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一直在给高中生开中国文化课,起初压力相当大,现在想来自己都不知是怎么过来的,每天这门课的下课铃响之时才是我的轻松之日,但高兴不了几分钟,又开始愁第二天的内容和课堂设计,所以那种滋味,要不是意志力强,早崩溃了。其中难度主要有下面几个:
教美国学生汉语和移民学生英语这两门课牵扯精力本身就多,但好歹还算是自己国内本业,属于外语或二语习得领域,而中国文化课严格说来是美国的社会研究课,有自己的教学及能力目标,这和外语课的能力目标完全不是一回事,而美国教育教材仅仅是工具,或者是道具,老师真正教的是能力,自己起初对社会研究这门课了解不够,所以难,比如如何通过你的教学达到目标所要求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在国内自己是个英文老师,虽然也关心中国传统文化,也时常不务正业,看些闲书,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这是又一难。其难之三是,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能在西方文化话语下轻松对接,不产生异质反应的内容不多,所以切入点又是问题。这里说一个小故事,本人曾经为一个问题困扰,从国内找后援。经一位朋友引荐,介绍一位国内还有些名气的文学院的教授,希望获得帮助。这位老师说实话很热情,对我们做得工作很支持,学问也很深,信件满是之乎者也,引经据典,但恕我直言,老师完全没有考虑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和世界沟通的问题,感觉似乎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对于这么玄幻的东西,我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肖说西方学生了,所以切入点再是一难。
最要命的美国学生绝对不喜欢满堂灌,不然,备课也就不那么难了。如果老师讲课连续超过50分钟,他们觉得在浪费时间,或者感觉一天什么也没有学到,美国学生希望自己探索,希望参与认知,希望老师能激发兴趣,希望形式多样,而不是仅仅提供现成答案,何况西方学生根本不会相信有什么固定答案,尤其是社会学科。而做到这些谈何容易,所以每次90分钟的课堂感觉都是一次跨文化交际。我上网查资料也好,和朋友交流也好,这一点花时间也是最多的。这里再讲另一个故事,希望对和我有同样课程的老师有点点启发。今年在讲中国历史之前,碰巧读到一位华人家长的文章,于是决定借鉴他的主意,然后加以改造,我让语言班的学生把自己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精髓的东西做成实物,并给出一定的线索,末了还要编一个故事,然后把实物偷偷埋起来,让文化班的学生考古,然后写一份考古报告,再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虚构一篇故事,竭力还原当时的“情景”,越荒诞越好,只需要和中国文化相关又能自圆其说即可。文化班学生首先得要了解考古常识,然后对于自己能“挖”出来的东西很是憧憬和好奇,也非常乐意去图书馆和网上找资料,写报告,效果比第一年好多了,学生乐于做,老师也轻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