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长假变得“恐怖”?
(2012-10-18 16:19:30)
标签:
社评看天下223期杂谈 |
八天里,近百万人涌向华山,公共设施超载,大量游客滞留,一对夫妻甚至被人刺成重伤;八天里,华山景区以及陕西的旅游部门,啪啦啪啦紧张地计算,华山门票收入达到了2877.21万元,整个陕西的旅游收入则高达114.19亿元。而这只是“黄金周”期间的一幕而已。
在故宫,在长城,在西湖,成千上万的人挤在一起;丽江古镇,许多游客连住处都找不到;三亚海滩,成了地地道道的垃圾场……拥堵、混乱成为这个长假的关键词,有外媒说这是个“恐怖的假期”,并不夸大。长假结束后,旅游部门、政府管理机构则忙着发布着各种数字:1758.66万人次涌进了杭州城;北京长假期间的旅游收入高达87.95亿元;若论全国就更多了,2105亿元,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了44.4%。这可真是一个漂亮的业绩报表。
除非“宅”在家中,否则对普通人而言,长假是越过越累,政府管理者眼中的假日经济却水涨船高,这就是中国式休假的一个现实。去年如此,今年依然。若我们不能找到解决之道,明年还可能变得更为严重。国人假期本就不多,难道真就甘心陷入外媒所言的“恐怖的假期”这一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脱身?
一个原因已经很明显:中国人口太多,假期又过度集中,随着旅游需求越来越大,势必会越来越拥堵。但能够分散假期的“带薪休假”制度又推行缓慢:1995年带薪休假入法,1999年推出“黄金周”休假制度。但到现在,最先被提出的带薪休假仍有超过一半人没办法享受(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数据),而后起的“黄金周”已经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有效支持下,走过了十三个年头。不客气地说,这只是为了内需拉动经济,而不是为了保障国民休假权。
另一个原因,我们可能不那么愿意承认:我们虽然有休假,但却没有休假文化。回想历年长假拥堵之地,长城、天安门、华山、西湖……大都曾经是我们中小学课本上所学习的壮丽河山,国之胜地。我们受其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为数不多的这些景点,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不到长城非好汉,泰山顶上观日出……当最适合远途出游的长假来临,人们就循着课本上的足迹,开始自己的假期。这其实更像是一种“朝圣”,旅游者所需要的只是出游的结果:“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这叫观光,不叫休假。
很难判断对休假问题的异化是从何时开始,但近些年来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休假这个问题,已经被制度、金钱和个人的盲目选择所绑架。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一个带薪休假的制度,更是如何休假的文化修为。难道只有到过天安门,才算是经历了一次值得的假期?像比尔·盖茨的幼年一样,每年夏天跟随家人到一个小湖边住上几日,就不算好的休假安排?难道非得带着疯狂采购的商品、纪念品回到家中才是丰富的假期收获?像许多背包客那样,带着放松的心灵和从新鲜世界探寻到的知识结束假期就属一无所获?
如果我们把观光、购物也算是休假文化的一种,那也是最初级、最粗鄙的休假方式。国民为何在休假过后,却感到疲累和烦忧?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把休假当成实现自己朝圣、消费等现实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要结束“恐怖的中国式休假”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需要政府改变对国民休假的看法,将其认真地当成国民的基本权利来对待,从为经济效益计,转变成为公共服务计;而更重要的,个人则应该回到休假本身的意义:不外乎脱离繁忙的现代社会,乐山乐水,让身心找一块儿片刻的安憩之所;或者通过对未知地方的探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代社会已经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复杂和沉重,我们又何苦忍心再给那少有的假期赋予太多的额外目的?与中国那众多不知名的风光秀丽、山水宜人之所相比,挤在华山之巅的人群中看陌生人后脑勺,该是多么愚蠢的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