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的存在和虚妄的现实——评衣水小说《黄犍牛的眼泪》发《河南科技报》

(2021-12-17 08:10:26)
分类: 文学评论

真实的存在和虚妄的现实——评衣水小说《黄犍牛的眼泪》发《河南科技报》

真实的存在和虚妄的现实——评衣水小说《黄犍牛的眼泪》发《河南科技报》

真实的存在和虚妄的现实

——评衣水小说《黄犍牛的眼泪》

胡济卫

 

阿来说,小说的写作不在于构思,而是要沉浸在情感的状态中去。《黄犍牛的眼泪》(见《湖南文学》2020年第1期)是衣水试图叙写一头黄犍牛从青年、壮年、直至暮年被人类宰杀,而后变成一副白皑皑的牛骨架向人类复仇的过程。无疑,在这篇小说里,作家倾注了巨大的情感、思考和悲悯。

在《黄犍牛的眼泪》中,衣水试图以一场呼呼啦啦的倾盆大雨,给我们营造出一汪“水洼”的魔镜。这汪被作家虚构的像魔镜一样的“水洼”,通过虚与实的转换,沟通了两个时光的起点。一头连接着过往(童年),另一头则连接着当下(现实)。这汪水洼的魔镜,时而出现在贾鲁河畔的荒郊野外,时而出现在城市钢筋混泥土构筑的水泥地上。小说中惟一的人物就是那个嘴里嚼着草叶打着一把小黑伞后来成为作家衣水的放牛娃,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旁观者,是链接过往与当下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线”。而“我”既是一头吃着青草或者“脖颈上插着一把尖刀”奔跑在关虎屯花园路的黄犍牛,也是一只水洼“魔镜”旁的有着巫师意义的乌鸦。一只或者两只乌鸦在文本中的重复出现,预示了黄犍牛在失去耕作能力后最终逃不过被人类宰杀的宿命,同时也是在为黄犍牛被人类烹食后的鸣冤和招魂。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牛铃之声》,影片讲述了一头老牛和一对迟暮老人的生活。据说影片一经放映,立即感动了高达300多万的韩国观众。正常的耕牛,寿命只有十五岁左右,这一头牛却活了四十岁。导演李忠烈说,拍摄之前他曾打算自杀,但拍完之后,他再也没有这种念头了。他跟拍三年,最终将影片浓缩为79分钟,道出了许多人用尽一生方才领悟的道理:“不要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所不同的是,《牛铃之声》中的那头老牛是自然死亡,而《黄犍牛的眼泪》里的黄犍牛是死于人类的屠杀。

如果你没有农耕时代的乡村经历,你就难以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现实寓意。贾鲁河、花园路、关虎屯、地铁口是作家虚拟的某个时间节点或者真实存在的一个场景或符号。多年以前,在关虎屯广场的一块郊野上,“我”二十亩耕地就是黄犍牛和另一头青犍牛的工作间。它们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即便是农闲时期,也要跟着“祖父”去外地拉木材。它索取的很少,而付出的却很多。曾经一捆喷洒了一点点盐水的青草,就是黄犍牛的美味佳肴。当它年迈体弱再也拉不动犁耙时,与它的兄长青犍牛一样,面临着被人类宰杀分而食之的结局。

自从“我”与村民们分享了黄犍牛的肉和骨头汤,收藏了它那对锋利的牛角后,时常会感到这头黄犍牛的阴魂不散,那两只牛角还依然生长在它的头上,像两把燃烧的匕首,它头骨上的两个眼洞就像两个枪口,随时都会射出一梭梭子弹向“我”(人类)寻仇。“我”从一只乌鸦的眼睛里,看到一把钢刀插进黄犍牛宽厚的的脖颈,脖颈上流出的汩汩鲜血,把整个花园路染成了一条血色的河流。作品中多次出现这头黄犍牛在花园路来回奔跑的血腥的场景,如果这种抒写和铺陈不是作家有意为之,那就是作家在无意之中向人类发出的呐喊和警醒,那就是不要让“卸磨杀驴”的故事,在“黄犍牛”身上重现。看见一身皑皑白骨的黄犍牛,从故事的开端向“我”奋不顾身地奔来,“我”除了一逃再逃外,别无选择。虽然作家最终选择了一条光明的与黄犍牛和解的结局,但是小说还是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以及如何化解在共生共存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许多80后、90后或者00后,他们大都不知道耕牛在农耕时代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它们起着人类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从古至今历代都有禁止宰杀耕牛的法律规定。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就把保护耕牛写了进去,对于宰杀耕牛的要判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便是这头耕牛丧失了耕作能力,生产队是没有权利任意处置(宰杀)的,生产队队长要到大队找到支部书记开具介绍信,再到公社畜牧站,由畜牧站专家现场勘验,确定丧失耕作能力后,方可出具宰杀证明。《黄犍牛的眼泪》用近乎荒诞的笔法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那段历史。

真实的存在和虚妄的现实——评衣水小说《黄犍牛的眼泪》发《河南科技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