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2017-08-29 22:21:58)
标签:

香菱

陈圆圆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逻辑怪  至真斋主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线索人物甄士隐的女儿,“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列于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甄英莲一出场,癞头和尚见了她便哭起来,并且向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又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以为癞头和尚在说疯话,就抱着女儿撤身进去。癞头和尚指着甄士隐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在为甄家及甄英莲的未来命运做谶语,甄家和甄英莲的悲惨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在癞头和尚说甄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句话处,甲戌本有四条眉批:

“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

“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第一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虽然只写甄家及甄英莲的悲惨命运,而他们的悲惨命运是国家子民悲惨命运的代表,有无数“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因此蒙冤而死。第二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表里皆有寓,切不可只看表面敷衍的故事,本书也不是只写感情、情爱等。第三条批语提示我们,诸葛亮为匡扶汉室、一统江山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为迎回被金人掠走的徽钦二帝却壮志未酬蒙冤而死,如今江山又沦陷了。这暗示了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第四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虽写的是“贾家”,实际上是假借贾家在写国家,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隐写改朝换代的史实。

《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一重或多重影射作用,也都有历史原型。那么甄英莲在《红楼梦》中有何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对认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会有很大帮助。

一、香菱作为线索人物之一,究竟有何影射作用?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红楼梦》第一回就写到英莲被拐,英莲四岁那年的元宵节在社火花灯节上,家仆霍起因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致使被拐子拐走,之后甄家被隔壁葫芦庙的大火烧为灰烬,爹娘再也无迹可寻。


作者在这里用了大量的隐语和伏笔:丢失英莲的仆人叫霍起,谐音“祸起”,之后葫芦庙大火烧了甄家,大火又谐音“大祸”。那么这究竟是一场什么大祸呢?


对于这场“大祸”,甲戌本有一重要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很显然,这里的“南直召祸”即是指清军在南方诸省的大屠杀。因为“南直”是只有明朝才有的专有地名,清时是没有“南直”的,故这里的大火即是指清军入侵时所带来的战火。而“葫芦庙”着火,将一片“竹篱木壁”烧得犹如“火焰山一般”。“葫芦”谐音“胡虏”,即指清军。而“竹篱木壁”的隐喻则是指朱明天下。竹谐音朱,朱中藏木字,且明末及南明的几位皇帝,大多都是木字辈。


在这场大祸中,英莲影射华夏儿女,大汉子民。他们从天朝上国的天之骄子,一步步被迫害为逆来顺受,随波逐流,被命运无情摆布,奴性十足,神情呆滞的“顺民”。而其父甄士隐与“胡虏”为邻,不居安思危,还接济居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身陷危险而不自知,最终引火烧身。甄士隐本人倒是跟了一僧一道出家去了,也顾不得自己的女儿流离失所,为奴为婢,香消玉殒……


甄士隐一走了之,英莲被拐之后的遭遇却更加坎坷:拐子将英莲养至十二、三岁,将其卖给冯渊(谐音“逢冤”),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予“呆霸王”薛蟠。两家争抢,薛家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英莲成了薛蟠的小妾,薛宝钗为其取名香菱。后薛蟠娶的正妻夏金桂,又将香菱名字改为秋菱。从英莲到香菱再到秋菱,莲花般高洁的女儿一再被贬低身价,最后连“香”字都配不上了。秋金肃杀,秋天的菱角,哪里还有花?秋菱的“秋”字与书中金秋赏月时的“秋”隐喻相同,暗指清人对汉人的残害并窃据华夏江山。


香菱的悲惨命运影射华夏的很多子民被皇太极的大清拐去为奴,丢了莲花般的娇贵,失了英勇豪迈之气。原来英气逼人、傲气凌风的莲花,沦落为受尽凌辱的菱花。再遭吴三桂出卖,失了菱花最后的香气,只落得秋天的菱角般粗陋不堪。最后受尽清人的凌辱和屠戮,香消玉殒,批书人不由得一声长叹:真应怜也!


