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繁昌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2014-01-07 12:50:28)
分类: 小河弯弯向南流

梦里江河的话:

香港科技大学目前商学院最有影响力,理学院和工学院也有很高的教育科研质量和升学就业口碑。香港虽然大学学术水平卓越,当地整体科技却一直欠突破。本文转自今天的文汇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4-01-07]    

 

陈繁昌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陈繁昌校长曾在香港科技大学龙舟赛中“披甲上阵”任鼓手。

 

 

陈繁昌:港须寻“配方” 创科技品牌

 

面对全球科技急速发展的大趋势,亚洲各国家及地区都大力投放资源,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反观香港虽然大学学术水平卓越,整体科技却一直欠突破。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坦言,香港若继续只依赖金融业实在“很危险”,有需要于科技层面“做点事”,而现时本地学术研究、经济环境及法制等“材料”都具优势,应找出合适的“配方”,创出“香港品牌”。他表示,环顾周边地区,除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已走出本身的高端科技路外,中亚、中东等地也正争取迎头赶上,亚洲各地过去10多年间已共新建10所重点科技型大学,“科技创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香港不能停滞不前,否则再过5年至10年,便会被边缘化”。

■香港文汇报记者 冯晋研、任智鹏


要讨论香港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以至于国际间的定位,领导科大连续三年排名亚洲第一的校长陈繁昌,可说是最合适人选之一。他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便特别分享早前到韩国出席国际大学校长会议,了解当地科技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体会。


政府企业力撑    韩科技誉全球


他表示,韩国于1970年代社会毫不富有,科技层面亦较落后,但到今年韩国创造出知名手机品牌、影响力与美国苹果手机并驾齐驱的三星,造船业发展更属世界第一,全球十大造船公司韩国占去7间,成绩有目共睹。而当地科技获肯定的背后,也与科技型大学发展息息相关,现时韩国大学从企业所得经费居全球第一,陈繁昌指,排名高企的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正是40多年前由政府成立,该校研究生人数比本科生更多,对科研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而另一更年轻、水平极高的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更由当地企业创立,有效做到科研与产业互动。他指,“(韩国)由聘请教授,企业资助,到政府的长期计划,走向国际化”,成功吸纳人才投身科研。


科技大学林立   亚洲竞争激烈


陈繁昌指,除韩国外,台湾、新加坡等地科技发展也已上轨道,而当放眼至整个亚洲,包括沙特阿拉伯、印度以至日本的冲绳等地,区内近10多年间已创建10所新的科技型重点大学,更令人感到透过大学教育推动科技的激烈竞争。他又特别提到,人口与香港相若的以色列,创业创新风气令人吃惊,如当地的以色列理工学院排名虽不算突出,但历来6万名毕业生中就25%曾经创业,而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上市的科技公司数量中,以色列只紧次于首位的美国排第二。


勿抱只依赖金融业心态


有见周边国家和地区均积极以高等教育及科技开拓新发展方向,陈繁昌直言,香港不能再停滞不前,否则只要5年至10年,便很可能会被边缘化,更应及早有危机感,不再抱持只依赖金融业的危险心态。


陈繁昌认为,港人对科学有兴趣,有天分,有创意,但要确切为科技发展“做点事”,政府及企业界应扮演更重要角色,特别是前者需要发挥更强的领导力。他形容香港已经“有齐ingredient(材料)”,又以煲药比喻,“药材都在,但要用几多药去煲,便需要合适『配方』;煲了出来要喝时,也可能会先苦后甜”。他又表示,香港有“小政府,大市场”的传统,未必能像部分地方般由政府强势推动科技,所以更应思考自己独有的方法,克服现有困境。

 

 

 

鼓励迈步:年拨百万助学生  创业不论成败

 

 创业,讲求创造与创意,但香港大学生创业寥寥可数,不敌其他地区。科大校长陈繁昌认为,有10%人愿意创业已经是很多,目前最重要是要鼓励学生踏出第一步,由大学提供更多机会培育有关知识,“期望能有一两个成功例子,作为香港年轻人的榜样”,届时整体社会风气或可开始改变。他举例指,科大每年都拨款百万元资助学生参与创业竞赛,不论成败,只求学生累积经验,扩展视野。


