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河的话:
作者是我儿子在人大附中同班6年的WYC,他曾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2年6月开始合伙创办培训机构,一年半后,他们教的某校某实验班学生有10多人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2人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此时金牌名额已从从过去的每年50来人增加到100来人),这在该校数学竞赛历史上是很大突破。转载此文不是为了宣传作者或其公司,而是从某个角度展现当前优秀大学生的行动与思考,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加上其他考虑,隐去作者名字和原文链接,略有删节。
请以此文献给一年半的数学竞赛教学经历
2014-01-26
19:10
作者:北大数院大二学生 WYC
[写在前面]
其实本来在这届CMO出成绩的时候就想写这篇文章了
但是期末太忙刚放寒假又光顾着玩拖延到现在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一年半的时间都在外面断断续续的教数学竞赛
平时也没太关心教了多少节课,周末有空寒暑假有空就去教教
现在数数大概50多节课,一节课3个小时,也在讲台上站了有150多个小时,不算短了。
教学成绩也比较令自己满意基本实现了当初自己“那个大学生一样可以教好课”的愿望
以教的最长的SY高三那个班为例,一个班25个人
三年高中联赛一等奖20人次,二等奖24人次,CMO累计2金4银的成绩,现在已有4人保送北大数院
这样的成绩如果放在RDFZ确实不能算稀奇,但是放在一个以前数学竞赛并不出彩的学校,确实算个奇迹,至少足以令我为之自豪。
当然这样的也和其他一同带班的Yboss,熊雪,托神等优瞰培优的同事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那个SY高三班班主任也是一个极为负责的老师,给我们的教学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有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前面该炫耀的成绩都炫耀完了,下面还是具体来说说自己这一年半来具体经历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吧
一来留下点总结让以后的自己看看知道自己在大学时也曾经做过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大学时光没有白白虚度;二来是让关心自己的朋友们看看自己一年来都做了些什么;三是如果有童鞋以后想当老师,也算给大家提点建议。
[缘起]
其实去教课的想法很早的时候就有,高中时秋生哥让我组织的数学小组,自己就很喜欢在里面讲题组织大家讨论问题,觉得把自己会做的题的思想讲给别人,并启发别人会做类似的题目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准备CMO的时候,YY回学校看老师也顺便看我们,当时闲聊无意提起他在SY讲数学竞赛二试的事情,我说我也想讲课,之后又谈到了教育创业,核心思路是大学生经验式教育即把自身刚准备完考试的优秀经验传授给下一届的学生并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我们一拍即合,后来因为要准备集训队以及尚未毕业的原因,所以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间久一拖再拖。
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次经历确实记忆犹新,6月7日,我的其他同学都在高考的时候,保送的我不被允许参加高考,整好有时间去教课,那时SY高一因为高考占了教室而放假,所以整好排了节竞赛课。当时给他们讲的是数论中的存在性问题,我最擅长也最喜欢的部分。备课的时候认真地把以前的笔记自己的总结整理了一下,排成了讲义,又翻出三五书籍出了些许习题,一并打在讲义上,不得不承认当时的讲义做的确实相当简陋。
第一次上课的地点是一个宾馆的会议室里,条件有些简陋,讲台离学生们很近,这也无形中让我更加紧张。面对着台下20多双带着些许好奇也有些许质疑的目光,我开始了我的讲课,自我介绍就有些磕磕绊绊,后面讲的具体题目也有些语速急促,爱挡黑板,板书写的有点潦草(后来我把以上三点总结为新老师最爱犯的三大错误)。讲了两个半小时感觉效果并不好,有种要被轰下台的感觉。于是有点忐忑地把自己那年刚考完的CMO第三题(是一道存在性问题)抄在了黑板上,想这条题一定要讲好。因为那道题自己在考场时思路非常清晰,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做出来了,所以讲的时候非常自信,没有去照着答案读,而是一步一步完整地叙述了自己的思路:先从较小的数开始试起,发现规律确定要构造的数的基本形态,然后设置变量,通过题目要求实现的去构造符合条件的变量,最后复合一些给出构造就做完了整道题目。讲完后自己有点兴奋但是台上大多数人还是没懂,于是又清晰地梳理了一遍思路重讲了一遍,然后总结了一些这道题我们要学会的可以迁移的思想方法,看大多数学生们懂了的表情,开心地说了句下课,台下响起了掌声,那一瞬间觉得讲课还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第二次上课,依旧是讲存在性问题,依旧有点紧张,最后还是讲了当年的一道CMO题(第五题)。讲完后学生都懂了,但是我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的是这些题听起来思路清晰方法不难但是换到他们自己做真的可以做出来吗,确实SY中学之前几年似乎还没有进过CMO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上也没有非常突出的成绩,所以学生们有这种怀疑是很正常的事情。