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老师上《鸿门宴》一课的自我反思暨评课与思考

分类: 教学教法 |
http://s8/mw690/001rJcWtzy75HVj9Rzx77&690
每一个新进入学校的老师都是个“宝”,作为学校层面,都希望他(她)在三五年内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其实做班主任的都有同样的感觉,如果搭班时搭到一个认真负责的科任老师,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每一科的科任老师都是“拿得起,放得下”,那对班主任来讲更幸福中的幸福之事。而教学反思,往往是专业成长的快捷途径。会反思,才会有更好的进步。我们经常讲,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其实他就是教了一年书,其意思就是讲,这个老师不知反思,不愿反思,更谈不上进步,也就只好年年如此了。对于学生来讲,一辈子如果能碰到几个良师,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幸福的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这样的例子我想生活中不胜枚举,甚至很多老师自己就是曾经的良师的受益者!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反思
——上课老师聂志丹
一、教学准备
准备公开课时开始了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大致估摸着会上课的进度,所以我准备了从《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选一篇来上,我拿着写好的教案,跟师傅讨论了一下,师傅为了分析了三篇课文的特点,最后我决定了上《鸿门宴》,原因有:提前布置了大家翻译课文并编排成话剧的格式,后来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结合了现代说话的特点,改编了情景剧,所以我顺势让学生编写剧本,筛选出好的剧本和演员,组织学生利用中午的时间排练。所以我一开始把重心放在情景剧的排练上,准备在公开课穿插讲解鸿门宴的故事。由于情景剧的表演效果不理想,加上人物刻画的不够形象,我师傅建议我放弃情景剧,设计其他的方案。
我后来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讲解文言基础知识和史记以及司马迁的相关知识,后来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观看名师教学实录视频,发现大家上的都差不多没什么新颖的地方,展现不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加上我师傅建议我一定要把握高考考点,所以这个方案我有弃用了。我的第二个方案是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项羽失去天下是不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后来师傅说辩论赛的形式在教室不好展开,加上辩论赛的引导和展开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很高,不好操控,加上学生的水平不一,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操作性,所以我也放弃了。
最后确定了分析人物性格和表达手法的讲解,我做好了ppt ,各方面准备好了,我在三班试讲了一下,发现效果不好,因为自己对于表达手法,总觉得自己的讲解的不是很透彻,学生的反应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又改了方案,公开课前一天,我确定了方案,先是小组竞赛,然后是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原因、文人学者评价项羽。在三班试讲了之后,我师傅去听了我讲课,他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包括ppt的字体、颜色。教学的内容、思路不清晰。问题设计不合理等。我后来回家改了很多,最后确定围绕项羽失败的原因进行性格的分析、知识的讲解。
二、教学反思
公开课前,临时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一班班主任临时通知我去上课,所以第一节的语文课,我讲解了后面的课文小狗包弟,紧接着第二节课我讲解了一张语文试卷,到了上公开课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这就看出了自己作为新老师的不足,在教学安排上很不合理。思路不清晰。应对突发状况没办法及时处理和安排好教学。由于之前没有用多媒体课件上过课,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熟悉,导致课件放不出来,放映时窗帘没拉导致学生看不清课件内容,中途的音频播不出来、之后出现的小插曲等,都是我准备不足,没有备用方案导致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教学活动,是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做的大胆尝试,并且发展成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的模式,但是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一下课文范围之外或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所以在公开课的教学中采取了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模式,在灵活性这块可能显得不足,但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优势。整个氛围还是不错。这个方法存在的不足就是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琢磨和研究,让这个方式成为我的风格。当然还会有学生翻书为了赢而赢,并没有达到记忆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效果,所以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对学生提高要求。
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故事情节环节,本来是设计让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小事件,但是由于自己有些紧张怕冷场,就自己嘚吧嘚都讲完了,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也没有发现学生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概括能力没有得到体现,显示出自己的不足,灵活性差,不懂得变通,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不到位。往后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
在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方面:第一个原因:性格、性格的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的还算到位、清晰,就是在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时无条理无逻辑,对于成语的解释,我课前有查阅字典也有识记,我想解释来着,比如“刚愎自用”我忘记了意思了,我有写在纸上,我当时紧张的不好意思去查看,所以我就瞎解释一通,让学生课后去查阅字典。我感觉我好像在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其实确实是自己准备的不够好,不严谨,没有钻研的精神,对此对自己提出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错误不能再犯。
