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保险收益理财afp |
分类: AFP/CFP理财师风采 |
刘帅:莫把保险当收益性产品看 人生应未雨绸缪
http://news.jinku.com/upload/image/2007-09/2007,09,20,15,21,48_1.jpg人生应未雨绸缪" />
合众人寿保险公司讲师、AFP金融理财师刘帅先生
9月17日,恒安标准人寿与南开大学共同发布了中国首个寿险指数,该指数对当前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多越多的人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而2006年以来中国的牛市行情,更使得理财观念深入人心,对理财、对保险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由于保险在中国起步比较晚,保险市场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状况,使得人们对保险有着种种误会。
9月20日,金库网特邀请合众人寿保险公司讲师、AFP金融理财师刘帅先生,与各位网友共同探讨中国保险业和理财业的发展。
记者:刘先生,您好。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寿险指数的分析报告,说中国30-40岁的人对寿险的认知程度最高,其中够买主力军是本科人群。根据您的工作经验,您觉得是这样子吗?
刘帅:根据保险公司的承保数据,大致是这样的情况。相对来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对风险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而且30岁以上的人也最具备资金实力。这个阶段已经有了成熟的家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比较重。一般接近40岁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对未来的健康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担忧,而保险能够帮助他们分忧。
中国人的保险误区:把保险当成收益性金融产品
记者:您觉得中国人对保险最大的认识误区是什么?该如何消除?
刘帅:目前,老百姓对保险认识上最大的误区是--老把保险当成收益性金融产品。在购买保险之前喜欢算算划不划算。如果自己没出事,没得到理赔,就认为自己赔了,买了保险不划算。
其实保险的真谛是保障,是风雨来临时为我们遮挡风雨的一把伞,是保障人生财富安全的一扇防护门。没有伞,只能任凭风雨的吹打,门没了,还能留下什么?事实上从保险生效那一刻开始到保险责任终止,这期间,作为被保险人一直在使用着保险,只是因为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没有感受到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区呢?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还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或者说对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因为风险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是否真的是这样呢?有数据统计显示,一个城市的人口平均每10年就会相当于全部住一次院,意外事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10.37%,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几率高达72.8%,许多未投保的人因勤劳而致富,又因生病而变穷,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据美国一家著名的调研机构估算,正常人一生可能遇到危险的几率有:车祸:危险概率1/12;死于车祸:危险概率1/5000;难产:危险概率1/6;乳腺癌:危险概率1/10;死于心脏病:危险概率1/340。一般来说,如果遭遇某种危险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我们便能坦然处之,但如果危险概率提高到万分之一,我们就得万分小心了。再次强调保险的首要作用是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消除对保险认识的误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各家保险公司在努力地进行着保险意义功用的宣传工作,一些电视台等媒体也开创了保险相关栏目,增加民众正确了解保险的渠道。国务院保险业“国十条”中指出,提升全民风险意识,保险知识将写进中小学生的课本。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认识,必须让他自己认识到保险是他的必需品。而要达到这一结果,首先要找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也就要求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度要达到一定程度,而不是停留在关系销售或产品销售的水平。
理财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风险而非收益。纷扰社会中,可谓风险无处不在,虽然个人没有能力预知或阻止风险的发生,但是可以选择保险去转移、分散风险,使自己在发生损失时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
不同年龄段的投保建议
记者:您觉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选择保险?
