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事件是国美苏宁争霸的转折点,国美采取守势而苏宁大举扩张,甚至进军日本。近日郭台铭也想染指连锁卖场这个行业。实际上3C卖场这个行业,资本的强势并不是最重要的。郭台铭的前景并不明朗。
最有教育意义的反面典型是百思买,这家有钱有势的美国大佬来了中国显得水土不服,一直希望大举杀入中国,但近年来的发展却是步履蹒跚,近年来的消息是撤出了北京市场。
郭台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汶川地震时他捐出了一个亿,但关于他血汗工厂的指责却从来没有停息过。近期郭台铭频频露面,先是为李开复的离职打气,最近的惊人之语则是说要在3年内建万家卖场,挑战国美苏宁。
郭台铭的底气来源于9月1日的鸿海集团上半年财报,营收达8121.02亿新台币,净利达284亿新台币。财大气粗的中国台湾首富,在成为代工之王之后要向渠道之王进军。摆在他面前的,有3条路可走。
郭台铭最简单的方法是并购,但国美整和山东三联相信让很多人还心有余悸。收购区域品牌,因为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整合失败,不胜枚举。经过国美多年圈地和苏宁收编,可供选择的对象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像三联这样的大财主更少。并购,注定行不通。
最好的办法,控股投资。给传统的卖场注资,自己当个大股东。等着分红。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经营风险小。但对企业的控制力偏弱。当然风险小也并不是没有风险。拿到大笔投入创使人卷着钱走人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自建门店。这是国美创业初期的作法,也是苏宁一直以来的立店之本。但目前一线二线城市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境地。国美苏宁将家电价格已经拉到各大厂商欲揭竿而起的境地,郭台铭要想再走价格战和别人竞争,恐怕力不从心。
而品牌的认知度,也是需要培养的。济南的百脑汇,北京的太平洋数码城,店员比顾客还多。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卖场早已经饱和,大家在做的,就是互相分流。郭台铭做了几年亏损的准备呢?
虽然并不看好郭台铭的自建门店进军3C卖场,但笔者还是比较佩服郭台铭的。由此想到的是腾讯的老板马化腾。他说,腾讯在做门户,做搜索,做电子商务,这些起步晚,所以发展得有点慢,做起来困难,但如果不做,十年之后,我们会更难做。
文/刘瑞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