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着眼睛买
比尤金·法玛小5岁的彼得·林奇(Peter
Lynch),可以说是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之一,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13年来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不过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据说他每天都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一年要走访五、六百家公司,行程10万英里。满头白发的他46岁就选择退休了,退休前只休过两次长假。
从彼得·林奇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人要战胜市场有多难。美国大约有4、5千名基金经理,有数万个专业投资人,这些人大都和林奇一样有着高智商、高学历,经过专业的投资训练,大家玩的是投资,拼的也是投资,市场的波动规律,同行的竞争招数,彼此都很清楚。应该说,他们是最有可能发现并抓住超额收益的一群人。
就算这样,这些人真的战胜市场了吗?并没有。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证检验,在美国,专业投资人的业绩也只是一半略优于指数,一半差于指数;基金经理的平均业绩更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一只基金想长期高于指数,是非常少见的。这就充分说明,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半强势有效的市场。
反观中国,情况就很难判断了。
我2004年底回国教课时,专门做基金评级的晨星公司也刚落户中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晨星做了一个中国54只基金的排行榜,结果让我非常惊讶:54只基金的业绩竟然全都比上证综指强!要知道,2003~2005那几年,中国股市基本都是负收益,怎么可能还有收益率达到20%以上的基金?!真是难以想象。
看到这个数据,我就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当时中国股市的有效程度肯定是非常低的,不然代表专业投资人的公募基金不会这么强势。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说,现在的基金可以“闭着眼睛买”。
当时那批来自银行系统的学员都很受鼓舞。因为资本市场形势不好,基金根本卖不动,有不少学员为了完成任务,都是自己掏腰包买基金。结果很有意思,只要当时买了基金的,即使到现在还没卖,收益率都已经相当高,要是在股市6000点时卖出的话,那就赚得更多。我自己当时也买了几只基金,比如华夏大盘精选,从买来到现在已经翻了10倍了。
然而到了2007、2008年的时候,我再用晨星的基金评级与沪深300指数进行比较,就发现有一半的基金表现不如市场平均水平了。现在,600只基金的平均业绩与上证50、沪深300基本上差不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这个有限的时间段里变得越来越有效。但是不是会一直往有效的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中国什么时候能达到美国那样的有效水平呢?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这和监管水平的进步、立法的进程、专业投资人的成熟等等都有关系。中国资本市场只有20年历史,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市场能达到现在的有效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都来卖橘子
对市场有效性有了判断,投资人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了。如果你意识到,主动研究各种信息、挖掘潜在超额收益的这种努力是徒劳的,那么就应该选择消极的投资策略;如果你不相信市场是有效的,你总是认为自己掌握了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那就选择积极的投资策略;还有一种人,他虽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但过程是无效的,他觉得自己像彼得•林奇那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一方,能够战胜市场,他也会选择积极的投资策略。
在美国,当前大多数投资人选择的是消极性投资。因为在那4、5千个基金经理中找一个彼得•林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找来找去,很有可能是找到个业绩还不如市场平均水平的。退一步说,就算找到了,谁又能保证他是分分钟都在赚钱的呢?没准你就倒霉赶上他亏的时候。综合一下各种因素,老百姓终于想通了,不如直接买指数型基金吧,简单、有效。
在中国,大多数投资人是第二种、第三种,就是觉得通过研究和竞争,能够战胜市场平均水平。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市场不够有效。中国的制度也不够健全,导致出现很多套利的空间。比如中国常常是在消息还没公布之前,股票就已经被操作了,这只能说明消息被提前泄露,那么掌握这些内部消息的人,就有了非常大的牟利空间。
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这些到处钻营、寻找套利机会的投资人,正是他们让市场逐步走向有效。比如,北京的橘子比南昌卖得贵一倍,如果只有一家公司把南昌的橘子运到北京卖,那肯定是暴利;如果大家都来做橘子生意,那么久而久之,北京的橘子价格就会降下来。这就说明,套利的人多了,套利的空间就少了,充分的竞争能让信息变得更有用,让市场变得更有效。
市场的有效性有点像经济的均衡状态。从某一个时点上看,经济永远是不均衡的,但是在朝均衡的方向波动;同理,市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是无效的,但在朝有效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市场无效,投资人都希望找机会获取超额收益,这个过程会让市场变得有效。
一起犯神经病
虽然中国的市场并不是很有效,确实还存在许多通过信息套利的机会,但我还是不建议普通投资人进行积极的投资。为什么呢?这就和打仗一样,在上战场之前,得看看你的位置,如果你的作战技巧、武器装备真能比得上那些职业军人,那么这个仗还有得打,否则的话,不就等于白白送死吗?
投资也是这样,如果你确实能够像有些内部人那样拿到第一手的内部信息,或者你的专业能力堪比基金经理,那么在市场上还可以搏一下,否则,在这样的高风险游戏里,普通投资人只能是待宰的羔羊。实际上,很多人是自以为掌握了内部消息,殊不知消息到他那里已经是第三手、第四手了;还有很多人,本身并不具备在风浪里搏击的能力,但却自以为有这样的本事,结果一败涂地。
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市场越有效,他们就越有利,因为市场无效的话,投资就是个不公平的游戏,弱势的一方是占不到便宜的。但对专业投资人来说,市场越有效他们越不利,因为他们的价值就是挖掘信息,抓住普通投资人没办法获得的超额收益,如果市场有效,他们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所以专业的投资人都不相信市场是有效的。
现在也有这样的说法,即市场的有效性与参与交易的投资人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绝大多数投资人都不理性,那么各种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到价格中去,市场就会非常不有效。现在已经有心理学家公开声称,市场上的所有人都是“神经病”;还有人揶揄说,即使都有“神经病”也不要紧,只要不同时犯病就行,可以把非理性的因素抵消掉。
我们当然希望大多数投资人都是理性的,但事实并不如人愿,不仅大家都有“神经病”,而且还经常同时犯病,这样短期内就能严重影响市场的有效性。A股的6000点,不就是中国人一起犯病的好例子吗?科技股泡沫,不就是美国人集体犯病的好例子吗?
为什么在没什么信息或者信息很小的情况下,市场突然大起大落?这是尤金·法玛无法解读的困惑。慢慢地,有专家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金融现象,解释投资行为中的心理因素,这就是行为金融学。
此文来源于
http://bbs.jinku.com/thread-287361-1-1.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