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庄学札记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张远山
只有单单在道德上超绝到常人难以企及之高度的人,才会被尊为圣人。如果一位道德高尚之士同时还智力超常,反而失去了做圣人的资格。仁者是圣人的同义语,智者固然未必不仁,但既然他已成智者,也就失去了圣人的候选资格。所以成圣是愚人的最高目标,却绝非智者的最高目标。或许这是对愚人的一种心理补偿吧,即便他终生成不了圣,想想自己的候选资格,也觉得不坏。
让我们先假设道德是促进人类幸福的最高法宝,进而再姑且假设圣人的道德不受特定时代局限,因而圣人的道德确实完美无缺,然后让我们看看圣人的道德会产生怎样的实际影响。
人对自己的道德水准的判断不外乎三种:一种认为自己道德高尚,但他不愿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另一种承认自己道德败坏,但他不认为自己是该上绞架的罪人。这两种人都很满意自己的道德状态——否则就不会让自己的道德偏离中间状态——因此圣人的道德感召对他们毫无作用。前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学识丰富,能独立思考,因此他不佩服圣人的自戕性灵,更不赞成圣人的悖逆人性。后者大部分是社会底层的干练角色,他们因为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而知识有限,难以独立思考。但他们往往智力水准很高,因而能够直觉地正确判断。他能一眼看出圣人哄抬的道德高标,是统治者用来哄骗愚众的虚伪道德。而由于他离统治阶层最远,因此他不仅不会拜倒在圣人脚下,反而会与圣人的一切道德高标对着干。
第三种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圣人没有出现以前,会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既不算太好——“我跟大家差不多”,但也不算太坏——“我可不想做坏蛋”。他们大都愿意勉力维持自己已有的道德状态。但圣人出现以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跟圣人相比,早已坏得不能再坏了;跟圣人相比,自己简直是十足的罪人。于是想做好人的信念崩溃了,此时此刻,他们还能干什么呢?像圣人一样?他们做不到。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承认自己有罪,然后破罐破摔。
这就是《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根本原因。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圣人和鼓吹圣人的人们不可能预见,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