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赏牡丹——花中之魁为何难成国花

(2007-12-16 02:54:03)
标签:

牡丹

洛阳

旅游

分类: 走遍中国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对有“国色天香”之誉的牡丹,一直心向往之。今年四月份,我去了一趟洛阳,恰逢牡丹花展,总算借机了却一桩心愿。

 

在从郑州开往洛阳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热心的洛阳大嫂,非常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洛阳旅游的情况,甚至还打电话帮我询问预订的酒店是在什么位置,以及一些游览注意事项等,这让我对洛阳又再生几分好感。

 

 一走进王城公园,满园牡丹就让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洛阳。此前我也曾见过牡丹,但那不过只是点缀在公园之中零星几株而已。不似这里,完全成了牡丹的世界。小时候我曾在画册中见过牡丹,使我对牡丹的印象几乎定型,标准化了,以为牡丹就那样子。今日置身王城公园,如此繁多的品种一改我的成见。无论是颜色、还是品种,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向来拙于形容、描述,面对这一片牡丹的世界,我徒有欣赏、留恋之情,而不知如何将牡丹之美形诸笔下。

        洛阳赏牡丹——花中之魁为何难成国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王城公园内赏牡丹之游客摩肩接踵,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从全国各地起来一睹芳容呢?赏花之际,我却思考起这样的问题来。

 

“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这向来是形容牡丹的定论。在封建社会,牡丹被尊为国花,所谓“花开富贵”,牡丹早已成为富贵的象征。在中国,花是具备符号意义的。如荷花象征高洁,菊花象征隐逸,梅花则是刚毅、不畏艰难精神的写照。我一直不解牡丹何以被尊为国花、成为富贵的象征。总有其特点才能具备用作符号的资格,否则再怎么被统治阶级所喜爱、强调,也难免流于虚妄。而我今日置身于这牡丹的世界,对此又似乎领略一二。

        洛阳赏牡丹——花中之魁为何难成国花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牡丹盛开正是仲春之际。春为一岁之首,这个季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夏之莲、秋之菊、冬之梅相比,牡丹也因其所开之季节而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牡丹花貌本身也能充当起“花中富贵”之美誉。牡丹花骨朵硕大,颜色艳丽,而且品种繁多,可供人仔细把玩,这一点是莲、菊、梅所无法相比的。可以说,这三种花都有其明显缺陷,只适合作某种特定精神的符号。

 

在春和日暖之时,看那绿叶掩映中的各色牡丹,确有一种仪态大方、雍容华贵之感。作为“花中之魁”,它不能太小,否则如小家碧玉一般,虽然也有小巧之致,但终归难脱小家子气,与大户人家的富贵气相违。其次,她要经得起把玩,如果千花一面,过于单一,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荷、梅。而牡丹之百态千姿让人流连忘返,品种繁多令人目不睱接。“造化无穷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此语至为中肯。

              洛阳赏牡丹——花中之魁为何难成国花

 除了牡丹本身的自然特点,一些历史因素也加深了“花中富贵”的符号印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的地理气候适合养花,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社会上层的统治者以及文人士大夫,牡丹的自然特点非常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社会上层的喜爱无疑加固了牡丹的符号意义。实际上,牡丹的繁多品种也是人工培育出来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看来栽养牡丹还不是寒衣白屋之人所能承受的事。这也使得对牡丹的把玩、欣赏集中在社会上层,它也自然成为富贵的代名词。

 

有趣的是,与荷花之高洁、菊花之淡泊、梅花之傲骨相比,唯独牡丹无法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因为富贵本来就不是一种精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故周敦颐作《爱莲说》以表心志;秋菊能傲霜,不与百花争艳,自有隐逸淡泊之气,所以隐居的陶渊明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至于梅花,那对雪怒放的生命更是感染了许多文人志士,“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直是社会底层人士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这些花都成为许多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引以自勉的对象,因此有关颂扬梅菊的诗篇俯遗皆是。唯独牡丹,虽然也有许多文人写下赞美诗篇,但那都只是说它好看,绝不会引申到精神层面。“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我很欣赏这种狂放不羁,但既然醉在洛阳,为何不插牡丹而插梅花?在这种蔑视一切的文人眼中,也许只有梅花才能表明他们的一身傲气。

       洛阳赏牡丹——花中之魁为何难成国花

  说穿了,牡丹永远只是“花瓶”,好看好玩,但进不了人的精神世界。打个比方,要一个文人选择一种花作为精神归属,他们多半选择梅、菊,因为可以经常勉励自己;但他天天想要看的,或许还是牡丹,因为好看嘛。或者说,梅菊是花中“老婆”,牡丹是花中“二奶”。众花之魁的一身富贵气与脂粉气注定了她就这么尴尬地存在着。

 

有关“国花”的争论似乎可以证明这个论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国花,而要问中国的国花是什么,却存在许多争论。最具竞争力的当推牡丹和梅花。在洛阳,牡丹是当之无愧的国花,当地人也毫不讳言。不过在全国,到底谁才有资格当国花,却是一个一直在争论的话题,至今仍无定论。牡丹,富贵之气有余,人文品格不足,选它作国花,在这个贫富矛盾加剧、政府又号召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语境中,牡丹的符号意义明显不足以胜任。尽管有一首《牡丹之歌》试图将其脂粉气去掉,如“哪知道你也曾历尽贫寒”,但那明显是屁话,牡丹从来就与贫寒搭不上边。梅花,其精神品格毋庸赘言,安贫乐道、百折不挠,极具儒家审美内涵,但在这个全民早不讳言发家致富、贫穷已成耻辱的时代,空喊高洁之口号也显得有点苍白。没有一种花能具备完美的符号意义,无论是牡丹还是梅花,都难以获得普遍认同,因此在中国,一直没有官方认定的国花。在梅花与牡丹之间难以取舍,说穿了,正如一个男人在老婆与二奶之间徘徊。

 

 

                                               记07年4月洛阳王城公园赏牡丹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