之前和YY交流过,这些学生基础都不错,但是或许缺少的是一颗敢于向上的心。于是当时情绪有点激动为了鼓励学生们就讲了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初中联赛到了初三才勉强收获一个一等奖保送RDF高中,高中联赛高三以前只收获了2个三等奖1个二等奖,但在秋生哥的鼓励下依旧坚持下来,高三时候联赛收获北京第四最终CMO获得金牌的故事,我告诉他们他们很有希望,只要好好努力,别说进入CMO,就是CMO拿到金牌一样不是幻想,前提是他们要敢于去想象,而且我向他们保证他们这个班里一定会有人进队,甚至有人拿到CMO金牌。而且我也告诉他们自己来给他们讲课绝不是为了赚些课时费,而是一路走来感觉自己在数学竞赛之路走了太多岔路做了太多无用功,登上这个讲台是希望将自己最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这些喜欢数学的孩子们,然后把最惨退的教训也告诉他们,让他们不再像曾经的自己磕磕绊绊,步入迷途。当然,当时的学生们并不相信我许下的那些承诺,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并没有说大话。
[成长]
经历了那次关于自己励志故事的讲述后,似乎是和学生们亲近了不少,再次登上讲台感觉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我一向很崇拜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秋生哥,他就是一个很好的从大学生转型为一名优秀数学老师的例子。于是我也学着秋生哥,规范自己的板书,把潦草的字写的整齐了许多。后来遇到要讲难题时也会提前规划一下板书,在起笔时从略高于自己身高的地方起笔,这样才能保证一个黑板足够写下,不需要擦了再写从而影响了一道题目的整体性。也会学着秋生哥那样讲讲故事来鼓励我们,秋生哥讲的是他以前那届的大牛学生们的各种传奇的经历,我呢,以前又没教过学生,只好讲一讲身边大牛们的故事啦,讲讲kylin初三就拿了CMO满分金牌,讲讲玮神联赛因组委会bug晚开考10多分钟一试依旧轻松刷上90,讲讲齿鱼一直以高考党自居最后突然发力拿到CMO金牌,讲讲和吴奥数相关的种种奇葩往事,通过讲这些身边真实发生的传奇故事告诉学生们,只要好好努力,你们也将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后来暑假,专题讲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带着学生们刷题,刷自己编的题。把自己以前做过的好的题,曾经反复错过的题,改改数或者重新编编放入模拟卷中出给学生们,监考然后判卷,登分然后讲评试卷。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监考的时候喜欢到处转转看看学生们答的怎么样,判卷的时候喜欢在漂亮的做法旁边批注“真棒”,登分的时候会把各次的分数用excel排个名次然后取个sum再拍个总排名,讲评卷子的时候会调侃有些幼稚的出错原因,
提醒以后他们不要再犯相同低级错误,这样丢分很不划算。
就这样,一节节课过去,讲课也越发自然,不再写题时遮挡黑板,也不会去把板书从左上角斜着写到右下角,讲完一道题都会认真的总结一下这道题的思路和可以记住应用到别的题上的的方法,也会回顾一下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因为经验有限水平有限我确实无法把每道题的讲述都让学生们感到恍然大悟抑或很有乐趣,但是我至少可以保证讲的很清楚,自己做到了最好。
熟了以后也从学生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影子,那个刻苦记笔记认真学习的学生很像玮神,那个很早就拿到一等奖却迟迟没进队整天吵吵嚷嚷爱与别人争论题目的学生很像吴奥数,那个高三前成绩一直不理想很爱写伪证的学生很像我自己,看着他们一起刷题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日子真的很羡慕,想想曾经也为数学竞赛发奋过痴迷过一起努力过的我们,有些许感伤,好想再回到高中再准备一次高中联赛。
[拓展]
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自己也不止局限于教这一个班的竞赛课了,去尝试教更多不同的课程。在上百人的大教室里充满激情的呐喊着讲授自招数学,告诉他们清华北大离他们并不遥远;开过四个人的小课带他们备战CMO,讲着当时我们准备CMO时的惬意生活;还去给初中小朋友去讲过几节初中联赛,不得不承认小朋友们的精力太过充沛吵吵嚷嚷有些hold不住。
确实,讲课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从开始备课备了好几天走上讲台依旧紧张的难以流畅讲述一道道题目,到讲了几十节课后花几个小时准备就可以在讲台上熟练教学偶尔自由发挥说说段子,讲课也就逐渐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个展示自我的地方。
[终点]
时光荏苒,恍惚间我已经由高三刚毕业时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现在到处被别人喊着学长的大二学生,我的第一批学生也从高一来到高三迎来了他们最后一次联赛,考前几天特地去他们学校,给他们做了做考前辅导,说是辅导其实也只是聊聊天把自己想要嘱托的话说说,“格式写工整一点呀”,“做出一道是一道,别老想着都做完”,“心态放轻松呀,考试有不会的题很正常,别像我高二的时候那样壮志凌云每道题都想做出来,最后却心态失衡跪的那么惨”。
联赛那天,和熊雪约好了穿着一件红衣服一起去送考,给自己的学生们送上祝福,像秋生当年那样来考场送我们一样。还好,学生们虽然没有像想象中的考的那么好,但也基本正常发挥,4人进北京队,11个一等奖。后来那4个进队的学生也通过北大数院金秋营的考试顺利保送到了数院,明年就要成为了我的学弟哈。
