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世纪30年代北京小贩吆喝都是京腔京调,如今已经没有了
我们也可以窥见,战乱频仍造成政令不一,地方各自为政也使语言造成地域间的障碍。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通过一种优势明显的共同语。辛亥革命以来的九十余年间,政治中心几度变迁,却都推行北京话为基础的共同语,从没有以任何一种其他方言取而代之的政令颁布。这是因为,北京话是千余年来融合了南北方言,结构调整日益趋于合理的一种方言,其声韵结构和四声系统既明晰又经济,最具有作为四方通语的资格,因此它最易于学习和通行,也具有最强的稳定性,不易被其他方言冲击。粤语是汉语诸方言中最为复杂的方言之一。广州话声母数目和北京话差不多,韵母却有五十一个之多,尤其是复杂的韵尾,可以说全国80%以上的人难以掌握,其声调又有九个,比绝大多数方言多一倍。这样的语言结构,怎么可能轻易的通行开呢?
做为珍惜地方语言的遗产,广州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2007年1月,广州网友就此事发帖热议,有六成网友支持“排北”,(据《新快报》报道)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热爱本地方言已经可以了,何必非要排斥?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统,大中小学一律以普通话教学,中央乃至地方的政令靠普通话推行,各种传媒电视、广播几乎是清一色的普通话,绝大多数报刊书籍也运用普通话出版,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到了2007年,部分广州人大力主张的“广州地盘,广州话话事”,并在网上得到超过半数网民的支持,还真是让人感受到“粤语情结”的市场以及普通话主流地位无法撼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