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大师现形记
(2008-09-14 11:10:11)分类: 书评时论 |
大师现形记
张远山
呼风唤雨的泡沫“大师”,一个又一个现出原形,读者一次又一次大跌眼镜。其实这些庞然大物,原本就是庸才。无论是默默无闻,小有名气,还是声名日隆,平庸如故。只不过庸才处于三种状态时,读者“看法”不同而已。
对默默无闻的庸才,读者使用的是平面镜。平面镜的注视面积很大,然而没有焦点。读者对默默无闻的庸才总是没有看法,对其长处和短处一概漠视,因此未享大名使庸才相当安全。然而渴望成名的庸才牢骚满腹:没有赞扬使他深感怀才不遇,没有批评也令他爽然若失,因为批评总比淡漠好啊。“眼球经济”不管批评抑或赞扬,只要能招徕眼球就行。
对小有名气的“名家”,读者使用的是放大镜。放大镜比平面镜的注视面积小得多,然而有焦点。读者对“名家”总是看法各执一偏,若非放大其长处,就是放大其短处,通常放大其长处,因此成为“名家”对庸才十分有利。然而成名容易使庸才头脑发昏,对放大其短处的批评暴跳如雷,认为批评者不够公允。对放大其长处的赞扬则照单全收,还认为赞扬者认识不足,应该再放大,把他放大成“大师”。
对声名日隆的“大师”,读者使用的是显微镜。显微镜比放大镜的注视面积更小,焦点更集中。读者对“大师”总是看法各走极端,不是极化其长处,就是极化其短处,通常极化其短处,因此荣膺“大师”对庸才相当危险。庸才原本希望吸引过来的眼球都是斗鸡眼:仅极化其长处,不极化其短处,甚至把短处极化为长处。可惜斗鸡眼们通常仅极化其短处,不极化其长处。连庸才赖以成名、在放大镜下曾经满目锦绣的赫赫名文,在显微镜下也硬伤累累,惨不忍睹。
不过也不必太失望,须知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从前传媒时代进步到传媒时代了。
前传媒时代是精英时代,平庸之辈不可能成名,成名之士不可能平庸,一旦成名,必定品质精良,保鲜期极长。传媒时代是平庸时代,传媒的基本功能就是炮制一批又一批新鲜出炉的泡沫名人,因此一举成名非常容易,身败名裂也很正常。昨天的新闻人物,今天就被人淡忘。今天的焦点人物,明天就迅速消失。为了延长保鲜期,庸才们无不竭尽全力跻身“名家”之列,“名家”们又无不竭尽全力摆出“大师”造型。可惜传媒时代的“大师”不要说与前传媒时代的大师相比,即便与前传媒时代的泛泛名家相比,保鲜期也短得多,品质更是大打折扣。
前传媒时代的大师,都被众多专家在显微镜下做过无数次切片化验,鉴定结论高度一致:每字每词皆可推敲挑剔,足以发掘出不可思议的微言大义;每句每篇皆可蒸煮煎炒,足以咀嚼出历久弥新的无尽回味。当代“大师”常常只能一次性消费,如何消受得起切片化验?
跻身泡沫“名家”,不失为庸才得逞一时的美梦。荣膺泡沫“大师”,却是庸才沦为笑柄的恶梦——风光加冕之日,正是原形毕露之时。
(附注:本文写于2005年3月17日,首刊《时代人物周报》2005年5月16日。有些朋友跟帖,疑有专指。本文之泛论,固然不影响专指,但我从来缺乏为无聊八卦专门撰文的兴趣。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