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以前,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开头序幕中的那句话至今难忘:“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多年以后觉得这句话套用在中国股民身上再贴切不过: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股市,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股市,因为那里是地狱!
后来,一只又一只的开放式基金诞生了。由最初的陌生,到逐步的认知,再到慢慢的接受,一直到喜欢。特别是遇上5年前那一轮大牛市,基金以事实和业绩征服了投资者,就连多年股龄的老股民也开始投到基金的怀抱里去了,因为再也不愿过那种“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日子了。套用一句广告:有专家给我们理财,挣钱又省心,做基民挺好!
(一)
汗颜的成绩
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基金叫人感到越来越难以捉摸了。2008年发生的那场前所未有的股灾使无数的股民和基民都挂在了半山腰中,又经过两年多的折腾,身边许多4000点附近进入股市的部分股民已经解套了,但4000点买入基金的基民还被套牢,这三年来事实证明:基金的成绩并不比散户强到哪里。笔者对已经发行的可比性较强的偏股型(含股票型和混合型)开放式基金连续三年的业绩进行了统计,已经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2009年的小牛市里,两市大盘的平均涨幅超过了90%(其中上证综指上涨幅度为80%;深圳成份指数上涨幅度为111%),开放式基金平均收益为57%,落后大盘32%,其中跑赢两市大盘平均涨幅的竟然的基金只有20多只,不到10%。2010年,两市大盘平均涨幅为-12%,基金的整体收益为-0.6%,表面看基金总体跑赢了大盘,但涨幅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少数混合式或中小板指数基金,而绝大多数的蓝筹基金表现平平,在371只偏股型基金中,仍有160只为负收益,占比为43%,其中有40余只基金跌幅超过了10%。
从理论上说,单边牛市基金落后指数涨幅是正常的,但熊市与振荡阶段应该跑赢大盘才对。2011年以来,两市进入震荡上行阶段,振荡市场应该是基金战胜大盘的最好机会,也是最该出彩的时期,事实却是:超过九成的基金跑输了大盘!截至一季度末,在全部453只偏股型基金中,只有30只跑赢了大盘指数,占比只有6%,净值增幅最大的鹏华价值为9.8%,缩水最大的广大中小盘跌幅为19.29%;只有88只基金为正收益,占比不到20%。换句话说,今年以来大盘涨了近4%,但超过八成的基金却是赔钱的!
(二)
风水轮流转
纵观近几年基金的表现,基本上是各领风骚大半年,风格转换极快。
除了几个老牌明星基金相对比较稳定以外,多数都不尽人意:或者是趴在地上基本不动,部分基金从发行以来从来都没有尝过“转正”的滋味;或者是上蹿下跳,上年的明星下年或许会沦为垃圾。说股市不健康也好,说蓝筹股不作为也好,曾经被看作股市的中流砥柱的基金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在这不太健康的市场里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作为基金管理人,如果光埋怨市场显然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从长期来看,市场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投资最后的结果差距并不会太大。如果你有超强的本领能够踏准市场的节奏高抛低吸当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大盘;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一点运气,也有很多机会超越大盘。但无论波段操作还是长期持有,必须有长期投资的战略眼光,我的意思是说:短线操作可以,短线投机要慎重;顺势而为可以,追涨杀跌不可取。否则,就有可能掉进看上去很美的陷阱乃至万劫不复的深渊。
比如:2010年上半年,许多机构都把宝押在了蓝筹股上,想当然地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大赚一笔,结果事与愿违,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领跌的恰恰是大盘蓝筹,这一方面固然有股指期货生不逢时恰遇宏观政策转向的因素,还有股指期货诞生初期被不良机构钻了空子暗中操纵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众多机构不但看走了眼,而且没赶上市场的节拍:下跌的初期不相信自己会错,下跌的中期开始怀疑,下跌的末期开始失望。坚持——犹豫——杀跌,是基金这几年的基本操作思路。比如2008年3000以下的恐慌式下跌以及2010年2500点以下的空头陷阱基本上都是他们制造的,因为在这之上的时候,基金基本上是死多头,破了这个关键的点位以后,本来曙光就在眼前,可他们反而变成了空头。当然,基金在低位杀跌既有操作策略因素,比如调仓换股;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比如止损点或持有人大量赎回。
事实已经或正在证明,无论是2010年9.30行情,还是2011年一季度的阳春行情,公募基金都在丧失宝贵的机会。9.30之前,基金似乎都对蓝筹股失去了信心,有的已经将部分廉价的筹码换成了昂贵的中小盘,甚至不惜血本高位接手创业板,或参与认购新股,结果被游资打的灰头土脸。