本来分析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伯等人物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按照我分析项羽的方式来分析,可是看到学生没怎么分析和回答,我就很急躁的分析完了,怕尴尬、怕冷场、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匆忙的分析完了,于是唱起了独角戏。
之前我设计的项羽的垓下歌是由我自己清唱的,我怕我唱不出来那种意境,所以我选择了播放音频的方式进行,视频播放插曲不断、状况百出,我还没有完全解释字词读音意思,就鲁莽的让学生朗读,导致学生中途停顿,所以这个环节的进行是我最不满意的,原先完全没想到这部分会出问题,所以稍微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了。
课堂小结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来小结的,我怕时间不够,所以就我自己讲完了,接着是课后作业的布置。
后来的课外拓展,在提问上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提问,所以就随场发挥了,在提问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方面我感觉我很心虚,心里没底,完全不知道怎么进行,内心是恐惧和无助的,也有些无奈,我很多次想问我师傅,可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问,所以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了。
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具备了:有课堂导入、整体感知、重点鉴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就是讲解中心内容的时间短了,导入部分时间拖得太长,中间有些知识讲解的不够详细,显得头重脚轻,同时时间安排不合理。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很生硬,不够自然。教师的讲授太多,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开场气氛很好,然后就慢慢的变成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没有高潮没有波澜,显得乏味。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思路不够清晰,显得混乱,所以学生也显得云里雾里,没有掌握核心知识点,自然理不清头绪。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还有不足,还望各位同仁赐教,我会努力改正的。
聂志丹公开课之我见
指导老师:陈斌
对聂老师上《鸿门宴》一课的评课与思考
何有湖
聂老师是新考入我校的青年老师,一脸朝气,令我想起15年前的自己。此前就跟聂老师讲过,本学期上一次公开课,而且很可能有领导会去听。事前我指定另一位有着7年教学经验的陈老师为其师傅,他们俩同在一个办公室,交流起来方便一些。陈老师也有两轮的高中教学经验,应该说是一位成熟的老师了,做师傅没有问题!
回到正题,且说说聂老师的课吧。
第一环节:小组竞赛(抢答的形式)
因为此课为第五课时,主要目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估计是考虑到公开课的因素,需要一定的完整性。文言文教学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是一定要涉及的。聂老师就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知识设计成一道道的抢答题,分三小组进行抢答。
【评】从现场的教学情况来看,应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可以的,学生反应热烈,大部分的学生都拿着相关的参考书在快速地找答案。作为新老师,能有这样一个设计,一定是花了心思的。且不管效果如何,能想方设法把学生调动起来,这个理念就值得肯定。
这是说几句题外话,偶尔经过一些老师的教室外,只见教室内趴倒一片,或者学生们各行其事。此情此景,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很佩服这个老师,他还能口若悬河地讲一去。突然想起一个笑话:正在上课的教师看见一个学生睡着了,于是叫睡觉者旁边的学生把睡觉者叫醒。这位旁边者说:“老师,是你把他弄睡的,为什么要叫我把他叫醒?”是啊,我们老师经常在责怪学生不听,其实“把学生弄睡的,恰恰是我们老师自己!”当然,个别“死猪”或“睡神”,就另当别论了!所以,老师并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知识“倒”给学生,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或更容易地接受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师问:《鸿门宴》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说:时间(宴会前——中——后)
师问: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零星地说出一些,于是老师就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课文的内容并概括。
【评】应当说,这个教学环节还是很科学的,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基础知识,接下来便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写什么”这个基本内容,并且要适当地进行层次或内容的概括。这也是符合教学认知论的做法。但在本课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估计是聂老师看见学生答不上来,有点紧张,于是乎,就越俎代庖,开始了老师“包办”,作为刚登上讲台的老师,这种做法很正常,无可非议。但如果,我讲的是如果,如果一个老师过一轮或两轮的老师,还这样做,特别是公开课,那么只能说明他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知之甚少,老师的作用不是“倒知识”,而是“导知识”“引思考”,科学的做法是从简到难地设计一系列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总结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老师懂,不是真的懂;只有学生懂了,老师的任务才完成了。当然,有些班级的学生可能沉闷些,有些班级可能活跃些,不管是什么样的班级,老师都要考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所以,老师备课时,不仅要对教材内容本身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钻研,而要考虑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实施,而不是一味地一讲到底。加上一些老师声音又小,声调又单一,或者语速过快,久了,难免学生会走神,甚至睡上一会儿。将心比心,有的时候,我们老师自己听到一些又冗长、又啰嗦的领导讲话时,会情不自禁地拿上手机玩上一会儿,或靠着椅子眯上一会儿,这是一个道理,都是人啊!
