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0日
(2012-05-30 16:20:39)
标签:
杂谈 |
孩子们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vista看天下
第209期社论
又到儿童节,孩子们理应收到我们的祝福。但这声祝福,并不那么容易说出。
儿童节这天,父母会带孩子们出去游玩,但是平时,孩子们都很忙,因为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几天《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旧文又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句话就打动了人们坚硬的内心。许多人开始反问: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还有人说:“谁定的起跑线啊?有本事站出来,让我抽他!”
孩子真可怜。书包不断塞进厚厚的书本,被家长拉着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快乐的游戏时间被压缩,书山学海成了他们唯一的世界。眼睛过早近视,愁苦掩盖了笑脸,童年已经被扭曲成年人的状态。本应轻松的人生,在踏上起跑线的那一刻变得无比沉重。这一切,我们都在耳闻目睹,无须赘言。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支持所有无视“起跑线”的勇敢者的选择,因为我们在任何环境下,个人总是有选择的。比如,有的家长就选择,可以自己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工作。但我们也反对将所有责备,丢到那些信奉起跑线理论的家长身上。能够进行家庭教育的父母,毕竟太少,大多数父母还是需要职业教育者的帮助。而面对严峻的职业教育现实,只去责怪某个个人、某个家庭,甚至某个学校,是不公允的,也过于轻浮。
我们要看到,在GDP中所占分量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正在被不平等的分配。一所城市学校获得的资源,往往是农村学校的数十倍。一座城市里好学校与坏学校的差距,也有天渊之别。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此稀少,若想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只能穷尽各种可能,让孩子们挤进重点学校那道窄门。而那些叫卖“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培训机构,只不过是看到了市场需求,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学校通过分数遴选学生,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任何一所学校,其容纳能力都是有限。即便彻底取消应试教育,不再以分数论优劣,学校也会换种方式,重复旧有的路数。你看那就近入学的规定,也只不过是给“学区房”提供了新的商机。
于是,在那条虚拟的起跑线挤占一席之地,也成为许多家长最后理性的选择。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不在于教导人们无视“起跑线”,而在于抹平差距,改变这种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
在公共教育上,政府应该让城市和农村的学校一个样,让城市里面的学校也是一个样。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适应各种差距的存在,而“平均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尘封的贬义词。但实际上,公共教育方面的“平均”却绝不应放弃。比如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几乎都是一模一样。例外当然也可以有,你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但公立的必须平均。如果政府坚信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那么就应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即便要有所倾斜,那也应该向弱势者倾斜,而不是像现在,资源越多的人享受的福利越大,优者愈优,劣者愈劣。
我们所要的,就是让资源均等分配,让弱者更好发展,让家门口的那所学校,与城市里那座最好的学校一模一样。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为孩子们去争取一个平等的机会——正如许多农民工家长,向城市要求平等入学权;许多外地家长,向教育部门要求平等升学权一样。
我们所要的,就是让孩子们接受平等的教育,在相同的规则下成长。现实有诸多不平等,天赋、经济、环境、身份……这是历史与自然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但平等的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先天”的优劣差异。
我们所要的,就是让那条起跑线,不再是孩子沉重的负担,而是一个机会平等的比喻。我们所要的,是让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经历相同的规则,即便最后有胜者有败者,这仍然不失为一个公平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