[转帖]天上有月:寥剩余生读庄子
(2009-11-27 10:51:15)分类: 评论报道张远山 |
寥剩余生读庄子
作者:天上有月
第二次读完了张远山先生的著作《庄子奥义》,掩卷而思,茫茫然似有所得,恍恍乎又似所无,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得意而忘言”吧!
很早就对《庄子》感兴趣,但数年来不得其门而入,书的语境自然是问题之一,更难读懂的是书中所言究竟为何物,所以虽然仰望庄门高大,也只是在离门很远的小径上,独自苦吟徘徊。许是二00七年吧,从广州日报上看到一个版面有介绍《庄子奥义》这部书,顿时有了他乡遇故知之感,那时我所在的地方寻觅不到这部书,又过了若干时日,正当我的遗憾快要沉入谷底的时候,因着网络的机缘,从当当网上购得一本,随即通宵读之,心也在喜悦与激动之间无所安顿,任何人也不能明了那种“久病”初愈,大汗淋漓之后满足的幸福感,如果远山先生坐在我对面,我想唯有酒能表达我对他二十五载埋首庄学所艰辛跋涉的敬意吧!
无论是晦藏要旨的七篇之首——逍遥游,还是余下六篇的义理解析和延伸循环,从远山先生的濡染大笔之下,一个近乎真正的庄子向我们走来,一个被儒学恶意误解千载的庄子终于在我们面前可以会心一笑,对于从小在仍居有儒学遗毒的教课书里浸染出来的一代人而言,这个近乎真正的庄子形象,抹去了儒家成心的污尘,推倒了巍乎高哉的巨塔,露出了先知逍遥江湖的真正用心。数千年来,被蒙蔽的大众,终于可以一视被庙堂小众玩弄于掌股之间的密秘,这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古往今来,对于庄子太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各有抉发,但不是旧坛装新酒,就是炒剩饭,顾此而失彼,不能统而论之,洞悉全部。余有歪嘴和尚者,更不足论。《庄子奥义》的成书除了作者二十五年浸淫其中,作者也在飘渺海洋中找到了一个支点,或者说站在了一个至高点来打通玄关,直抵庄学核心,无与伦比的思辩之才更是融会贯通了《庄子》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对于时下的我们学与问不无借鉴之由。
《庄子奥义》不仅告诉了我们一个沉埋千载的关于庙堂和江湖的密秘,而且是我们如何自身修为的法宝,读不懂《庄子》就不能真正明白先知和中国,没有必要拿进步来炫耀什么,《庄子》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时下盲目的贫瘠和丑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
“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齐物论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养生主
“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
“入则鸣,不入则止。”
“绝迹易,无行地难。”
“自事之心者,衰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也?”——人间世
“死生亦大矣。”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有亲,非仁也。”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宗师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不伤。”——应帝王
等等千古名言照彻千古,应该彻底抛弃儒家之成心用释,赋予新解,不然钦定俗成的洗脑将使我们盲从和迷失,而这部书给了我们一个起飞的基础,愿更多的人接续起庄学衣钵,秉持“名者实之宾也”(真正的学问只在于学问本身)的精神重新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相信我们都能趋向藐姑射之山,成为自适其适的逍遥之人。
虽然是第二次读《庄子奥义》,也只是略通其理,始近庄学之门,窥奥之路尚渺其远兮,还会有第三、四、五、N遍方能穷尽此书积淀的厚重,近见庄学的妙谛,正如远山先生在其跋语里所言:“尽管庄学奥义难以穷尽,正确理解必有限度,然而只有在大方向不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局部修正,总体深化,逐步趋势近终极答案。”书末的后两篇余论同样精彩,扫除我很多名相概念的模糊认识,浸透了作者宏深的功力和体悟之后的灼见。
时下封建专制虽早已倒台,但专权依然存在,庄子的批判将永远有存在意义,丢弃了儒学成心的腐朽外壳,庄子将指引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庄学敲骨震髓的声音将永响耳畔。
回望来时路,人生业已趋于过半,时学皆误,天池小乎?德心薄乎?《庄子奥义》助我张望藐姑射之山,此时,秋阳正暖,天极尽处,我仿乎望到庄子正衣带飘飘的悠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