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幸的家庭变成一座孤岛
(2012-10-11 21:18:25)
标签:
杂谈 |
《Vista看天下》222期社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话已用到烂俗,但依旧动人:人生路上,有人相伴,便不寂寞,便有温暖。这话不仅可以用到夫妻身上,父母儿女,同样如此:年长者要先离开,但若能牵手相送,死亡也没那么可怕了。所谓幸福,多源于此。
但还有一些人,这一路走得格外艰难。
有的人老了,记忆也随风而去,即便面对最亲近的人,也是相见不相识;
有的人刚刚出生,便与众不同,别人很容易就能学会的东西,他们怎么也学不会,哪怕是叫一声“爸爸妈妈”;
有的人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虽然还活着,而内心已经死去。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他们是失智老人、自闭症孩子和失独者......
我们都有父母,我们都有孩子,我们都会老去。如果有一天,这一切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想象一下,我们如何自处?一位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只是简单说了一句:“我想我的人生就要从此改变了。”从中我们或可理解一二:那些庸常到令人厌倦的生活,从此可能变成可望不可即的幸福。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想象其痛苦之万一。
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好像不存在。什么叫“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年痴呆症”,而直到最近的这个纪念日,我们才想起这个称呼原来包含着侮辱。什么叫“自闭症”?两年前,恐怕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而“失独者”,这甚至是一个刚刚才出现的名称:你去网上用这个词搜索新闻,找不到一条半年前的报道。
但他们一直都在,他们并不罕见。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一千万,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是6.6%,8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是三分之一。自闭症患者的比例是百分之一,据推算中国自闭症患者超过一千万。失独者家庭目前已经超过一百万,每年新增7.6万个,这是卫生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超过一千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就意味着有两千万失独老人。
他们独自面对悲苦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座孤岛,任凭暴风骤雨打击。这是我们光鲜社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其痛苦之巨与关注之少,完全不成比例。为什么会这样?
想想他们长久以来的孤苦,每个人都该为此感到不安。这几个月,媒体报道多了起来,他们终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个社会亏欠他们太多太久,需要想一想如何偿还弥补。
政府要还债。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再生活在耻辱之中;让自闭症孩子有学可上;让失独者有养老院可进;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自闭症儿童之父”蔡春猪所说:“政府必须要让每个公民有幸福感。不是说你航天技术有多高,你就有多厉害。让这个社会最差的人都有安全感,有幸福感,这个国家才厉害。”
还有我们。不要再叫“老年痴呆症”了,这称呼不好听,他们只不过失去了记忆,叫“失智老人”可能更合适一些;了解一下自闭症是怎么回事,体会一下做他们的父母有多难,家长们可以要求教育部门提供更多配套资源,但不要联名赶他们出去;看看身边有没有失独者,他们离群索居,不是不需要温暖,而只是因为害怕冷漠。他们找不到手牵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出自己的手:拉一把,扶一把,拍一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经常感慨这个社会太过功利,太过冷漠,帮助他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救赎。
不必问他人的苦难与我何干,这个世界已密不可分。正如诗人约翰·多恩所写的那样:“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