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解林黛玉

(2016-07-14 08:57:56)
标签:

林黛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新解林黛玉

——草根说红楼梦微信群精彩聊天记录集萃

2016年7月13日

晓旭:

黛玉的解读,要明白黛玉的还泪之说,黛玉和花魂的联系,黛玉的结局。宝玉作为玉玺象征,文本中比比皆是,群友已有解答。黛玉还神瑛侍者之泪,正是南明羸弱抵抗势力的缩影。黛玉还神瑛侍者之泪,正是南明羸弱抵抗势力的缩影。花在南明和明朝遗民诗词中是高洁和抵抗象征,黛玉最显著特征中就有对花的酷爱。她的诗词对花有大量的赞美,赞美到洁癖偏执程度,还自诩花魂。

白衣卿相:

花是华的通假字。

晓旭:

最突出就在葬花词,比如,花魂默默无情绪,知是花魂与鸟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凹晶馆联诗,留下千古绝句,冷月葬花魂。这些集中反复出现的明月,梅花,花魂,和南明诗词的联系,斋主有专门文章。黛玉的结局,在程高本后40回王熙凤设计的调包计里,彻底被扭曲为三角恋的争风吃醋。

至真斋主:

上古时期并无“花”字,古代将“花”写作“华”或“蘤”。到了汉代,汉字隶化,开始有简写的“芲”字。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楷书出现后,才写作现在的“花”字。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百家姓》注花姓:花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华注》:华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

晓旭:

今人多不能信服,但究竟黛玉怎么去世,却因为主流红学的不明觉厉,无法接受黛玉上吊,觉得不够诗意。太有损黛玉的高洁冷傲形象。怎么死其实很简单,文本里在在写明了。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黛玉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判词是玉带林中挂,判词已经明白无误,红学家却已经无法回头。

至真斋主:

夏完淳词《烛影摇红·辜负天工》:“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吕留良的七言绝句《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

函可:“地上反奄奄,地下多生气”“一朝日月坠,大地共仓皇。”“一读一断绝,双眼血横披。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便从今日死,已是旧朝人。”

王夫之:《闻极丸翁凶讯,不禁狂哭,痛定辄吟二章》“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迷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一线不留夕照影,孤虹应绕点苍烟。何人抱器归张楚,余有南华内七篇。”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夏完淳《一剪梅.咏柳》:“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陈子龙《九日登一览楼》: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晓旭:

再看黛玉的葬花词,她给自己的谶语。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其骨,一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样的诗文,已经不用去解读。

至真斋主:

陈子龙: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红楼梦》开篇就说女娲补天。

晓旭:

红楼梦说复杂也不复杂,经常在诗词中隐喻后文,以次要人物的情节来伏脉主要人物的情节。借黛玉之口能看到她会死得何其悲壮。但红学家怎么能解释她的悲壮?在癸酉本的情节中,我们才知道作者的泣血用心,黛玉的死正是华夏的挽歌。黛玉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家人御敌。

至真斋主:

葬花吟只有悲歌华夏江山的沦落,祭奠抗清志士的英魂,我们才会感同身受,华夏儿女都来落泪痛哭。

晓旭:

被主流红学洗脑的人绝不能接受,我们黛玉风华绝代,诗才卓绝,怎么能像个男人一样?真的不会吗?还是请看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咏絮之才的主人公,谢道韫。

至真斋主: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他把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跟侄子侄女们谈诗论文。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雪,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胡儿说:“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侄女道韫说:“不如把雪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

千湖水墨:

花隐喻华夏。宝钗不爱花,反而吃花。

潇湘夜雨:

宝钗最后到了东北苦寒之地,没有花吃了,只能金簪雪里埋了。

至真斋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晓旭:

谢家高门的女儿才情自然一品。然而谢道韫干过什么?在东晋孙恩叛乱进攻会稽时,谢道韫率领家奴杀敌。还因此受到孙恩的尊敬。这就是咏絮之才,不仅仅只是会舞文弄墨。

至真斋主:

《晋书·列女传》载:“(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晓旭:

有人说过于牵强。那好,看看黛玉接下来的诗词。在咏菊诗中,黛玉的一句诗词大家都没注意: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是陶渊明的高风,他的什么高风。

至真斋主:

陶潜:“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晓旭:

桓玄攻陷建康,篡夺东晋帝位,陶渊明对桓玄的谋逆之举无法认同,不屑一顾,在家乡隐居。黛玉的词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明清易代的不认同。

至真斋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香菱曾引用这首诗的诗句。

晓旭:

在被薛宝钗诗词讽刺之后,黛玉针锋相对的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再次的陶渊明典故,重复出现,这还不能看出端倪?

至真斋主:

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晓旭:

如果还是觉得过于突兀,那么读者们想必对黛玉的一句话很熟悉,迎春架不住自己屋里的下人,一团乌烟瘴气。黛玉说,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倘使二姐姐是个男人,又该如何裁治他们呢?每个读者到这里总会要停一下:因为不是说黛玉只会小性子,只会清高,只会写诗作词吗?这样的话不应该是探春宝钗这样当家理事的人说才合适吗?黛玉的这番话,显然是不能认同迎春的懦弱无为,而且潜台词就是我要是个男人我就如何如何。谁说她只会酸文假醋?这里就有了最鲜明写照!在80回后的情节中,正是黛玉像谢道韫那样,带领家人御敌,不输给男人。

至真斋主: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侯景把皇宫围住了,萧衍还在皇宫里跟大臣们讲佛法。

@爱诗 对宁荣二府的解读有新意。@晓旭 对林黛玉性格两面性解读很到位。红学家们片面的误以为林黛玉是只会哭的弱女子。其实把晴雯加在林黛玉身上,他俩合体才是完整的林黛玉。

巧儿:

勇加细腻。

至真斋主:

其实堪怜咏絮才,已经暗喻林黛玉有林下之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林下之风,也是红楼梦作者给黛玉姓林的原因之一。另一层寓意是:崇祯是木字辈。

千湖水墨:

学海如林。

晓旭: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直接就化进了判词。红学家们把一个除了红楼梦诗词外无只言片语的曹雪芹,说成是大诗词家。却不知,红楼梦诗词大量化用南明和明朝遗民的诗词。主流红学永远不能面对姽婳词。因为这不是被逼的,而是宝玉充满感情的作品。紧接着是芙蓉女儿诔。

至真斋主:

贾政:字存周。贾赦:字恩侯。秦钟:字鲸卿。都大有深意。凤姐:学名王熙凤。不识字的凤姐,书中居然说她学名王熙凤,真乃是羞杀读书人啊!大有深意。

千湖水墨:

满纸语不休,血泪几难收
。痴尽灰同冷,幻境石亦愁。
春归人易老,花落水仍流。
红颜梦凄切,啼鹃认故丘。

颦眉楚楚:

听诸君一席谈,颇涨见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