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0月,去了一趟泰山。尽管已过去一年多了,但那峰峦楼台、摩崖刻石、幽壑古松,依旧时刻萦绕在我心头。
从岱庙出来,沿着岱宗坊我们开始了朝圣之路。在售票处,接过那张泰山的门票时让我吃了一惊。这或许是我见过的最差的形象宣传了。门票上的图案以泰山的古松为代表,如果不是上面写泰山两个字,或许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是泰山的门票。能用这图案作门票的,在中国可能不下一百座山。我想如果用“五岳独尊”的石刻,或用“泰山十八盘”、“拱北石”作门票图案,那多有代表性。
从红门开始,随处可见的古迹、文人墨客留下的刻石都将人带入到对历史的追思之中。从红门一直到中天门,一路坡度较缓,人行幽谷之中,十分惬意,这一带是泰山的幽绝所在。每一块石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行其中,又仿佛不是一条山阴道,而是一条时间的长河,总能让你去抚今追昔,从而找到自己的历史座标。

真正登泰山应是从中天门开始。站在中天门的平台上,整个泰山如画屏一般闯入眼帘,南天门清晰可见,十八盘宛如一道天梯挂在翔凤岭和飞龙岩之间,令人望而生畏。由于这段极为陡峭,因此最能感受泰山压顶之势。背着登山包硬着头皮拾级而上,才过了三个平台,便已是气喘吁吁,双腿难迈,这还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登山的艰难。
如蜗牛般爬上了南天门,已经错过了落日,但一抹晚霞就足够拭去我一身的疲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刻你多多少少能体会一下杜甫年少时的那种豪情。在岱顶大观峰,历代摩崖石刻琳琅满目。且不论书法如何精妙,单就“只有天在上”、“登峰造极”、“壁立千仞”这样的语句,便能让你感觉到泰山的非凡气魄。


入夜,山顶气温骤降。站在天街上,整个泰安城的灯火尽收眼底。由于泰山是平地拔地而起,因此这通明的灯火不在远处,而在脚下。这种人行天上的感觉十分难忘。
次日一早从帐篷中钻出来看日出,未能碰上云海,故日出也不够壮观。走过碧霞祠,站在瞻鲁台上眺望泰山之东,一切都成了“小天下”,云雾飘过之处,河流山峦、湖泊公路,尽收眼底,甚至能看清来往的车辆。虽处山之极顶,却又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此刻,我突然明白泰山为何能成为五岳之尊。
泰山是公认的人文与自然结合得最完美的山。他贵为五岳之尊,是有其缘由的。泰山是惟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被尊为东岳大帝,先后有72位君王曾到此会诸侯、定大位。古代帝王贵为天子,为了报天之功,常以雄伟险峻的高山为祥瑞,在峰顶设立祭坛。这样的祭天之举能加强君权天授的观念,让民众以为帝王的登基乃是天意,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与其他名山相比,其实泰山并不算高,即便在五岳中也低于恒山和华山,但他有一项优势是其他名山无可批拟的:他周围是广阔的平原,从而获得了足够的相对高度。站在峰顶俯视,其给人的“下临无地、上达天庭”的心理体验远胜其他名山。更为重要的是,站在峰顶,四周便是人间烟火,不离人间而又高出人间,这不正是帝王所需要的地位么?如站在华山顶上,周围亦是群山,难见人间烟火,即便身处万山之巅,脚下没有臣民,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你站在泰山之巅俯瞰山下人间时,才明白泰山是个绝佳的天然祭台。

泰山的地位除了其自身独特的条件外,更与其身处的方位有关。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中,东方是万物孕育之所,属春,为青帝化身,享有独特的地位。在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便化作东岳,这当然是事后附会,但也反映出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实际上泰山的形象已广泛参与社会政治,古人云,“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他已成为社稷稳定的一个象征,为人所崇拜,成为儒家政治的一个符号。试想,如果连帝王祭天的场所都不安定,那是否意味着他的权力缺乏足够的正当性了呢?
对于泰山的文化底蕴,有一句话最为中肯:“泰山,岳中之仲尼;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在群山中的地位,相当于儒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今日泰山的“孔子登临处”和“望吴胜迹”都还使人留连忘返,正是这二者之间精神的交融,让其成为泰山久负胜名的两大景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五岳之尊”都是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正是历代统治者对泰山这种象征意义不断地强调,使得泰山的文化符号意义积淀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超越山之观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象征。就像给一个素面之人化妆,最初只是淡妆,后来便浓妆艳抹,最后干脆就成为一张京剧脸谱了。从岱宗坊一直到玉皇顶,我们看的其实就是这张脸谱。

从玉皇顶呆了约两个小时,我们从后石坞下撤,走天烛峰景区下山。走在这条路上,我惊喜地发现了泰山的另一面。这条路很少有古迹,游客也少,得以让我欣赏纯自然的泰山。大小天烛峰形似蜡烛,更绝的是峰顶有一颗松树,远远望处恰似蜡烛的火焰,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带奇峰俊秀,曲径通幽,据说是泰山奥绝所在。而且这里也是欣赏古松的绝佳之处。整个下山之路浓荫蔽日,古松极多,姿态各异,各种松树或挂绝壁之上,或傲然屹立峰顶,或生在石缝之中。累了,坐在绝壁之上的亭子里小憇一番,凉风吹来,松涛阵阵,足以让你忘却一切疲劳。“参天松色千年志,坐听涛声到黄昏”,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古人的诗境。

高山自有好水。深壑之中流水潺潺,捧上一把溪水洗面,顿时暑气全消。而抬头一望,玉皇顶已远入云宵,有如天宫灵霄宝殿,此时越发能感受到“玉皇顶”得名的妙处。对于尘世之人来说,那确属天帝居所。
走在这条路上的心态是非常轻松的,这里没有文人墨客的石刻将你带入历史回忆之中,没有寺庙香火强迫你聆听佛国梵音,更没有帝王遗迹让你感受权力的威严。他只是让你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纯自然之中。如果说从红门到南天门是脸谱化的泰山,那么从后石坞至天烛峰则是他的本来面目了。那种感觉就如看完戏后突然闯入了演员的卧室,发现了他卸妆之后的真实面目。此时我很庆幸上下山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许多人登泰山等于是进了一个博物馆看了一张脸谱,而我还看到了一座活着的泰山。
2008年11月29日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