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寓言小品 |
迁怒之链
张远山
社会无论理想与否,个体之间总有尊卑、智愚、贫富、强弱等诸种差别,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幸运儿会在所有方面比他人优越。由于普遍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有意无意的愚弄、非礼、侮辱甚至强暴。冒犯者又往往比被冒犯者强大,因此被冒犯者出于自我保护的现实原则,不得不把怨愤之气暂时隐忍下来,转而把本该还施其人的怒气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个体身上,这就是“迁怒”。
更弱小的个体,同样会把怒气转嫁他人,最后的受害者常常是最弱小者自己的妻子或儿女,他们会无缘无故地遭到丈夫或父亲的打骂。但整个“迁怒之链”至此并未终止。在儿童世界,迁怒也遵循与成人相似的轨迹在蔓延和传递,进而当这些儿童长大后,又会把老人甚至父母当做迁怒的目标。于是这股乖戾的迁怒之气终于相磨相荡、薄积厚发,进入了恶性循环。迁怒加剧了每一社会、每一时代、每一个人的不幸,使人间失去了大部分欢乐。举凡一切尘世扰攘或个人不幸,几乎都因迁怒而起,或由迁怒加剧,至于不堪收拾。
除了罕见的道德高尚之士,能真正做到不迁怒的是那些平凡的母亲。她们曾长期处于最低下无助的社会底层,是人类迁怒的集中承担者,但她们却极少把委屈和愤怒转嫁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女性正是天生的道德高尚者,母性的仁爱与忘我,是不迁怒的最大根源。妇女们尽管常常无抵抗地承受男子的施暴,但这并非因为她们弱小;相反,那些自诩为强者的男人,在其妻女眼中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任性顽童,道德上的弱者,被怜悯的对象。这些或强或弱的男人,常常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在挑战者面前俯首称臣,却自饰为以德报怨、忍辱负重的谦谦君子,但是他一进家门,立刻就变成了暴君,成为在外能屈、在家能伸的半吊子“大丈夫”。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据理力争、恩怨分明、保持尊严、维护人格,他就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迁怒之链”,这样他既有力地遏制了强梁者的作恶,也有效地增进了人间的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