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螃蟹诗影射明末哪个风云人物?

(2017-10-14 23:24:51)
标签:

李自成

贾环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九峰真人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开始部分有一个细节,中秋之夜甄士隐邀贾雨村“小斟”,席间上了一盘螃蟹,二人打开“工具包”,针锥钩匙一应俱全,将蒸熟的大闸蟹放碗状木托上,取出锥子眼花缭乱地戳了几下,然后用小锤一敲......

《红楼梦》中的螃蟹诗影射明末哪个风云人物?


这个细节《红楼梦》文本里没有描述,但剧组安排如此逼真地吃螃蟹,不得不叹服设计与用心的投入,这也给电视剧表现贾府的浮华生活巧妙地作了铺垫。

在小说《红楼梦》里,关于螃蟹,并非没有戏,相反,在惜墨如金的文本里,小说从37回开始,连续多回一直围绕着螃蟹这个道具在做文章。从水里游的螃蟹被捞出来带入贾府开始,到场面热闹非凡的螃蟹大餐,最后笔头一转,写到了天上风筝,大螃蟹缠住了几个,落笔在贾环处。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还在这其中穿插了几首“螃蟹咏”。

贾宝玉的一首是:

持螯更喜桂阴凉, 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 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 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 坡仙曾笑一生忙。

林黛玉的一首是:

铁甲长戈死未忘, 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 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 桂拂清风菊带霜。

薛宝钗也有一首:

桂霭桐阴坐举觞,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一般都是选择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事物为对象,如风花雪月,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对一些很难产生愉快感受的事物如蜈蚣、屎壳郎之类就远离。螃蟹虽然是盘中美餐,却也是横行的东西,霸道之性虽能激发一些人的灵感,但诗人多数也是不愿对这类事物或者社会现象做太多的发挥。

《红楼梦》中的螃蟹诗影射明末哪个风云人物?



然而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逼死了崇祯帝,却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合打败,李自成落荒而逃最后毙命。清廷窃据华夏江山。明遗民对农民军恨之入骨。当时经历过这段生活的文人都熟知李自成自幼就有过一首咏螃蟹的诗。

李自成本名鸿基,有黄来僧之号,父亲是米脂人李守忠。螃蟹诗是李自成十六岁时写下的,内容是:

一身甲胄任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

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月暗偷营。

双鳌恰是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

只怕钓鳌人设饵,捉将沸釜送残生。

当时他的老师看了,顿觉透出一股霸气,并且预感到李自成将来会搅得一方不得安宁。随着李自成造反,这首诗也流传开来。

《红楼梦》中的螃蟹诗影射明末哪个风云人物?



在明末清初,只要提起螃蟹诗,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李自成的那一首。而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红楼梦》,用那么重的笔墨泼洒在螃蟹上,作者是怎样的用意呢?这《红楼梦》里的螃蟹与螃蟹诗怎么跟李自成联系起来的呢?

如果把李自成的螃蟹诗与《红楼梦》中的三首螃蟹咏合起来看,便发现其中的玄机。原来《红楼梦》作者用三首螃蟹咏,从不同的角度,拆开分解了李自成的螃蟹诗,加上了作者另有新意的理解与表达。《红楼梦》的三首螃蟹咏,作为一个整体看,就是拆分了李自成的螃蟹诗,局部看,每一首都采用“一喉二歌”的技巧,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意义的思想内涵。贾宝玉的那一首,以桂暗示吴三桂狐假虎威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行径,林黛玉则是赞扬那些舍生忘死的抗清英雄以及对鳌拜的血腥恐怖的影射,而薛宝钗更多成分隐喻自己未来的命运与结局。既独立成篇又三篇一体,使《红楼梦》诗歌艺术达到离合皆绝妙的境界。

小说中关于螃蟹,落笔处也放在了贾环的螃蟹风筝上。我们吴氏红学有专文论述贾环影射李自成“家患”作乱。《石头记》的思想核心是“骂情悼明控诉流寇”,采用以小喻大的写作手法来达到以家喻国目的,从表明的世情故事中,折射出历史的投影。因此在书中把国缩小成贾府,把贾府的乱家罪魁祸首映射为祸国殃民的李自成。这种家国一体的通感,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者始终采用一定的引导技巧,借助于螃蟹诗触动历史敏感神经,刺激那些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思考,从而达到领会作品的目的。

要读懂《红楼梦》,不仅要熟悉历史,还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才会产生对那个时代的敏感性,从而更加深刻感悟作品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本文由至真斋主整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