香菱位列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十分贴切。

二、香菱取自哪个历史人物原型?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香菱的美貌:

1、第八十回回目:《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直道香菱之美。

2、香菱天生眉心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痣,这是富贵的面相,亦是为其被拐十多年后仍被门子认出埋下伏笔。另外这里也是在写香菱之美:眉心之痣是美人痣,何况还是胭脂痣?那得多美啊?这里点出香菱是美人。

3、书中描写冯渊在见到香菱之前,“酷爱男风,不喜女色”,结果见到了香菱,立刻非她不娶,而且还改变性取向,“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

4、薛蟠在人群之中一眼看中身穿粗布衣服的香菱,并为了她不惜将人打死。

5、周瑞家的和金钏都说香菱长得像蓉大奶奶,就是秦可卿,而秦可卿是兼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之美,可想而之香菱之美。

6、脂砚斋对香菱的评价:“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

香菱的历史原型也一定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我们还是回到《红楼梦》第一回,重新品味癞头和尚说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句话,同时再思索甄士隐家的“大祸”。大火明明不是英莲放的,如何却说她累及爹娘呢?这小小的英莲,到底承受了多大的祸事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与香菱的人物原型有关。大诗人吴伟业曾写就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圆圆曲》,其中前两句是: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是明臣吴三桂闻听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霸占后,一气之下打开山海关投靠了清人,并联合清军打败了李自成,让清人占据了明朝江山。陈圆圆带来的祸应该足够大了吧?但她确实没有什么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她的平生遭遇也真是应怜。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陈圆圆)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货郎之家,少女时便艳惊乡里。因家贫父母将其寄养于经商的姨夫家中,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陈圆圆卖给苏州梨园。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她善演弋阳腔戏剧。初登歌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据李介立《天香阁随笔》记载: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曾以重金赎陈圆圆为妾,然陈圆圆不为正妻所容。而贡若甫的父亲贡修龄在见到圆圆后,非常吃惊地说:“此贵人!”“纵之去,不责赎金。”陆次云在《圆圆传》中,称赞陈圆圆“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曾跟陈圆圆有婚约的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赞美道:“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是日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大盘,令人欲仙欲死。”

崇祯时,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为了讨好崇祯帝,下江南选美。田弘遇将选来的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帝无心逸乐。田弘遇就把陈圆圆占为己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吴三桂被陈圆圆的美貌迷倒了。田弘遇就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这样陈圆圆就成了吴三桂的小妾。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本欲归降李自成,却因得知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回陈圆圆。自此引狼入室,大明江山尽丧于清人之手。

关于陈圆圆之死,无可靠的正史可考,一说吴三桂受封平西王,欲正式封陈圆圆为正妃,但被陈圆圆拒绝了。后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三桂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陈圆圆遂独居别院。陈圆圆失宠后对吴三桂渐渐离心,吴三桂曾阴谋杀她,陈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陈圆圆生于莲花的故乡,死于莲花池,用莲花来比喻她再合适不过了,但她的一生始终是被糟践,没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故作者让薛宝钗将甄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

香菱一生遭遇坎坷,几经拐卖,不由自主。每次际遇的改变,她都没有反抗过,只是随波逐流,任人摆布。难怪作者称她为“呆香菱”。而陈圆圆在动乱中,亦是不能自主,任凭争夺。

薛蟠为了香菱将人打死,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亦害死无数生灵。再加上吴三桂另娶悍妻,对应书中夏金桂,平生际遇与香菱实在相似。

癞头和尚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实际上是在暗喻陈圆圆。陈圆圆一生得遇三位称王称帝的人物,自是有命,但平生际遇如此坎坷,又是无运。“累及爹娘”暗喻华夏江山沦丧,华夏子民遭殃。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身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为土土,两地孤木是个“桂”字。书中对应夏金桂,暗指吴三桂。既然遇到了吴三桂,陈圆圆自然是不得善终了,她的故乡就是生莲花的地方,投莲花池而死,自是香魂返了故乡。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