2011年以来怎样?眼看大盘跌不下去了,但总幻想股指还会再到2300点;明知道蓝筹股市盈率已处在历史低位了,还是以不信任的眼光疑神疑鬼,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眼看大盘已经涨了数百点,口袋里还是颗粒无收。这回“只赚指数不赚钱”轮上的不是散户,而是被散户奉为神明的理财专家基金和券商。
所以,我所在的银行今年的基金特别不好卖,任凭基金公司给出的激励破天荒,任凭给客户描述的“钱景”多美好,客户都不为所动。这两年,房价涨了50%,CPI累计涨幅也早超过了10%,两年前买的基金还是亏了百分之一二十,你还有买基金的动力吗?笔者把自己两年来持有的基金和股票做了对比,一个缩水将近10%,一个涨了近40%,得出的结论是:打死我都不买基金,定投除外。
(三)惨淡业绩的背后
想用几句话来说透这个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这背后到底有多深业内人士也不一定能看透。所以只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作个个简单的总结,来一回不厚道的评说。基金业绩之所以难以服众,一是因为基金的散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二是传闻频袭折射出的基金业信任危机。
首先,进入全流通时代基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随着“大小非”的解禁和市场扩容速度的加快,基金净值在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不断下降。另外朝三暮四的投资思路与基金之间相互拆台也是基金话语权越来越小的重要因素,以基金比较集中的大盘蓝筹股为例,其走势为何总是与H股截然相反呢?原因就是扎推的基金总想坐轿,而不愿意抬轿,眼看别人的股票上了天,自己股票不是像蜗牛就是像螃蟹(横盘),时间一长就想换,一换就踏空。操作的随意性,又使得失误频频出现,“高抛低吸”往往会变成“追涨杀跌”,反而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
其次,诚信的缺失和角色的错位,使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类似“
基金吃饱,基民流泪”的现象一直在上演。据《国际金融报》报道: 2010年基金全行业利润仅50.82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出现355.31亿元的亏损,但管理费收入达到302亿元!一方面是赚钱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管理费用却节节攀升,把基金管理得一塌糊涂,薪水倒是一个子儿都不能少!
基金公司的落后的用人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令人生疑。
基金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否,是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基金经理变更总数高达394次,超过了一天一个。频繁的人更并未给大多数基金带来起色;倒给基金的份额缩水做了“贡献”。典型的例子事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原班人马大跳槽,使得这家公司的多只基金风光不在。而投奔新东家的基金公司的高管们也有不少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业绩表现平平。
基金公司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利益输送问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一现象深刻地体现在拥有3万亿资产的基金产业链下。亿万基民聚集起来的血汗,却成为个别基金管理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在看似合规、合法运作的背后,仍不时传出一些基金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流言。据说,基金公司与券商相互搞利益输送,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其实,业界早就流传着一些潜规,比如基金公司为了能让券商多卖基金,就通过频繁交易的方式向券商多支付佣金;更有甚者是券商和基金公司合伙对多付出那部分佣金费进行坐地分成。
(四)能否走出信任危机
刚刚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数家基金公司被ST了。唉----替人打理资产的基金公司,居然把自己的家底都亏进去了,而且居然连亏三年!
基金净值缩水,基金公司亏损,而老鼠仓和内幕交易丑闻迭出,甚至出现了广发基金的封树标擅自撇下当初奔他而去的那些一对多专户的富翁们、让投资者求告无门的闹剧。行业基本诚信沦丧至此触目惊心。
“基金业发展到今天,我看到了危机,是投资人的信任危机。基金业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改革。”中国证监会有关官员最近称。但是,目前的信任危机不仅仅只针对基金行业和基金公司,也涉及到对监管层的信任危机。在这些众多的传闻中,监管层并没有站出来给出正面的回应。一次次的不了了之,只会助长公众对传言的传播,降低老百姓对公权部门的信任度。
不敢想象,照此下去基金行业何时重现过去的辉煌。但愿本文开头的那种情况不会出现: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投资基金,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投资基金,因为那里是地狱!
此文来源于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307966&highligh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