第三环节:学生讨论人物性格
(一)分析项羽性格
问: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生:重情,把刘邦当兄弟。
问:还有什么其它的原因?作为一君王的角度,大家思考一下。(学生思考片刻)
生:用人唯亲,等等。
问:是什么导致这样?
生:性格!
老师:好,我们一起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这时就把有关项羽性格概括的幻灯片打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分钟,老师让角色扮演过的学生来讲项羽的性格特点。
【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不错,层层深入,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指向教学任务。很流畅,很明确。但那打出幻灯片的细节做得不好,用行话说,这叫先入为主,学生怎么思考?科学的做法应是在最后打出来,或者不用幻灯,而且也只是作为老师的一种个人参考观点。在“老师让角色扮演过的学生来讲项羽”的过程中,聂老师可能担心学生讲得不够好,只点了一两个学生来讲,没有讲几句,就自己代学生全讲完了。这是要说明的是,作为新老师,这也很正常的。新老师上第一次公开课时,眼里都是没有学生的,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好,生怕漏掉什么。所以,就跑火车似的一股脑儿了讲完。记得我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讲的是《扁鹊见蔡桓公》,一堂45分钟的课,我用30分钟就把我的教学内容捣完了。剩下15分钟,不知做什么,最后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读,连我师傅都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尴尬至极!但如果是作为一个有一轮或两轮教学经验的老师,还这样做,那就要批评了。相对科学的做法(我一家之言),我觉得此处应这样设计:
(1).老师讲清楚: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典型的语言、动作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可以适当地联系生活或学过的课文,如初中的《变色龙》,这是理论指导,也算是给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
(2).要学生在之前所概括的事件中,寻找有关项羽的具体表现,如动作、语言等反应,老师则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所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概括不出来,老师则要进行假设性的引导,引导学生如何表述,能用词语就不要用短语。
(3).要求每个学生只需要找出分析出一点即可,找多个学生去分析。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到位,老师要引导其它学生去思考:是否有不同的意见或更准确的表达等等。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全面,老师要对已有的分析进行归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4).最后,老师直接用粉笔板书归纳项羽的性格特点。可以从其对自己、对自己人、对敌人、对事情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所以,其实老师根本不需要用幻灯,因为学生的概括是不可预测的。老师只能把准备的内容放在教案上,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时候,学生的概括会比老师概括得更好,老师一方面要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得不着声色地调整自己的教案。这在教学中称之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也就是教案,生成是学生在课堂中临时出现的东西。预设是基础,同时又要依据课堂的生成而灵活调整。这样的课堂才不呆板,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且看聂老师幻灯的归纳:直率鲁莽、轻敌自我、唯我独尊、光明磊落、仁义皆施、寡谋轻信、眼见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仔细看一下,这些概括是相对混乱的,分类不明显)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个教学小片断:在老师指出幻灯一的“刚愎自用”一词时,我当时想,非常不错,这个小环节处理得相当好。因为高二的学生很可能不知道“刚愎自用”一词的意思,而这时老师恰时地问学生什么意思。实际的情况果然,学生没有反应,这时老师停了一下,又说“大家要回去查一下!”,随后大概地讲了一下该成语的意思,并不完整。这固然好,但不够,有点遗憾。
【评】这里我得多说几句,当然并不是聂老师做得不好,相反,她做得非常好,有这个意识,只是经验不足而已。这时,相对科学的做法是,老师要停下来,让学生当场去查字典(当然,我环视了一下,好象没有一个学生有红色的《现代汉语词典》,全班没有一本,真是一个遗憾)。
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因为现实的情况是,尽管老师讲过一句“大家要回查一下!”但据我的经验,过后往往是没有学生会去查的。一方面是学生功课多,没有时间,还会忘记;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这种意识,更何况是我们这种学生。所以,后来我的做法是,碰到一些以前不曾见过的词或成语,一定要停下来让学生查一下。(高一时,我就要求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辞典》)甚至一些比较容易考的成语,我一定要叫学生记在一个本子的专门记容易错的成语的地方。我叫那个查到的学生念完之后,甚至还要叫一些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同学重复一次,以求落实到位。解决问题在当下,力求落实到位。这是我近几年的心得。
在这里,我又想展开讲一讲。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实际的课堂中,包括其它学科,都存在这种情况,一些知识点,老师总感觉学生都会,点着幻灯飞快地过,感觉跟跑马灯、演电影似的。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掌握,甚至到高三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久而久之,本来一开始想读书的学生,因为基础没有掌握好,问题越积越多,到后来就干脆放弃。这种情况,在我的记忆中,真不少。你能说这是学生错吗?所以,我们老师真的有时候要“蹲下来看一看”。
回到老师的教学环节。
(二)接着老师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师问:刘邦的性格如何呢?请结合课本分析。(这个问题设计的好,具体明确,又指明的答题的方向与要求是结合课本)
学生零零星星地回答,诸如虚伪、狡诈之类的词语。这时,老师估计有点耐不住了(耐不住是新老师的常态),打出幻灯。出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坚决果断
能屈能伸
圆滑机智
虚伪狡诈
接着老师逐个地分析在课本中的表现。(可见,老师的备课是很详细的,花了时间与精力)
【评】这时不是说老师做得不好,第一次都是这么做。这里我建议更科学的做法:如果前面对项羽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析的话,那么从教学法的角度讲,就意味着老师已经教给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得用刘邦这个物形象对刚才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验证,或者说考查一下学生是否掌握了。基于此,合适的做法是刘邦这个形象应由学生来分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不用备课,其实反而要备得详细些、周全些,还要思考如果学生分析不出来,老师如何引导的问题。当然,话又说回来,要驾驭这种课,没有六七年功夫是下不来的。算是我这个多教了几年书的过来人,给聂老师一个专业成长方向的建议吧!
