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我论述了举国体制不讲成本,在优势项目中因投入过大、人才过剩造成为全世界无偿培养人才(不仅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也在不同程度地形成这样的局面)。从本届世乒赛已经看出,其它国家在有效利用中国的举国体制,几乎不做任何投资便颠覆了中国举国体制的初衷。估计将来中国举国体制下的优势项目会纷纷遇到这种尴尬的境地。
其实,举国体制唯一的好处是保证金牌,而过分强调举国体制的更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全民健身。在中国金牌已经居于奥运会第一的时候,中国目前大众体育大大滞后了。
仅有几个数字已经让人惊骇:前两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不仅仅是一般人的寿命,而是能够健康自主地生活,能够对社会有贡献的寿命,日本排第一位,中国排到81位。当然健康寿命有着多方面因素,比如医疗、环境、教育,但把全民健身搞好,上升20位、30位都是可能的。中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还只有1.03平方米、体育人口不足40%(这个数字还是令人质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奇缺。近三年来,征兵的标准逐年下降,2007年北京市征兵报名者中仅有46%符合标准。青少年体质20年持续下降,教育部体育司负责人2006年8月份透露,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表现为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眼睛近视的比例增加,随着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持续增长,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近视眼3-6岁,0.6%,小学31%,初中58%,高中76%,大学83%。目前教育体系各学校把升学视为重中之重,造成今天学生的健康下降。这比50年代大学提倡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理念是个倒退,较之民国年代大学校长的理念也没有进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明确地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体育为修己之本”。他这样的声音在上个世纪初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他最早把体育纳入教育,他指出:“今经科学发明人之智慧、学术,皆由人之脑质运动之力而出。故脑力胜,智力富。身体弱,则脑力衰。新教育所以注重体育运动,实基于此。”当今哪个教育家有如此精辟的论述?
当然,现在从国家的角度正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并把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但是从最应该提倡全民健身的体育部门看,在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无比强势的影响下,已经被推到嘴上喊的欢、行动走过场的境地,因为对体育局领导的主要考核标准是金牌,这是政绩最主要的标志,是可以操作的。搞得好可以升迁,搞不好就下台。而全民健身好不好都无关紧要。机制决定行动,也决定了长官的意志。
我想,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要大搞举国体制,这是个战略,但为了全民族的健康,也应该不忘记全民健身的举国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