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报道张远山 |
张远山:弘扬庄学
《出版人》2008年3月第5期
作者:燕舞
张远山较真,耿直。
这种较真和耿直,有时会让人难堪。2005年9月,居家写作的上海作家张远山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化的迷宫——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和《寓言的密码——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探源》(再版)。他之前在《书屋》上的文章和他与作家周实、周泽雄合著的那本名满天下的批评文集《齐人物论》,我都比较喜欢,所以约着做了一个访谈,彼此都还满意。但在考订事实和确定最终版本的访谈时,还是领教过张远山的苛刻,任何一个可能不太准确的提法他都不能接受,甚至有撕破脸皮不认新朋友的架势,他不允许“谬种流传”。
大约是2006年年初的冬天,张远山和美国留学回来创业的朋友来北京滑雪,我与他有了第一次会面:他瘦瘦高高的,光头。在湖广会馆宴请张远山和他朋友的孩子,之前说过一起吃饭和看戏。但后来吃饭结束时间太晚,戏没有看成,张远山觉得“失信于人”,毕竟之前答应过从美国回来的小朋友一起看京剧的。好在湖广会馆的朋友带我们补偿性地参观了后台,我惴惴不安的心才算安定下来些,对张远山的较真也有了再一次的认识。
再见张远山,是2007年圣诞节过后的三亚,他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刚刚推出《庄子奥义》。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黄小初也是张远山的读者,将他的书称之为“免检产品”,《庄子奥义》是该社2008年年初重点推荐的图书。作家陈村在自己“主政”的“小众菜园”网上将《庄子奥义》广而告之。有网友索书,张远山在论坛里答复说:“《庄子奥义》是鄙人呕心沥血之作。此书写出,余书可废。此生已无遗憾。”
刚刚闭幕的200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忙里偷闲见了从悉尼回来探亲的作家黄惟群。聊天之间,才知道黄先生和张远山也是朋友,张远山于是又成了我们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又想起张远山说的“余书可废”,想起他那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因为头发掉得厉害索性剃的光头,“呕心沥血之作”一说顿时变得可感。
“庄子与我,相视而笑”
虽然由于直言不讳的批评,张远山在中国文坛“树敌无数”,但在三亚召开的《庄子奥义》研讨会上,身体多有不便的作家陈村来了,作家韩少功、叶兆言、毕飞宇、周实、伍立杨和学者余世存、单正平等人也都从全国各地赶来,旅美学者李劼和北京学者吴思都发来书面发言。
研讨会的协办单位是三亚的一家度假村。那位正在酝酿公司上市的老板,因书和张远山结缘的朋友,为了研讨会也忙前忙后。我和张远山闲聊,这真是让人感动的事情,这再一次体现了文化的力量啊,那样忙碌的商人有多少事情要去做,但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为了一本自己喜欢的尊敬的书,商人却可以放下“老板之尊”。
作家毕飞宇习惯读书特别是文学作品时“设想作者的那张脸”,“我对一本书的最好评价就是这本书像作者。同样,我对一本书最差的评价就是不像。”这样的经验奇迹般地在他和张远山的接触中再次发挥作用。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刚下飞机的毕飞宇就径直走过去和张远山握手。喜欢归喜欢,毕飞宇看《庄子奥义》时和陈村一样都是“十目一行”。
这本需要“十目一行”的书介绍起来有点拗口。《庄子奥义》是张远山的一次学术打假,在书中,张远山考定庄子(前369-前286)为宋人,考定暴君宋康王在位长达52年(前337-前286),两者毕生共始终。庄子著书批判君主专制,贬斥强化专制的儒墨学说,既要避免母邦暴君宋康王诛杀其身、剿灭其书,又要预防后世暴君剿灭其书,因此不得不支离其言,晦藏其旨。这就是“庄子奥义”。
而《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共有52篇,西晋儒生郭象删去19篇后,始成今本《庄子》33篇。郭象《庄子注》,被古今庄学家奉为庄学至高权威。但张远山考定,今传《庄子》33篇,无一全真原文,均被郭象先以儒学成心故意篡改,再用儒学观点恶意曲解。“儒生郭象以注庄来反庄,用伪庄学遮蔽真庄学,蒙骗愚弄世人长达1700年”。
张远山此次以详实证据完成了古典中国的一项学术打假,把文化罪犯郭象捉拿归案,并校勘整理出《庄子复原本》。在此基础上费时三年,撰成《庄子奥义》。
在《庄子奥义》的序言中,张远山还是一贯的“大口气”:“庄子与我,相视而笑。”1982年,时年20岁的张远山在就读华东师范大学,用一本柳鸣九著《萨特研究》和同学换了一本王阳明的《庄子解》,“我偶然得到了不想要的萨特,错过了想要的庄子。双方互通有无,于是各遂所愿。造化必然,寓于文化偶然之中。”
自此,张远山开始不断重读,“无法计算读过多少遍”。在多年反复阅读的上百个版本中,张远山偏爱的是自己反复校勘、重新标点的《庄子复原本》,“迥异于被郭象篡改增删、错误标点、系统曲解的《庄子》删残本”,“我更爱诵读白文,与庄子直接相遇。”
