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与腐败关联度=40% ?

(2007-12-05 10:15:52)
标签:

社会/纪实

 

一位姓蒋的开发商,自述了楼盘开发的“灰色产业链”。据说房价的40%都被腐败“层层消化”掉了。

 

楼盘开发成本只占20%

我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商品房建筑。

90年代初,每平米的建筑成本不过350元至400元,那时候的房价,也不过1000元至1500元(平米,下同),建筑成本约占房价的1/4,加上土地出让金,房地产成本价格也不过是房价的1/2至1/3。

如今,建筑成本确实增加许多,但房价却比原来翻了好几倍,房屋成本,反而只占房价不到20%。

前些日子,(广东)番禺包工头向媒体公布的商品房工程明细账,实际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572元。这还是珠三角的价格,我相信,中西部省区的价格,肯定比这更低,因为中西部的人工成本会低很多。

可是,南宁、贵阳、成都等地的房价,已经比上世纪90年代涨了近10倍,价格从600-700元,飙升到4000元至8000元,上万元的豪宅也有。

实际上,建筑面积越大的“大户型”,建筑成本越低。因为相对于“小户型”房子来说,建筑商减少了很多做割断的钢筋、水泥、窗框、管道等费用。房子越大,售价越昂贵,这只不过是迎合人们贪大求全的消费心理。

 

“招拍挂”效果不好

最近一段时间,土地价格上涨、开发成本增加,是不少房地产商向外宣称“房价上扬”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土地“招拍挂”并没有增加房屋成本,因为开发商通过“暗箱操作”,仍然可以使自己的建筑成本降下来。

对于“招拍挂”,有3种应对办法:一种是规模较小的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开发商可以通过“内部渠道”了解地方政府的土地价格“底线”、“上限”,与有可能参与竞拍的同行形成“价格同盟”,但楼盘售价,仍然参照周边楼盘价格,抬高销售。

一种是规模较大,涉及几百亩土地的大项目,土地连片开发,就需要通过集体“围标”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掌控,开发商往往事先做好评估部门、招投标审委会的“工作”,通过招投标“评估”方式,排挤一些外来的、没有门路的竞争者,通过打压对手、减少竞争压力来降低自己潜在的成本风险。

还有一种是绞尽脑汁捕获规划部门的“风声”,在未来的黄金地段抢先“圈地”。如市政拆迁、城市发展等规划出台前,开发商对各类消息都会趋之若鹜。一有风吹草动,开发商就可以连夜“跑马圈地”,因为在动迁消息见报之前,土地价格最低廉。

当然,要获得“内部消息”、“搞定”这些职能部门,就必须“有酒大家喝”,从楼盘开发中拿出一部分利润,让包括评估、规划、拍卖、土地、政府等各个行政部门“分享”。

我认真计算过,无论大中小型楼盘,开发商要真正在当地“站得住脚”,至少要拿出两成左右的利润,通过请客吃饭、逢年过节赠送“购物卡”、假期组团旅游、支付出国考察费等方式来“摆平”这些权力部门。

换言之,土地的“招拍挂”不但没有增加房屋成本,反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抬升房价的重要借口。表面看,现在的土地价格确实很高,但分摊到每平方米的价格就很少,而且,拿到土地之后,原来预计建20层高的楼盘,可以建到40层高,成本立刻降低将近一半,房价却有理由上涨1倍了。

 

改规划+乱测量+滥用料=高利润

房屋建设之前的规划部门,有权。房屋竣工之后的测量部门,同样有权。

多数开发商都会与监理、测评部门“互通有无”,以便在施工中滥用材料,在竣工后滥做测评,这些也都是开商牟取高额利润的手法。

前期的修改规划和后期楼盘面积测量是实现楼盘“利润增值”的核心,这部分利润超过20%。只要各项“工作”做到位,规划部门就不会对楼盘开发的层数、公摊面积、绿地面积进行认真监管。

至于职能已经社会化了的测量部门、评估部门,因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在吃了一两顿饭后,往往也会对开发商房屋面积“跑冒滴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滥用建筑材料,也是利润实现的重要手段。钢筋、水泥、板材等,事关工程质量,情况还好一点,但在管线、窗框等不影响工程质量的环节上,开发商就可能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对于这部分产品的质量,质检部门不像对钢筋、水泥等关键建材那样高度关注。但由于使用数量巨大,所获得利润也非常高。

 

四成利润为职权部门“埋单”

要让职能部门(对贿赂)“吃得下,吞得掉,消化得了,没有后遗症”,这是开发商与诸多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的基本技能。

我们当然害怕审计部门来查账,但比起酒店、宾馆等行业,建筑行业是最容易开账作假的,从进料、施工,再到大笔的“费用”,都是很容易被“消化”掉的。开发商可以借用身份证来登记,以冒充员工数量,然后用工资“冲抵”行贿开销……

我认真算过一笔账:一栋楼开发下来,成本大约只占房屋价格的20%,开发商能够拿到的利润,约占房屋价格40%,还有40%,就是被各种“灰色开销”吞噬了。

其实,只要地方政府和相关职权部门认真履行中央的政策,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我们完全可以把余下40%的“灰色开销”降下来,返还给购房者。

 

更多内容


请关注《看天下》杂志 2007年12月8日刊第23期(总第65期)   报刊点均有零售  7元/本

 

http://s.sinaimg.cn/middle/4ee36f0544080a156df6c&000?" TITLE="房价与腐败关联度=40%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