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限购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2014-04-11 14:05:58)
标签:

杂谈

看天下274期社论

限购不稀奇,疯狂抢购也不稀奇,此前我们已见得多了。但杭州这次汽车限购,还是出乎了人们意料之外——政府先是多次否认要限购,然后突然宣布政策;而在宣布之前,消息已经广为流传,车商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这事情就有点荒谬了,正如人们质问的:一项公共政策怎么可以偷偷摸摸进行?一个政府怎么可以为了保密而丧失公信力?一个刻意保密的消息怎么会泄露给相关利益方?

虽然荒谬,但仔细一想又是势所必然。如果不搞“突然袭击”,那就不是限购,而是盛大促销,让原本不想买车的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而要做到绝对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便不公开咨询意见,政府部门内部总得研讨吧,涉及人数众多,利益大且追查难,消息自然很容易泄露。虽说“前车覆,后车鉴”,只怕以后其他城市倘要实施汽车限购,仍难免重蹈覆辙。

必须“突然袭击”,却无法做到保密,这就成了一个悖论,究其根本,就在于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公共政策。“占便宜”的心态导致了场面的混乱,具体而言,所占便宜便是公路的使用权,限购让后买车的人要比先买车的人付出更大代价。公路作为公共资源,公平的做法当然是用得多交得多,也就是说,收取拥堵费比限购更公平——试想,如果以收取拥堵费替代限购方案,大可以充分讨论,慢慢推行。而不公平的政策必然导致不公开的程序,不得不搞“突然袭击”式的政策宣布。

但如果要收取拥堵费,势必遭到有车一族的强烈反对,而这是一个庞大并拥有强大话语权的群体。如果实施限购,那些现在还没买车计划的人,却无法集聚起自己的反对意愿,成为事实上的“不在场的人”。政府之所以选择限购,是以牺牲后进入者的利益来游说先进入者,从而减少政策的阻力——不公平,但是容易做。

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选最容易的;一种是选最公平的。倘能两全其美当然好,但很多时候,最公平的往往最难做,最容易的往往最不公平,当此两难之际,怎么办?这些年来我们常见的一幕是:为了方便推行,首先照顾既得利益者,而把公平放在一边。长此以往,这甚至被看作务实的做法,追求公平反成了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

但如果没有公平,事情将会怎样?短时间,会造成类似杭州限购这样的混乱场面,长远看,还会造成另外一个严重的结果,那就是很难改正。出租车行业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在很多城市,因出租车数量管制政策,出租车牌照成为一种资产,随着政策的多年施行,这份资产越来越大,既得利益阻碍改革的动机也越来越强。当城市发展,政府管理部门想增加出租车数量的时候,这部分人就会出来激烈地阻止,导致出租车行业改革长期停滞不前。

公务员养老金改革则是另外一个例子:由于涉及的人群更多,利益更大,更是寸步难行。最近提出的养老金改革方案,一个基本原则便是“不降低机关单位退休金”。虽然在政策设计中,理论上企业职工可通过职业年金,赶上公务员的退休收入,但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除了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能够实施职业年金的企业少之又少。以中国的经济情况,不降低公务员退休金达到公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众所周知,改革进入深水区,普通多赢的改革阶段已经过去,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方法也日益不适用。要么要公平,牺牲既得利益;要么照顾既得利益,牺牲公平。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上的零和博弈,因此,李克强总理才会在今年两会记者会强调“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

开始容易,以后就不容易;一时的权宜之计,最终将造成长久的不公平。到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真正的改革,其要义是公平、公平、公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