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1000万都不够(作者:刘锋)

(2010-07-01 13:47:14)
标签:

投资理财

保险理财

理财规划

投资与理财

养老

杂谈

    前段时间,北师大有位教授撰文称,如果中国继续无度发钞,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而在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对于这个结论,有些人质疑,也有些人着急。确实,如果房价像这两年这样一直涨下去,那么20年后的1000万元没准只能买个卫生间,肯定不够养老。

    不少人觉得,既然通胀不是我们能控制的,那就早点开始作准备吧,免得老无所依。可是眼下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会影响到投资的计划。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投资才是最恰当的?

    越早越好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要投资,不外乎为了三个目的:教育、安全、养老。在我看来,每个目标的准备都是越早开始越好。比如说,教育投资已经展现出越来越提前的趋势,很多小两口刚结婚就开始攒“奶粉钱”了;再比如,大学生一毕业,国家就开始强制缴纳养老保险。这都是因为,投资开始得越早,投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风险就越能被有效地分散。

    当然,所谓越早越好,并不是说孩子一出生就得给他买终身寿险、失业险、养老险。买保险的时间也是有学问的,要根据保障的内容和被保险人的生命价值来决定。买保险是以消费的形式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也可以认为是家庭对未来的重要投资,但这项投资的回报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以后没有理赔,就是投资失败,就是亏了。须不知“平安无事”就是保险最大的回报。一般来说,什么时候觉得一旦发生某种风险或意外,家庭会承受不了,就要针对这种风险购买保险。

    有些家庭子女年纪还小,如果父母出了意外,孩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这时父母应该以孩子和对方为受益人为自己买保险。同理,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买保险,受益人要填父母和对方,否则如果他们有意外,父母多年来的教育抚养投资、今后的赡养都会出问题。我自己在加拿大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就强制性地让我买了三个保险:寿险、伤残险、失业险。也就是说,一旦我在工作中有个三长两短,家人将会得到应有的补偿,继续维持我没出意外时的生活水准,也同时为单位免除了责任和义务,将其风险有效地转移到了保险公司。

    不过现实中我常看到相反的情况,即父母以孩子为投保对象,如果孩子出了意外父母受益。很多人认为,他们已经给孩子花了很多钱,所以要对自己的投资进行保障,这也有道理。这种保险可以买,但买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在年轻的三口之家里,做父母的更应该给自己买保险。

    生活中,特别是人到中年时就会发现,教育、安全、养老这三大目标在一定时间内是相互重合的甚至冲突的,既需要养育年幼的子女,又要开始买保险预防疾病,同时还得为退休作准备。比如,孩子要上小学,父母要给全家买医疗保险,看起来都很重要,哪个先行?主张教育先行的人认为教育资金不等人,该上学的孩子不能让他在家里自己玩;主张保险先行的人说医疗保险很重要,没有父母作保障,孩子的学业很难继续下去。可以说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这时侯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每个家庭的想法不一样,对各个目标重要性的衡量也不同,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每个家庭都适用的准则。正因如此,在投资学课程里,专门有章节讲述如何对多重目标进行匹配的问题。

    活得从容

    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想养育子女,不想赡养父母,也不打算在职业上有所进步,这样就把教育投资省掉了(抚养父母可以看成是当年父母对他进行教育投资的一种回报);假如他极度乐观,完全无视明天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他也可以不买保险;假如他随遇而安,街上流浪也无所谓,他就不用买房;假如他认为2012就是世界末日,那他也不用考虑养老了——不过这样一个人,对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感觉,还活着干吗呢?

    教育、安全、养老这几个目标看似简单,实际上把人的一生都涵盖在里面了,而我们做投资、做理财,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得更好。

    有的人目标一开始就很明确,这样即使出现变动,也能够有条有理做出调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步调上来,自己活得很从容。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经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他已经在经济上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让女儿不要有负担,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恰好我也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看到后很有共鸣。而有些家庭就做不到这么从容,孩子刚毕业,连自己还养不活呢,父母就给他施加压力,“这么多年,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以后老了全都就指望你了。”结果,家庭矛盾一大堆。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投资者根本没有清晰的目标。很多人今天想干这,明天又想干那,结果导致目标混乱,最后什么也没做成。这和当前正在转轨中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买保险,有些人只关注分红,对保障条款视而不见,“重钱不重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有些人认为房价只升不降,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楼市泡沫破裂;还有些6070岁的老人,眼看着小年轻们月薪上万,自己每个月只有一两千块钱的养老金,心里不平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私人养老的年代,没有自己养自己的概念。

    当然更多的人是受自身的思维局限,没有建立正确的投资目标。比如,生了病了才后悔没买保险,房价涨了才后悔没买房子。我毕业时,导师曾经给过我一个非常中肯的建议,就是只要打算在某个地方工作五年以上,那就尽最大的能力,在最好的地段买个房子,越早买越好。我一直遵循这个建议,从没经历过那些眼睁睁看着房价飞涨的痛苦感受。现在纽约有些年轻人,虽然经济能力不那么高,但都在曼哈顿的高尚社区里买一个小不点的房子。我觉得,这就是投资理念的进步。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明确的、适当的目标,并按照正确的方法一步步地达成它,那么家庭也好,社会也罢,都会比现在和谐得多。

 

此文来源于假如1000万都不够(作者:刘锋)

 

http://bbs.jinku.com/thread-221725-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