过去的十多年,张远山出版过《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通天塔》、《汉语的奇迹》、《告别五千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12部,海内外版本25种,四获“《书屋》读书奖”,但比起《庄子奥义》来,此前的作品在他眼里都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张远山的雄心是对庄子和其他先秦诸子,对战国史有更升入的研究和发现,“‘其学无所不窥’的庄子,通晓先秦一切中国知识,而且从正反两面继承吸纳并全面突破了先秦两大巨人老聃、孔子,终成先秦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哲学第一人”,“乘物游心、与古为徒的间世者庄子,顺向继承出世老学并突破性发展为庄学真谛,逆向吸纳入世孔学并突破性发展为庄学俗谛,圆融综合为身形游方之内、德心游方之外的间世庄学。侧重形上的精深卮言,抵达了空前绝后的哲学巅峰。”
“三朴堂”里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我写任何书,都是为了弘扬庄学,因为弘扬庄学被我视为弘扬天道乃至弘扬中国顺道文化的唯一正途”,张远山戏称自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进大学后就开始按计划读书,根据大学四年(1980-1984)的阅读进度,毕业后又计划再读十年(1985-1994)后开笔”,“1995年开笔时,我预定了用三个十年完成30部著作的毕生写作计划。我没有抵制过外界的喧嚣和诱惑,它们对我不存在。对我的写作计划而言,不存在不可抗力。”
在第二个写作十年(2005-2014)中,张远山撰写的先秦系列专著“庄子工程”,计划于庄子(前369-前286)化蝶2300周年之际完成。刚刚出版的《庄子奥义》即属于“庄子工程”的第一部,《外杂篇精义》、《外杂篇卮言》、《庄子复原本注译》和《至人庄子全传》都属于这个工程的后续部分。
于2008年1月1日开通的“庄子江湖”网站(包括“庄学之友”论坛)也是“庄子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庄子江湖”网的“白文版本”栏目将郭庆藩版、王先谦版、刘文典版、王叔岷版、陈鼓应版和道藏版、英文版与张远山版全部收纳,专门的网页设计让网友可以同时任意选择两个版本在同一页面进行对照。这个网站的运作,很大一部分都由张远山的太太陈林群担负着。陈林群和旅美学者李劼、后来自杀的学者胡河清等都师从过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但比起那些名声很大的同门,她却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自己的爱人和同道,两个人在酒席上互相敬酒让人不禁想起“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一类的古典褒义词。
在三亚的《庄子奥义》研讨会上,作家叶兆言建议张远山为了市场效果和减轻出版社的经济压力考虑,适当调整他的第二个十年的写作计应,将这个系列中可能最通俗易读的《至人庄子全传》提前出版。但张远山还是坚持原定的写作计划,他知道这种改动可能带来更好的市场反馈,但他认为只有首先把《庄子》的文本本身考订清楚了,写出了《外杂篇精义》、《外杂篇卮言》和《庄子复原本注译》,再对庄子生活的时代之前和之后的时代有更清晰的了解,才可能有相对足够的把握去写《至人庄子全传》。在他的设想中,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关于他本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只有把庄子放置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把庄子放置在与先秦诸子的联系中,才可能积累尽可能丰厚的材料,才可能写好《至人庄子全传》和另外一部计划中的重大作品《公孙龙子奥义》。
研讨《庄子奥义》之余,张远山上高三的女儿和作家陈村在上大学的女儿一起玩得很开心。与会的朋友问起,才知道两个上海小姑娘在上海时并不认识并无往来。陈村开玩笑,自己的寓所离市区越来越远。张远山住在上海市通河九村,比陈村住得离上海市中心更远。有时有外地的编辑来上海宴请作者,张远山一般都是婉言谢绝,实在不愿意把宝贵时间浪费在往返的交通上。用张远山的太太陈林群的话说“读庄研庄,是我们夫唱妇随的至乐”,张远山现在也把自己的寓所称为“道在家里”。
“三朴堂”是张远山寓所的另一个斋号,意即“淳朴其心,简朴其用,素朴其文”。大学时期起,他就每天早饭后睡觉,睡四五个小时,起来吃午饭,下午至第二天早饭前阅读,“毕业至今20多年,作息时间一样,都是深夜两三点睡觉,睡六七个小时,上午九点起来,不吃早饭,只吃午、晚两顿”,“教书11年,每周上六节课,一天只花一小时,其他时间全是阅读”,“现在天天在家已经十年多。每天起来先开机,洗漱后上网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下午写作。晚饭后散步,购物,娱乐,阅读。阅读时间还是多于写作时间。”
精彩评论请见庄子江湖论坛:
http://www.zzjianghu.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