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行-大学-投行:牛人回应为何改变

(2014-02-04 07:56:28)
标签:

教育

分类: 小河弯弯向南流

投行-大学-投行:牛人回应为何改变

为什么改变

作者:王泽基  2014-02-03 01:03

四年前回到大学教书,总是给人问为什么不做投行。我回答我还是兼职做金融。四年后回到投行工作,也总是给人问为什么不教书。我回答我还是兼职教书,和全职时教同样的课。

 


面对比我年轻十几二十年的学生,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媒体上经常提到的娇气或独生子女,或什么85后90后问题。坦白说,我年轻时可能比学生们更不靠谱。好色贪财概括了我二十多岁时九成的性格。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时候,纵然理应不惑,我还是有荒唐奇葩的时刻。我的学生害怕改变,和缺乏自信是最让我意外的。

 

在我眼中,几年改变一次正常不过,尝试一下新的东西,给自己一点新的经验,是必然也应该的事情。坦白说我在二十三岁大学毕业时,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来”这词。我相信只要有能力,愿意工作,总不会饿死。所以我不介意挑了一门自己一窍不通的科目来读,因为我相信所有学科只要读得好都差不多。也没有认真考虑什么职业规划,因为我相信所有工作只要做得好,都不会太差。既然所有东西都差不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最重要。

 


奢侈并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可以拒绝什么。拒绝高薪厚职大概是最快意的事情。我在母校读了四年书,接受了我这辈子认为最好的教育,可以有幸重回旧地,有人愿意委任自己做毫无经验的事情,虐虐一群学生,写写大概没有人买的书,完成儿时当作家的梦想,为什么不是正常的选择?可以在三十年后寄一本自己的著作,给当年答应过写一本书送给她的小学老师,报答一个启发了贫民窟长大小孩的可敬教育家,在我看来应是必然的选择。不是那样选择才奇怪。做了金融那么久,边际效应递减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不应该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奇怪?结果是在过往的四年的所有访问中,都被认为是因为在投行干不下去才会大学教书,所有的记者都好像大惑不解。现在也被人认为是不喜欢在大学,才回投行。

 

正如我年轻时喜欢遇见陌生美女(现在也是,只是为人师表,怎样也要装个道貌岸然的样子),现在也是喜欢做新的东西。但是做新东西不代表否定过去,也不代表不喜欢过去的东西,我只是觉得人要经常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保持活力,否则老得很快。害怕未知,害怕改变,是老年人的特征。我虽然年纪不少,但是还没有打算放弃,当个老人。做不同的东西,尝试不同的领域是保持青春的好方法。我们不应该在失败时才考虑转变,应该在顶峰时,当别人见到你在别的领域做得好的时候,才会给你机会去尝试新东西。没有筹码,如何转变?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别人对你很大的信心。如果失败时才谋求转变,如何给别人信心?

 


教了四年书,刚好有个机会让我回去投行当营销的MD,我觉得这挺好玩就去了。我当个quant,交易员,IBD,PB JV,就是没有做过营销。这像重见吵了架分手但娇艳性感如昔的旧情人。当年在trading floor的刺激,就好像与旧情人的缠绵一样那样让人怀念。

 

老实说,我回大学是要改革硕士班。改革完了,接下的东西每年都一样。我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我教少一点,都希望我备课少一点,实在看不出为什么需要全职做同样的东西。我认为领导是打天下的人物,也应该信任同僚,放心交下所做给别人。我认为如果要靠五年前做过什么来定义自己,是很悲哀的事情。金融界三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自己过去做过什么没有意义去提。现在无论是什么生活,现在的快乐,和将来可以做什么才是精彩的部分,过去的成就就是三十年前的美女,在自己的回忆里就够了,不用秀。所以除了害怕改变,缺乏自信,和希望在二十岁时就把自己到80岁的路途规划好以外,我的学生最让我惊讶的是比我这老头还喜欢想当年,总是把高考如何如何挂在嘴边。我没有考过高考,但是我相信这应是非常困难,能够考好也应是很大的成就。但是那么多年了,无论考得好不好,都没有必要再提。讲讲现在,讲讲将来比较有意义。

 


当老师或父母,我觉得身教比言教重要。我希望学生们和儿女们有勇气面对挑战,喜欢新环境,喜欢变化。那我自己必须向学生们证明,我是老狗,但仍是学得了新把戏的老狗。金融是实用的科目。如果我这侃侃而谈的老教授没有在江湖上拼搏的勇气,不是站在前线冲锋陷阵,我大概没有理由要求学生们享受挑战。

 


改变才是正常。我不希望计划好到八十岁的路。我相信只要努力,上天会给我回报。

 

和我的学生不一样,我不相信名校,或名师,或其他外在的东西。我最经常被申请者问到的是去美国好还是来香港好,或者读什么好。这种问题除了本身没有意义以外,还隐藏着更深刻的侥幸心态。问题问什么没有意义?去美国做什么,读什么?美国三亿人口的成就都差不多吗,或者美国的毕业生都差不多的吗?读金融的毕业生都有同样的工作吗?科学中分类有意义,因为同类都有类似的特征或结果。如果某一地区毕业生或某一个专业有相同的结果,谈论去什么地区或读什么专业有意义。如果标准差很大,那是没有意义的平均数。实际上,问这问题的人是不相信自己,以为做了什么,有个什么标签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侥幸的心理。

