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7年前抗击非典的英勇的医护人员

回忆17年前抗击非典的英勇的医护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让国人度过一个担惊受怕的春节。战胜病毒是早晚的事儿,期间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还是未知数。回忆17年前全民抗击非典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17年前作为一个社科工作者,我也撰写了一些稿件,今天整理又回忆起那紧张的日子。

2003年SARS病毒最早是在广东肆虐的,当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对疫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采取积极而果断的隔离、防护措施。几个月后,当北京、山西当地出现迅速增长的病例时,民众中恐慌情绪的扩散也是在所难免的。
庆幸的是,我们的媒体除了腾出大量的版面、时段刊播政府部门的时事信息外,还利用各自的优势刊出精彩的独家报道,引导民众科学地对待已经出现的疫情。
2003年4月24日,拥有大量城市读者以深度报道和背景新闻见长的《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院士的坚持与承担》的长篇通讯。通讯记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教授的感人事迹。由于广东是SARS的原发地,这篇报道在北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他病人的治疗效果同样明显。截至2003年4月19日,呼研所接收的101名重症病人,已有87人康复出院,其中54人曾是最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87%。只有7人因转送太晚,或合并有其他重病而死亡。
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通讯,中央电视台记者随后也对钟南山进行了采访。当钟南山院士以他特有的沉稳与睿智出现在央视屏幕上时,人们不仅对战斗在抗非典一线上的白衣工作者产生浓浓的敬意,也对疫情的治疗与控制有了科学的认识。不少北京市民看了电视说:“钟院士接触了那么多的病人都没有染上病毒,看来只要防护得当,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病毒没有什么可怕的。”

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那些为了民族冲锋陷阵、牺牲自己的人应该成为鼓舞民众的极大的精神财富。各种媒体及时报道了医务人员、科研人员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崇高精神;报道了人民群众在国难当头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可爱的人需要人们去认识、去学习,北京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医院有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报刊都挑选了最凝炼的话语刻画了他们: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刚一打响,一封封饱含激情的“请战书”便纷至沓来: “我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在这些请战者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技术精湛的中年骨干,还有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我们从电视中看到了那么多感人的事迹,多少医生护士说:“我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我必须置之度外。”“即使我感染了,我也有信心。”很多医务人员累得快倒下了,有的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有的没能给故去的亲人送葬,有的为了抢救危重病人,摘下眼镜与手套,使感染的可能大大增加……

在最可爱的白衣战士中,有些人献出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需要媒体的记者去及时发现,而记者们饱含热情地记录下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忠诚天使。那位容貌端庄的47岁的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间,她的“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不要靠近我,会传染”不仅让我们肃然起敬,更让我们潸然泪下。北京的新浪网站为她成立了一个网上纪念馆,很快有几十万人点击,很多人留下了真情的话语:“不用宣传,不用炒作。你总是平静,你总是沉默。奉献了爱心,奉献了生命。你走了,留下惊人的勇气,留下可贵的精神! 你是凡人, 你是英雄。 英雄, 感谢你给了我们信心,冬天会过去 ,只要坚持,春天的阳光属于我们, 英雄安息吧!”

记者们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山西殉职医生梁世奎,他的“对这个病,我就是一道堤坝”的宣言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了时代的强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即批示:“得知梁世奎医生不幸以身殉职,深感悲痛,请代我向他的家人表示亲切的问候。无数医务工作者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优秀品德和杰出贡献,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抗击非典斗争的最后胜利。”

北京媒体在“5·1”期间报道了倒在北京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李晓红,读者看到这位只有28岁的医生都发出了惋惜之声。她的话语是那样深深地感染着北京的市民:“我是一名军医,怎能临阵逃脱呢?!” “我年轻,免疫力好,还是先转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医院里眼下人手正紧,我已经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应该回到你的岗位上去!”“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我是医生,我不怕。”这些媒体推出的英雄,大大地凝聚了人们心气。

《北京日报>>2003年4月30日由记者李学梅采写的一篇短报道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报道中记录了医务人员的高效率:“第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停在了中日友好医院的住院楼门口。紧随其后的40多辆救护车排成长龙待命。这样壮观的场面,从医三十多年的何惠宇院长也是头一次碰见……一百多名病人的大转运工作开始了。经过认真‘盘点’,医院很快拉出了一张80多人的重症名单,那上面,12人需要呼吸机支持,21人气管切开,7位植物人,6人时刻离不开心电监护,38人离不开吸氧。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平稳转运吸氧病人,医院推出氧气瓶,为病人从病房到急救车之间的这段路程供氧。有5位需要呼吸机支持的病人需要转运到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决定: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呼吸机跟着病人走,一起带到朝阳医院去。中午时分,急救车在中日友好医院里穿梭130多趟次后,转运任务顺利完成,没有一位病人因转运出危险,病人家属十分满意。”读了这样的文字,谁能不对这些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的白衣战士肃然起敬呢?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以惊人相似的方式重演着当年的一幕幕,有这样众多舍生忘死、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我们一定会像17年前一样度过难关。当然,大家期盼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多多保重,千万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