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诗风流韵和红妆论诗看《红楼梦》的时代风景

(2017-08-31 23:36:05)
标签:

贾宝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逄冠卿

从诗风流韵和红妆论诗看《红楼梦》的时代风景

《红楼梦》作者著书似乎有传诗之意,书中主人公宝玉和众姐妹们人人工诗善咏,并在书中留下了一大批风格不同、良莠不齐的诗词作品。红学界对《红楼梦》诗词水平的高低判断颇多争议,实际上都是盲人摸象之举。作者在书中某角色身上写的诗词,必然要符合该角色的文学修养水平,这些诗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诗词水平。试想,倘把黛玉的《题帕三绝》安在贾环名下,倘把书中每个人的诗词都写成杜甫、苏轼的水平,《红楼梦》则不成书矣。但无论如何,每个时代的诗词有每个时代的风格,每个流派的诗词有每个流派的特色,《红楼梦》诗词,也必然深深打着创作时代的印记,我们不妨抛开水平,仅从风格的角度,去考证《红楼梦》诗词所体现的时代特色。

包括脂批在内,红学界对《红楼梦》诗词的风格评价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宗唐”,有少陵遗风、义山遗韵;有的认为“宗宋”,有东坡气势、放翁风格。其实都是管中窥豹,以一斑代全豹,难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红楼梦》的诗风,最好还是对《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论诗的章节加以分析,因为书中表达的诗词理论,基本上应该是作者的诗词观念,最容易看出作者那个时代的诗风流韵。综合看来,《红楼梦》诗词的风格,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宗唐不弃宋;二是有“神韵说”的影子;三是受“西昆体”的影响较深。

从诗风流韵和红妆论诗看《红楼梦》的时代风景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宝玉作的春、夏、秋、冬四夜“即事”诗,明显是仿李义山《燕台四首》之作,处处体现西昆体妙用实典的风格。第四十九回中,宝钗湘云论诗时,说什么“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李义山之隐僻,温八叉之绮靡”,可看出诗风宗唐;但书中和脂批中,也曾多处流露出尊崇东坡,诗风宗宋的苗头。最能体现《红楼梦》诗词风格的章节,是对香菱学诗过程的细致描写。黛玉要香菱断不可学陆放翁的诗,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并向香菱推荐王维、老杜以及其他晋唐名家的诗。对香菱作的第一首咏月诗,黛玉认为“措辞不雅”,可见诗风崇雅倾向;对香菱做的第二首咏月诗,黛玉认为“过于穿凿”,可见诗风崇尚神韵,反对以文害意;香菱写的第三首咏月诗,大家都夸好。好在那里呢?好在“新奇有意趣”。诗中句句咏月,措辞一句也不见月;诗句处处用典,表达意思既朦胧又清楚。整个香菱学诗的过程,活画出一个普通诗人向“神韵”诗风进步的过程。

明代诗坛,复古派宗唐,公安派宗宋,诗宗宋唐之争由来已久。到了清初,诗坛出现了泯灭宋唐之争,“转益多师”的倾向。朱彝尊早期宗唐,晚期则“近宋者不少”,可谓“不分唐宋”。王士祯、查慎行、赵执信等大家,虽然诗风于唐宋风格偏重不同,但总的说都“越三唐而事两宋”,唐宋风格兼而有之。这里特别说一下康熙朝诗坛领袖王士祯的诗歌理论和诗风,王士祯对十七世纪思想解放运动后期诗风影响很大,他的“神韵说”和用典论,对后世诗风有很大影响。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即提倡含蓄、平淡、风神驰荡的格调,特别在意境含蓄上下功夫。要求“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水中盐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以禅理喻诗。内典所云‘不即不离,不粘不脱’是也。”(见王士祯《唐贤三昧集》)赵执信在《谈龙录》中也记载,王士祯提倡诗的意与情最好隐而不露或虚而不实,“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王士祯的名诗《国土桥》和《重过露筋祠》,便都是隐晦、通脱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境,使人很难一看到底,比较耐读,余味不绝。王士祯的诗,常仿西昆体,大量用典。但王诗的典用得巧,用得含蓄,不为用典而用典,意在以典出神韵。他的成名之作《秋柳诗》,就含蓄地叠用了李白、王维、周邦彦等人的《忆秦娥》、《杨盼儿》、《兰陵王》中的典,把前人的诗句构成一种凄清的境界和哀怨的情调,可谓“清秀西昆体”。但王诗的神韵格调也往往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玄虚感,常常招来很多莫名的猜测。

从诗风流韵和红妆论诗看《红楼梦》的时代风景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楼梦》作者的诗风,明显属于清初的风格,尤其与王士祯诗风相近。从《红楼梦》中姐妹们所作的具体诗句中,也能清楚看出王诗的影响。如“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等。这些诗句与以袁枚、纪昀为代表的乾嘉诗风大异其趣,而与顺康诗风旨趣风格相类。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