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了家长的“礼物”
(2023-10-18 09:48:34)分类: 梨花细雨 |
教育的价值就是激发学生的梦想,打动学生心灵。我们经常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理解呢?既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也不能认为高不可攀。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有所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塑造,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欢迎,甚至爱戴。如何做到?我想,作为管理者,管理一所学校首先得呈现给广大师生一个新的理念,促使他们能够按着人性和教育规律向美前行;其次,热爱学生——尽管作为校长离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必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缩短这个距离。这可能也是所有当校长努力的方向。
2023年10月12日晚,发生了这样一幕:
和往常一样,我仍然是“课服”结束最后一个离开校园。当我走出校门旁准备回家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的身边,我并不认识她,她急忙对我说:“校长,你穿多大尺码的鞋?”我奇怪地问道:“您什么意思?”她说:“我是咱们学校上届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想给您做两双手工鞋垫。”我更加奇怪了,“我们又不认识,您无缘无故给我做鞋垫干什么呢?”“我的孩子叫杨硕航,喜欢书法,孩子回去说你还和他一起合过影呢?”接着她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咱们学校倡导的书法和读书,我家孩子可受益了,到了初中仍然在书法社团,而且还担任着社团的组长。我家孩子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在咱们小学的时候就几乎把图书馆有关历史方面的书读了个遍。孩子把家里买的《明朝那些事》已经翻烂了。”……总之,家长话里话外透漏这一个主题——感谢学校,感谢校长和老师对我们孩子的关爱。最后这位家长反复强调了好几遍,她手纳的鞋底非常好用,而且垫在脚下舒服,不会用多久就会做好的,到时候要我一定收下,不要嫌弃。
听了家长这番叙述后,我既激动,又庆幸,激动的是能有家长亲自面对校长表示对学校的肯定——而且是已经毕业孩子的家长,说明自己还算是个合格的校长;庆幸的是自己一切努力方向还算正确,没有误人子弟……不久我便接到了家长送来的“礼物”——而且是在门口等了我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推辞,因为,我接过的不仅仅是一副鞋垫,而是一份信任和肯定,更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通过这件事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作为校长、老师我们应该给社会留下点什么呢?
其次,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校长,在一个单位任职结束带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并不是靠权威,而是靠你的人格魅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作为领导者,他的力量产生在哪里,产生在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需要宣讲,不用誓言便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这种力量便能带动千军万马。” 换言之,校长是学校的无字之书,校长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教育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或者说,校长的教育追求,往往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
第三,作为校长要懂得教育规律,而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给人们留下点什么,让人们主动留恋你。苏霍姆林斯说:“想成为一名好校长,先得成为一名好老师,一位好的教育家。”作为一名校长,应首先是教学能手,熟知教育教学规律,通晓教育教学业务,明白各方面的教学工作,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来规划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时刻把自己当成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上课、听课、评课,掌握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坚持和师生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参与指导开展教研工作,让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增长才干,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你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渐入佳境。
第四,校长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带领全体师生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行。否则,观念陈旧,默守陈规,学校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形不成好的校风校纪。其结果是教师老守田园,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发展。
说道观念的更新,不得不谈谈课改的问题。
纵观我们时下的教育,虽然第八次课改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22年颁布了新一轮课程标准,第九次课改算是启动了。但是,回顾以往历次改革,虽然提出了诸多的新理念,教材编写的也都非常不错,但因评价手段没有实质性地变革,使得我们的教育仍然带着浓浓的功利色彩:只顾分数,不顾人的情怀;只考虑升学率,不顾人格的塑造。在教育行为中,总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致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或者是暂时落后的学生被定性为“差生”,成了“次品”或者是“非优品”,从而使他们带着“我不行”的心态度过艰难的学生时代,甚至带着一种扭曲的灵魂走向社会。这样,“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就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我想,校长虽然无法改变教育整体生存状态,无法改变家长对学生升学的过高期望,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课堂,改变学生的课外活动,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
第五,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这对于校长、老师都是如此。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先生还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师爱不是“父母爱子女”那样的爱,“师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却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实践表明,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6页)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
本人在校长的道路上行走了几十个春秋,因身居管理层面,所以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相对少些,但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拉近与大多数学生的距离。多年来,我的身边总是围着几十个“亲密”的学生,我将他们誉为“铁哥们”。他们随时可以向我反映自己对学校的诉求——这些诉求诸多可能包含着一些家长的愿望。据此学校能够比较精准地调整学校的发展计划和方向。同时,通过他们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学生有哪些特长,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这些学生总是不时地给我很多展示他们特长的惊喜。比如,时不时地赠我书法、绘画、诗歌、诗配画、泥塑、木雕、科技创作等作品,几年来已经积攒了一厨子的作品。我将它们视为珍宝——因为它不仅彰显这孩子们的个性创作,也渗透着一颗颗纯洁心灵的纯洁表白。后来多了怕丢失,于是就把每个“物件”扫描成图片,汇集在一起,再配上文字,形成了一本集子,起了一个看似很“政治”的名字——《初心》,其实,它却是我几十年当校长、当老师所付出心血的见证,同时更是催促我不断自新、自律的“反思录”。
总之,教育的内涵在于通过我们的培养“为学生的美满生活做准备。”通俗而言,教育就是通过我们的培养,把学生送到“高速路口”,让他们可以从此稳健地踏上更远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