大二上学期,因为一个老师身体不适无法上排好的课,自己不得不去顶了初中联赛那个班,还有要辅导的CMO班,和另外帮别人带的某个课,一周要讲9个小时的课,再加上要备课花的时间,确实占据了一周里太多时间,那是第一次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感觉讲课不再像曾经那样的有趣,没有曾经的激情,反而有点成为负担。
12月中,拿到CMO成绩单时,看到4个学生,2金2银,终于舒了一口气,有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我也是教出CMO金牌的数学竞赛教练了哈,算是一项不小的成就嗯。当然,确实实现了最初对他们的承诺,也算是没有误人子弟吧。
那个时候就决定以后不再教竞赛课了,算是功成身退了吧,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一是因为反复教相同的内容确实有点教腻的感觉,一道题讲第一二遍会全身心投入,但是教的到第三遍甚至更多的时候,原本题目中的滋味便只剩了些许苦味;二是因为确实已经感觉不太能教的更好了,这样的教学成绩也足以让我满足。另外自己的讲课风格基本确定,想要在讲课技巧上提升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琢磨去研究,但是已经大二了,没有那么闲暇时间了吧。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年复一年重复着那些枯燥的知识,含辛茹苦只为我们成才,确实当老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敬佩。
不教课之后也还可以培训培训新老师,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体验一下讲课的感觉,也算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当然也要保证不耽误台下的学生们。
明年9月,我的学生们就要来到数院成为我的学弟,在数院这个神奇的地方一起努力了,想象还有些期待呢。YY说可以问问他们有没有兴趣来讲讲课,这样我们讲出的学生可以立刻去教学生,学生的学生毕业后又可以去教下一批,这样优秀的经验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下去,或许也是会成为一种很有意思的教育新模式呢。
[关于创业及其他]
或许有人会问我是在哪里打工吗,事实上上面所提到的那些班都是我们自己办起来的,公司也是大家一起创办起来的,起初起名为“云智教育”,后来Yboss要去工商注册决定换个名字,小莺姐起名为“优瞰培优”。
因为公司确实小的可怜,自己作为最初的创始者之一,工作不能局限于教课,所以也去尝试了很多事情。
去试着跑过几次销售,都不太成功;发过几次宣传传单,几百封招人邮件;组织过招聘,参加过所有新老师的面试,也组织过几次教师培训,效果还好。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想要和一干好友自己干出一番天地确实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别人知道你是大学生即使是北大学生,首先投过来的目光也带有你真的行吗这样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虽然最后我们也通过教学成绩了证明我们虽然是大学生一样教的很棒,但是生源依旧寥寥无几。
当然和教育这个领域也有关系,教育是块诱人的大蛋糕,其高额的回报众人皆知,但是这块蛋糕在近十年来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想进去像我们分到一点点份额或许并没有那么难,但是想要进一步扩张或许就步履维艰了。这个话题不多说,想交流的私下交流吧。
记得自己在刚入大学时还满怀豪情壮志到了现在棱角也基本磨得差不多了,不再像以前有那样义无反顾的勇气了,或许是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感觉公司一直没有发展壮大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是大学生,包括自己在内都还有学校的学业要顾及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放手去干,如果可以把全部时间投入其中,或许就是另一番结局了,当然,世上没有如果。
至少,这个公司会一直存在下去,或许等多年后,积累了更多经验人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有创意的想法后,我会再进入这个行业,那时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了吧。
[写在最后]
朋友笑称你赚了不少钱呀,其实并不多。事实上当初大家在一起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赚这点钱,更多的是想真正自己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提倡一种经验式教育的新方式,大多数的利润也都被投到进一步宣传销售中去,所以净利润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求不黑!
最后这段经历也许只会变成人生简历上那短短的一行,但这一行里所蕴含的的这一年半来的辛苦付出,所感受到的酸甜苦辣,所带来的自我提升,或许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吧。当然,这件事也算是我大学来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无怨无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