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164】水喻·镜喻·水镜合喻

(2009-11-13 11:10:53)
分类: 庄学札记

水喻·镜喻·水镜合喻

 

张远山

 

道家始祖老聃,其书今存,不过已非原貌。老聃弟子关尹,其书久佚,今传《关尹子》是伪书。幸而《庄子·天下》引用了关尹之言,足以显示关尹对老聃的继承和发展,也能显示庄子对老聃、关尹的继承、发展、融合。今以老聃水喻、关尹镜喻、庄子水镜合喻为例。

老聃的道论,以水喻为核心,都从“水”的物性“处下”、“柔弱”,推衍而出。《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关尹的道论,以镜喻为核心。《庄子·天下》引用了十一句关尹之言,每句四字。其中连续三句,显示了关尹的镜喻,是从老聃的水喻发展而来。

“其动若水”,承自老聃水喻,揭破其义,重在道之阳动。

“其静若镜”,关尹新创镜喻,自明其义,重在道之阴静。

“其应若响”,阐明镜喻之义。“声”为声源,“响”为回声。关尹镜喻意为,至人因应外境,如响应声,如影随形。

老聃水喻,取象于水之动。关尹镜喻,取象于镜之静。水、镜二喻,取义“相反”,隐含“相成”。揭破隐含之义的,正是庄子。

庄子的道论,继承、发展了老聃的水喻。《大宗师》:“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达生》:“从水之道,而不为私。”以“水”喻道之阳动。《大宗师》:“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以“江湖”喻道之博大。

又继承、发展了关尹的镜喻。《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则阳》“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以镜喻道之阴静,取象于镜子的物性,譬解至人的德性。阐明至人不以主观成心、个人好恶扭曲外物,客观鉴照一切,不应而应之,不变而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融合了水、镜二喻,变成水镜合喻。《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止水)。”《天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鉴即镜,止水就是镜子。圣人心如流水,顺应天道,又心如止水,鉴照万物。

从老聃水喻、关尹镜喻的“相反”,到庄子水镜合喻的“相反相成”,完成了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辑循环。庄子的道论,都从水镜合喻推衍而出,总摄水之动与静,镜之静与应,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庄子的道论,包括水镜合喻,堪称先秦思想的巅峰华彩,古典中国的文化至境。古典中国遵循其教,创造了灿烂文化。今日中国遵循其教,必将再创辉煌。人能心如流水地顺应天道,心如止水地因循内德,动静皆宜地因应外境,用于治国,就能“治大国若烹小鲜”,用于持身,就能身心兼养地顺道全生。

(《三湘都市报》2009.11.12,张远山“诸子杂谈”专栏之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