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观的错位(衣水小说评论)发《驻马店日报》

分类: 文学评论 |
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观的错位
——读衣水小说《第四十七只蚂蚁》
胡济卫
当我走进衣水的小说《第四十七只蚂蚁》(见《湖南文学》2021年第3期),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紫荆公园和公园里的那颗百年橡树于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受单位委派到《河南农经报》副刊挂职锻炼。当时的金水大道和花园路交叉口就是郑州的地标性建筑紫金山百货大楼,百货大楼旁边就是紫荆山公园。每到周末或闲暇之余,我都喜欢逛紫金山百货大楼,那里面不仅有日用百货,瓜果副食还有报刊图书。徜徉在书的海洋,你就忘掉了今夕何夕、无论魏晋了。累了,你还可以到紫荆山公园呼吸一下公园里弥漫的花香,看对对羽衣的丽人和蜂飞蝶舞。
郭小橹是衣水在《第四十七只蚂蚁》中虚构的或者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一个人物。衣水把这个故事的场景局限在紫荆公园一颗虬枝繁茂,翠绿葱茏的百年老橡树上,足见其对于空间及人物良好的掌控和驾驭。在这个特定的场景里,“我”望见了一只尾巴足有三尺长的蓝色大鸟——长尾雀。藏在葱茏的枝叶中,长尾雀是快乐的,但同时它也是自恋的。它一边旁若无人的快乐的婉转,一边用喙精心打理着自己漂亮的羽毛,由此勾起了“我”想变成一只母猴或者公猴爬上橡树的冲动。郭小橹的出现,让那只美丽的长尾雀不再成为赘笔。“我”在虚构郭小橹这个人物时,是在十年前,而今的郭小橹从一个温文尔雅的淳朴少女变成了丰腴性感的少妇。从而让长尾雀的美丽羽毛和郭小橹风韵成熟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和长尾雀一样,郭小橹是爱美的,她在渴望得到爱的同时,也想得到长尾雀身上一支漂亮的羽毛。凭借郭小橹的能力她是无法得到这支漂亮羽毛的,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郭小橹就无所不用其极,采取了一条简单而又无耻的以身相许的捷径。“我嫁给你”是郭小橹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80后们内心的真实写照。这种道德良知的缺失和价值观的严重错位,致使许多美女们争相效仿,有些人甚至不惜充当第三者,以此来达到和满足于自己对金钱物质的追求。郭小橹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十年的风霜郭小橹究竟经历了哪些挫折和磨难我们不得而知,从“她脸上血迹斑斑,胳膊腿上也都是伤痕”中,我们知道她最终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宿。她们宁愿独身或者嫁给一只猴子,也不愿意去承担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家庭和社会(结婚生子繁衍人类)的义务和责任。所以,郭小橹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就只有靠数着属于她自己的蚂蚁来打发余生。虽然她在杀死了四十六只蚂蚁后终于明白了“我不过是一只蚂蚁,你也不过是一只蚂蚁”的道理,也想到了死亡,但是她还是不具备迈出死亡这一步应有的勇气,还要借助“我”掐死第四十七只蚂蚁(郭小橹)来获得暂时的解脱。看到郭小橹泪流满面地说“我终于解脱了”时,我的内心充盈了巨大的悲悯和酸楚。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以来,我国适龄青年的结婚率都是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前一个时期,关于80后是“迷失的一代”、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讨论甚嚣尘上,“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当时网络流行语。如果简单的给她们贴上拜金的标签似乎有点简单粗暴。为什么都快30岁,或者都30好几40岁的人了还不结婚?这不仅仅是80后、90后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让双方的家长们长期头疼的一个话题。
《第四十七只蚂蚁》是一篇有别于哈姆雷特式的悲剧,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社会的悲剧。出生率的降低,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人口安全。小说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是家庭造成的?是学校造成的?还是社会造成的?同时小说也向我们发出了警示:全社会都要重视青年人的不婚问题,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关注他们也是在关注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