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的人生 关于睡眠1
(2014-08-12 20:03:51)我们总是说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人类也是所有动物的必经之路,生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过法,但是睡眠大家都差不多。
睡眠质量好的人都是一样的,而睡眠质量不佳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有些人逼不得已没有时间睡觉必须熬夜,有些人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用于睡眠但是又睡不着,有些人晚上不想睡白天无精打采,有些人则被无尽的噩梦,疲劳感困扰。
作为一个经常需要熬夜的人,也曾经写过熬夜文,分享过自己对熬夜的看法和对策,我本人能够找到空闲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迅速进入睡眠状态补充精力,但是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不如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果改善睡眠质量。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睡不着的经历,然而真正的慢性失眠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大概是5-10%的样子,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失眠群体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睡眠质量不佳。
失眠是一种疾病么?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有专门编写睡眠觉醒障碍,认为失眠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按照症状即可作出判断。
1.入睡困难。
2.维持睡眠困难。
3.过早清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睡眠障碍如果每周至少表现出三次,连续三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失眠,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以及药物的影响,或者现有的躯体疾病无法解释失眠发生,那么就认为失眠是一个单独的诊断。
诊断的方式一般通过问卷量表来完成,一般是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和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两个量表,前者较简单,后者较为复杂需要10分钟完成但是相应更准确,也更适合病情是否改善的自我评估。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搜一下,网络上到处都有中文版的评分量表。
失眠的危害?
太多太多,主要是精力下降,情绪行为改变,与神经衰弱或者抑郁恶性循环,躯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等,无需多说。
不过这是慢性失眠容易导致的问题,如果仅仅持续时间较短,例如考试前期,或者是生理期的某几天,并不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失眠的原因?
1.躯体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大脑疾病,鼻腔问题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发慢性疼痛的疾病。
2.药物影响,例如中枢兴奋药物,刺激型的植物提取物,尼古丁咖啡因也包括在内。
3.激素影响,褪黑素,甲状腺激素和雌激素的变化,都容易引起自主神经调节障碍,导致失眠。
4.精神疾病,神经衰弱,抑郁,多动症,不宁腿综合征等等。
5.社会压力与心理因素,压力应激,重大事件前后,心态改变等等,都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6.环境刺激,噪音,光线会导致入睡困难。
7.运动刺激,睡前的高强度运动容易升高体温,导致兴奋性的激素升高,影响睡眠。
8.光照过少,褪黑素的分泌随着光线强度而变化,每日光照太少也容易引起褪黑素周期变化的节律失调,导致睡眠障碍。
9.年龄因素,老年人的睡眠一般质量都不如年轻时。
10.作息状态改变,例如倒夜班,熬夜,倒时差等等这些状态也会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
11.饮食与排泄,例如饥饿或饱胀感,排尿对睡眠的影响。
这些不同的影响,就有不同的对策,会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详细解说。
失眠的治疗
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每个人失眠的状况不一样,只有一种措施对绝大多数人有效,那就是安眠药,但是这种风险很大的药物,有着明显干扰大脑状态的效果,如果长期应用,肯定是对身体有诸多不利,哪怕是新型的非安定类药物都如此,因此,我们更应该把重点放在非药物治疗,物理性治疗这些方面。