(三)分析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上课的形式与课堂的反应与前面无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评】这里我倒想讲一讲,假如要参加比赛这个环节应该如何处理,也是我一时的灵感,不一定正确,大家权且一看吧。
如果我来处理这个教学环节,一定要考虑从写的角度进行。可以考虑叫学生写一段类似“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或评判词之类,当然难度可能很大。老师可以考虑先给出一个示例,然后让学生仿句,估计学生可以写出来。这样设计至少形式上与前面显得更加灵活一些。
这个设计不是拿来要求聂老师,只是希望聂老师懂得一个教学理念:教学的形式与手段可以灵活一些,尽可能地从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层面去调动学生。到了一定的时间,聂老师可以用这种理念去尝试与实践。
第四环节: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
这时幻灯出了问题。上课前聂老师提了这个问题,我没有吱声,其实这是其中某张幻灯出了问题,删掉重做即可。我想看一看聂老师的反应。我倒不是想看人家的洋相。我只是想让聂老师记住:让公开课,特别到外地上课,真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意外事件,我碰到多次。曾经在洪马中学上一次课,中途突然停电,来后只好上“祼课”。正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但愿聂老师课后会好好地查找一下为什么那张幻灯片播不出来。总之,上公开课之前,课件一定要到上课地方全程播一下,每一个环节都要试。
最后,聂老师用编辑的模式出示幻灯。出示项羽失败的原因,估计这带有资料补充的性质,老师也是一带而过。
接着出示:1.刘邦对项羽的评价,老师出示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的相关资料,而项羽只有范增一人。
2.项羽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播放《垓下歌》的音乐,音乐很悲怆感人。当时我不由地想起了2009年在沈阳听课时,一个南京的比赛老师当场配乐吟唱《离骚》的情形,全场掌声如雷,壮哉!后来那老师果然获全国一等奖。《垓下歌》的音乐选得很好,也算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花了心思。这也引得我们听课的涂老师兴奋不已,连连拍照!
【评】我想说的是,幻灯片的色彩没有搭配好,文字没有摆好。一般而言,幻灯不要过分地用大色块,更不要满屏幕都是深色或大背景图,这样容易喧宾夺主,使文字被忽视。其次,文字与背景一定要对比鲜明,特别有一些投影仪会出现色差的现象,文字与背景颜色相近,看上去是一团糊状。我一般的做法是白底黑字,或白底蓝字,字体都要加粗,最好用中华宋体,当然电脑中得事先装上这种字体。没有关系,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问题,下次即可以改。我只是经历得多一些,失败得多一些。
第五环节:总结
首先要讲的是,有课堂总结的意识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是知识的提炼与巩固,另一方面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最后还有一个“课外思考”环节,不多时,就下课了。
【评】整堂课教学任务与目标明确,教学实施过程集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紧凑有层次;教学内容准确充分,老师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钻研,幻灯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花了心思;口齿清晰,举止大方,声音宏亮,有亲和力。这些都说明聂老师对此次公开课有足够的重视,并作了充分的准备。
不足的方面,也是新老师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以上逐一已经指出,望聂老师回忆自己的课,依条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逸。此评课乃一家之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不同的老师最后都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取长补短,最后形成最适合自己、最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此而已,教书不过如此!
最后,依照惯例用一首打油诗以示总评:
落落大方举止佳,清晰亲切让人夸;
虽有瑕疵可塑好,只要用心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