刘帅:人生的不同阶段,保险保障的重点不同。我们将保险需求按一般人的生涯旅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初入社会期(20岁左右)、成家立业期(30岁左右)、收入高峰期(40岁左右)、失业衰退期(50岁左右)和退休养老期(60岁左右)。
初入社会的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可能不会太高,也不太稳定。在消费方面往往因为没有计划而不易形成储蓄,经常会出现需要钱时却没有大量现金可用的情况。同样也因为年轻,人们承受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也比较强。在这个阶段,推荐年轻人购买定期寿险和保险公司推出的卡单式保险。每年仅几百元的保费,可以获得意外、意外医疗及身故多方面的保障。考虑到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初入社会的人可以给自己购买5-10年期的定期寿险。
30岁左右的人,一般已经成家立业,见证美丽爱情的结晶也已经诞生,此时可能正承担着一定额度的住房贷款。根据此期间的家庭特点,保险方面应均衡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自己的健康有一个保障而安排保险。例如购买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健康保险;二是为自己的家人有个保障而安排保险。例如为自己购买定期寿险等,使家庭获得一个经济上的保障。三是为子女的教育而安排储蓄投资型保险。有些子女教育险具有保费豁免功能,可确保在极端的事情发生后,依然保障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40岁左右的人,一般都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也基本上还清了银行房屋贷款。这一时期的人,保险的重点是安排自己的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
50岁左右的人保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有时也可兼顾考虑部分健康保险。之所以把养老保险放在第一位是由于人们很快就会面临退休,此时再不考虑养老保险,机会就不多了。而对于健康保险之所以说兼顾安排,是因为保险的价格同人们的风险的高低具有一致性,此时虽然仍需要健康保险,但多数情况下保险的价格已经很贵,会使保险的意义大打折扣。因此健康保险此时只能属于视个人情况兼顾。
人到老年期(60岁左右)之后,最大的敌人就是疾病,但就我国的国情而言,此时可再购买的健康保险基本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人们治疗疾病的费用,实际更应是来源于自己曾经进行的投资收益。此时若要选择保险,通常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只能选择个别的养老保险、个别的两全保险和为遗产的问题而选择的死亡保险。说到这里,还是提醒大家,购买健康保险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趁相对年轻一点,不要失去健康后再来保健康。
80后一代投保重点:意外险和重疾险
记者:现在“80后”一代逐渐成为工作中的主力,但他们很多人对保险不是很了解,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刘帅:在我国80后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一代。参加工作了,靠自己打工赚钱,养活自己,不再依赖父母,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这个时期,负担的家庭责任比较小,主要对自己负责,不要再成为家庭的负担。父母还没有退休,而且收入也是顶峰,对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小。对人劳动能力构成威胁的就是意外事故和重大疾病的发生。意外和重大疾病的发生可以致人残疾、劳动能力降低、乃至死亡,死亡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从此又沦为家庭负担。
所以,年轻人投保重点要防范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如果你是父母经济上的重要来源,你一定要买比较高额的意外险;如果你想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你可以买份意外险,保险金额不要太低;如果你还靠父母养活,那么就不用买什么保险了。如果你走了,对他们而言,精神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经济生活却依旧。
记者:我们知道,您已经是AFP金融理财师,目前有去银行做理财师的打算,能谈谈您为什么要从保险转去做理财吗?
刘帅:之所以准备到银行做理财工作,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生涯规划。在保险公司从业五年来,主要从事营销培训工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综合理财这个概念。保险作为综合理财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基础部分,对人生的财富安全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理财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业务经验,银行是一个非常好的综合性平台。
理财师是一个对个人知识、操作能力要求都很高的职业,需要终生学习,同时不断面临挑战,这比较适合我的性格。同时,和众多为理财事业辛勤付出的人一样,我也非常看好中国理财市场的未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中国的理财市场将越来越好。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理财市场还不够成熟。这需要我们相关机构的大力培养,也需要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与奉献,不断的自我锤炼。我希望我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小白领:理财、保险两手抓
记者:有一个案例,请您结合保险和理财分析一下。郑小姐,25岁,月净收入4500元,有定期存款4万元,活期储蓄2万,基金投资2万元,无负债。郑小姐属于中等风险承受者,不太敢尝试股票,有想买保险的打算。您认为她该如何理财呢?
刘帅:从郑小姐的基本信息来看,应该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白领。这个阶段生活压力不是很大,家庭责任也不是很重,主要是原始财富积累的时期。如果郑小姐的家族没有重大疾病史,并且自己的生活习惯比较好的话,在保险方面可先考虑意外和意外医疗方面的保障,适当配置一些定期寿险,保额主要参照回报父母及赡养父母的花费,保额可适当做高些。
如果郑小姐对健康问题比较重视,可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保额在10万左右。随着未来生活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保险规划。在投资方面,郑小姐属于中等风险承受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建议调整一下目前的资金结构,将定期存款降到为2万元,活期储蓄2万元最好调整为通知存款,也可不调,基金投资额可以增加到4万元,主要选择平衡型基金。另外最好办理一份基金定期定额计划,额度根据月节余情况而定。
刘帅个人简介:
从事保险行业5年,先后于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和合众人寿从事营销培训工作。
开发制作公司内部培训用理财专业相关课程(家庭理财、养老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社保常识、股票基金等相关知识)。
作为一名专职讲师,擅长产品介绍类、心态调整类、目标制定、时间管理及营销技巧方面的课程。
此文系金库网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金库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