但是我们应对失眠的方式其实挺令人沮丧的,那就是不同的措施只对其中一部分人起效,而且很多物理性措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坚持,生活习惯的培养更是需要克服重重阻力才能完成,中途失败放弃的例子很多,这就是最令人痛苦的地方。
无论如何,失眠者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和调节自己的机会,如果实在迫不得已,那么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也是安全的。
本来想写到这里作为开篇,不过按照警官的习惯,总希望文章里面多一点干货,而且求方案的人太多太急切,就先简单的说说最为困扰各位的两个问题吧。
失眠与心理因素
精神压力,情绪改变会明显影响睡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入睡困难,如果仅仅是表现为“胡思乱想”导致入睡时间延长,那么通过心理开导来改善睡眠,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方式,心理开导不是光看鸡汤文那么简单,毕竟这年头鸡汤多了效果不佳,通过自我暗示,冥想这些手段则更加有效。
良好的自我暗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首先给予自己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失眠,哪怕睡眠质量不如别人那么好,但是通过各种手段是可以改善的。
2.不要过分用失眠的危害来恐吓自己,我发现很多人不是败给了睡眠不足,而是败给了觉得“睡眠不足会有各种巨大危害”导致的心理阴影。我们应该放轻松一点,哪怕躺着没睡着,也是一种良性的休息方式。
3.默念一些诱导性的语言,给予自己良性的暗示,例如,“现在是有点兴奋,但是等一下就好了,慢慢我就会放松,一点一点进入梦乡”,或者“身体越来越轻,呼吸越来越慢”,一定要耐心花一点时间,要温和轻柔,不要生硬的命令自己入睡,这样只会起到反效果。
4.杂念的乱入是非常正常,极其正常的表现,我们无需把这些念头硬生生赶走,我们只需要用类似这样的语言诱导自己,“现在只要稍微想一想就可以了,具体的细节等到明天再说”或者“过去的都过去了,没发生的谁也不知道会怎样”,把自己拉回当下的状态。
5.或者将精力集中在一个特殊的点,例如呼吸,例如一段文字,去体会这些平时不会注意到的点的细微状态,能有效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再正常不过了,我们的大脑每天时刻不停的运作,绝大部分都是思考,反应,幻想,体会情绪的变化。但是在睡觉的时候,不要纠结,尽快结束这一天,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失眠与睡眠时相
失眠除了入睡困难,还包括了睡眠状态的满意度下降,我们理想的睡眠,就是有适度的梦境,但是不会反复各种梦境,睡眠深度足够,不容易被惊醒,而且有“睡着”的感觉,醒来时无困乏和头痛,疲劳的感觉。
人在睡眠中,大脑用不同的方式来运作,那么用最简单的说法来理解,就是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具体怎么划分和详细解释,将来会有一篇专门的文章,不过我们先来个大概的认识。
慢波睡眠是体力的恢复,分为4种深度,3-4度慢波睡眠对于生长和恢复体力非常重要,假如人在这个时期醒来,那么会昏沉无力,剥夺了这一部分的睡眠,那么身体会在接下来的时间想办法来弥补,例如日间睡眠等等。
快波睡眠,也叫做快速动眼期REM,是人做梦为标志,此时呼吸会加快,眼球运动,会出汗,这个做梦的时相其实对人体也同样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脑力的恢复期,新生儿的REM时期占睡眠的比例远远超过成人,其中对大脑的发育功不可没。REM期苏醒的人,一般没有太多疲劳的感觉。
了解这两个时相有什么意义呢?睡眠质量不佳的人多半有慢波睡眠减少或者是深度不够,导致易觉醒,或者是快波睡眠增加的表现。表现出来就是多梦,睡眠不深。
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就警官个人观察到的小样本而言,纯粹个人意见,发现被这种睡眠障碍困扰的人,一般有比较大的精神压力,或者本身较为情绪化容易受到干扰,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典型的脑力工作者,运动不足。
我们这样来理解吧,这类人承受了大量的心理应激,那么是否需要更多的快波睡眠来恢复脑力呢?而相应的平时运动量不多,机体并不是那么疲劳,对于肌肉恢复和生长,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那么身体会不会相应的削减慢波睡眠时间和深度,分配给REM更多时间来恢复精神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希望各位摸索一下自己的经验,同时给予一定实践,那就是白天多一点造成压力的运动,至少达到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保持20-30分钟,看看是否有改善,同时避免在晚上进行运动。不过某些女性在生理期睡眠容易受到性激素的干扰,运动同时也对性激素产生一定影响,那么是否需要一定强度的运动,则不能一概而论。
先写到这里,各位肯定都看累了吧,正好洗洗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