冀营造风气汇聚人才


香港金融业发达,但陈繁昌指单一的经济发展不可靠,“大公司也会倒闭,现在Wall Street(华尔街)大不如前,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已经没有了,以前可能觉得做金融『铁饭碗』,现在已经不是”。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新一代的重要方向,特别支持学生在大学尝试创业,“苹果和facebook,全球知名,都是年轻人承担大风险,有信心才能创造出来,他们试试,最后做到。为甚么亚洲、香港不能做到呢?”他笑言,相信“科大品牌”也能够有享誉全球的一天。


“香港应该要尝试,但不应要求保证有Outcome(成果)”,陈繁昌指,即使是成就出硅谷的史丹福大学,初期由大学酝酿成的科技企业为数也不多,但亦能营造风气、汇聚人才,“如科大也能做到出来有一两个真正成功例子,对香港年轻人将是很好的榜样,鼓励作用很大”。他指科大希望能透过课程发展及课外校园氛围方面,给予学生多些机会及动力,“失败一两次不要紧,如全校有10%学生尝试,已经好多了”。


办创业竞赛   师生齐参与


科大近年举办创业竞赛,每年拨出约百万元,吸引学生、教授及顾问一同参与,鼓励理工以及商科学生合作发挥创意,为创业踏出第一步,胜出者将获分资源,一尝创业滋味,累积实战经验;又举行企业家讲座,例如“Build Your Own Bussness”,每周邀请一位创业者或成功社会人士任嘉宾,分享经验,扩展视野和知识。

 ■冯晋研

 

 

 

校园共融:增水上设施    推“无国界”交流

 
国际化由大学校园开始,科大校长陈繁昌认为,要令不同背景和操不同语言的学生离开既有的“群组”,与其他学生互相交流融合,是一个挑战。他指科大会透过提供资助,推动不同背景学生一起筹办活动,并建设新水上运动设施促进“无国界”交流,期望透过“校园共融”,营造国际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交流。


校长任鼓手龙舟友赛联谊


陈繁昌认为,随近年港校非本地生人数渐多,具相似背景的学生易倾向“自成一国”,令交流互动成效打折扣。为引导学生间自愿交流,科大打算“寓国际化于活动”,以“大学造框架,学生搞活动”为方向,他指科大校园地理位置“近水楼台”,所以将增建水上设施,推广风帆、独木舟、龙舟等水上活动。


早前该校便举行首届龙舟友谊赛,吸引瑞典、挪威等不同国籍学生参加,陈繁昌也亲身“披甲上阵”任鼓手。他希望学生在科大,不止于读书和科技,还有生活体验。


而已举办3年的“1-HKUST Student Life Award”也是促进学生共融的成功例子。陈繁昌指,计划下不同学科与背景的学生、校友和教职员曾自发筹办百老汇式音乐剧“Talent Show”,亦有人邀请驾驶直升机环游世界的女校友、居港前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专营中东和欧洲先进环保建筑的港人建筑师等到校演讲,正好透过合作交流共融。

 ■冯晋研

 

 

两地合作:内企港设研发    利开拓机遇

 

虽然面对亚洲重点科技型年轻大学崛起的挑战,但陈繁昌认为,香港仍然有优势,除多所大学排名高企获国际认可外,背靠祖国亦是重要的发展关键。他又分析指,近两三年间,内地多所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如华为、联想、华大基因等都相继来港设研发部门,如果能配合一班港校培育、对内地社会有认识“港漂”科技人才,可望推动香港成为华南的科技研发中心,开拓一大机遇。


港拥“中国因素” 海外大学羡慕


陈繁昌表示,香港与内地虽然个别院校间也存有竞争,但整体来说两地互相协作支持是国际公认的,所以他与海外大学交流时,对方每每会对香港既有本身制度、也拥“中国因素”的情况大感羡慕;而近年香港与内地科技企业的协作更见密切,对年轻科技人才更是好消息。


他又认为,未来世界特别是科技范畴的发展,地域限制将越来越少,寄语香港年轻人要具更广阔眼光,不用受限于留在香港,“如果美国科技专才可以是于纽约成长,波士顿读书,旧金山硅谷工作;将来的人才也可于香港成长读大学,深圳实习,然后到上海创业成功!那会是我的一个愿景”。

 ■冯晋研、任智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