 

一个人不会因为读了什么专业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去了一个地方而改变。一个人只会因为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而改变。我见过的绝大部分申请者或我自己年轻时,努力的程度都没有达到让天资、家庭背景、学校、老师、所读地方或专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认为谈这些东西有点多余。不是这些东西不重要,正如要成为莎士比亚、贝多芬或爱恩斯坦要依赖很多天资、家庭和天时地利。但是写一篇通顺文章,弹一两句钢琴,或读懂牛顿三定律,真的和这些无关。对于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是自己。

 


我唯一叫母校的是不知名的新亚书院。我没有兴趣拿读过的学校的名字或服务过的机构来吓唬别人。真正懂行的人,和自己聊几句就知道自己有多少料。吓唬菜市场卖菜婆婆没有意义。如果要问我最想教学生和孩子什么,那应该是相信自己,有豪气说一句母校以我为荣。无论是成功失败,都是自己的宝贵经验,都是那样享受。我们不需要向父母、同学、朋友证明任何东西。我们只需要向自己证明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

 


希望这篇短文解释完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希望我的学生们都有精彩的将来。但是什么是精彩是自己来定义的。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921525411&owner=434371021

 

 

 

 

 

 

从穷小子到投行高手 --- 王泽基: 你觉得知识无用只因你学得不够深

 

- lehman08 2011-01-20 22:32:55

 

37岁嘅佢系一间国际大投资银行董事,刚刚离开商界回到香港中文大学做教授,家住豪宅,四个人有三个厕所。佢嘅出生系好typical嘅奋斗故事:七岁由内地移民香港,不通语言比人白眼,家穷六口要住100呎天台屋,放假要做劳力工作帮补家计,会考攞7A入中大暂取生读电子工程。

当年的大学四年制,一般学生修读约120个学分毕业,王泽基佢读足230个,几乎是别人的两倍。他一脸认真地说:「我知现在很多大学生说读书无用,但我告诉你,你觉得知识无用只因你学得不够深。」

毕业後得到奖学金去MIT或Oxford读工程硕士MPhil.,当时女朋友正在法国读书,因为想接近多,所以拣左去英国牛津,去到牛津发觉电脑设备好差(牛津理工科系差d),转軚读经济,由简单嘅Supply & Demand Curve唔明到四年後攞到经济学博士,毕业之後英国高盛请佢做Rocket Scientist (计量金融师), 负责写程式,年薪15万美元,06年返香港出任瑞银执行董事,短短9年便升至行政总裁。

节录一下王泽基对学习丶工作及管理的智慧:

   「在社会工作,懂得学习最紧要。你有本事将一样知识从零学好,别人不愿做的你也肯做,便成功在望。」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他那一代有本事,但自视过高,工作时嫌这嫌那。他经常为其工作的投资银行进行招聘面试,一次,他问一个电脑系的毕业生是否懂得写某类程式,毕业生反问写程式这种皮毛工作不是有较低级的人做吗?面试尾声,毕业生问他一个MD的工作包括甚麽,他说:「我写程式。」结果,这名志向宏大的电脑系毕业生当然没有获聘。

   … 一位公司高层丶领袖,要比任何人都刻苦耐劳。「领袖有3种: by Authority,by Inspiration, by Example。」佢信奉Leadership by Example。

   王泽基不会因为放不下身段而拒绝做任何工作,因为他认为下属心悦诚服跟随你做事,「要令下属觉得I’m proud to be in your team, 领袖必须身先士卒。」

   … 「要得到同事的尊重,比升职加薪难很多很多,只坐在大班房凉冷气的领袖最易发出不合情理的命令。」

同学们,只要你努力,干出好成绩,呢个世界有好多有心人会帮你架!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条目:

 

王泽基


王泽基博士,曾任巴克莱银行企业战略部亚太区既日本主管,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协助企业制定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此前曾于伦敦及香港瑞士银行任交易员、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结构产品联席主管,管理的交易涵盖所有资产类别及跨类别产品。他管理的交易部门设计和交易的产品包括:利率、外汇、信用、通涨、商品、股价指数、天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各种资产类别;并交易所有个股外跨类别产品。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财务硕士课程主任,MBA课程副主任,亚太工商研究所主任。

 

王博士曾在伦敦服务于投资银行高盛,亦曾任职于摩根史丹利伦敦信用衍生性商品与新兴市场小组。他最早任职为数量分析师和产品结构师,之后为高盛公司衍生品交易员与执行董事。在担任数量分析师期间,王教授构建了三维树求解多货币模型和利率模型的蒙特卡罗内核。他还建立了抵押债务证券的关联结构模型和条件独立模型的解析解。担任高盛公司交易员期间,王教授主要负责利率和外汇,以及跨类别产品。

 

他在大学时和毕业后,曾任软件工程师和资讯系统顾问,并创立了一家软件公司,主要服务当时香港企业在大陆所设的分公司。

 

王教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纯数学和法语学士学位。1995年,王教授获得香港区的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深造。该奖学金在国际上享有卓越的声望。不少国际领袖和杰出学者在青年时期都获得该奖学金,包括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澳洲总理霍克,2001年诺贝尔获得者斯宾塞教授。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New Asia College),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校址在香港九龙。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及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於1949年创立,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於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校园。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