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更新与角色转变
(2023-03-09 07:40:25)| 分类: 教师修养 |
2022年继第八次课程改后,对原来的课程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了各科22版新课标。新课标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核心素养”指向“素养为导向,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思想。纵观新课标,我们深切地感觉到,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的观念仍是第一位。
下面仅就教师观念的更新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感想。
一、从职业观看,教师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所承担的使命转变
有人曾经说过:“教育永远是没有现成教材可教的艺术。如果我们用‘公式’来解答孩子的青春变奏曲,那么,我们仅仅是认真工作的教师,而不会是孩子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高万祥也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成为教育现象研究的专家。”
在传统观念下好教师的标准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一位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可以称其为好教师。这种观念是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示各国教育界:要“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变革呼唤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那么,教师应该树立哪些全新的教育观呢?我以为,时下作为一线教师要想落实22版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思想的转变:
首先,要摒弃以往那种打时间仗,拼命刷题,一味应试的观念,树立“尊重规律”“回归本真”“注重常识”“以人为本”的观念;
其次,要淡化“唯分数是从”“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树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观念;
再次,要放弃“大一统”“只见高个”“只有优生”的观念,树立“没有差异就没有教育”“没有差生只有差别”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枝可依”的观念;
最后,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要摒弃“减负就是躺平”“减负等于减责”的观念,树立“减负不减质”“负担减下去,素质提上来”的观念。
要实现上述要求,每个教师应该起码注意以下几个行为的转变:
第一,必须胸怀祖国,“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国家的需要。
第二,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第三,应该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因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四,必须树立“整体育人”的思想。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重新认识“全面发展”的内涵。
过去我们曾对“全面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一是追求学科的均衡发展。即,一谈到全面发展,便要求每个人科科精通、门门优秀;二是要求所有人都按着一个模式发展。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也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是搞一刀切、齐步走,让所有的人都成为“一个模样”,而是面向每个人的个性,使其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让每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可以打一个比喻,全面发展不等于手伸出来五个手指都是一样长,只有把每一个手指头都伸展出来了,哪个方面有多大的潜力,就发挥到极致,不要有被埋没的,可以几个方面不一样长。换句话说,把每个手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是全面发展,绝不是让他们一样长。
实践表明,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都有各自的个性,不可强求一律——“快马行千里,犁地不如牛;坚车可载物,过河不如舟”。爱因斯坦曾经说:“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既面向全体,又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最好的办法:一是,改造课程,将来可以减少分科教学,因为学科分得过细,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叠加。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北京十一集团校的部分学校,他们的课程分主题课程(颠覆原有分科教学,实现学科间的融合,称为主题课程)和个性课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课程);二是,改造评价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绝大部分顶尖人才并不都是全科的天才。所以,理想的评价方式既要考虑到学生学科的均衡提高,也要考虑到偏科生的发展。
其次,深刻理解“因材施教”。学习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
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假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苏霍姆林斯基)
二、从主体观来看,教师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成都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陈大伟强调:“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思想的提供者为思想的促进者。”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转换角色,实现单项信息传递为多维信息的获取。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即教师“教”的怎样,某种程度是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获得渠道极大扩展的今天,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山东潍坊奎文市实验学校董春玲校长强调,只有“学”,才能“学会”,强烈呼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有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得好:“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就是说学生学习和学会的过程,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是依靠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在精彩,那是老师对内容的理解,不是学生的理解,要想使学生学会、会学,必须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学生所学到的和学生潜力所能学到的,远比老师教的多得多。教师必须自觉地让出主角或“独奏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
三、从教学观来看,教师要从为教而教”,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1.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首先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一度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坏习惯养成了终生受害,想改也改不了。”那么,究竟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其次,习惯的养成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必须要经过一番“拔节”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因此,“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培养脑力劳动的素养和自我纪律。……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173页)因此说,任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痛苦的拔节过程之后,才能实现羽化成蝶的蜕变。“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能往前游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0页)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好每一步。就以语文素养培养而言,识字,要一个一个地识,一个一个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
第三,教师要经常督促和约束,防止习惯反弹。一是,督促。叶圣陶先生指出:“就老师的方面来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暴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37页)比如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自觉的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半途而废;二是,适度约束,巩固良好的习惯,使之成为“群体效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就语文素养的形成曾指出,语文课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好习惯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还需要自觉地接受一定规矩与制度的约束,使人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直到“习惯成自然”为止。
2.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3.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
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知识、智慧与方法的同步。教师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能力的缺失。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4.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敢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得东西越多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会越小,想像力和创造力自然也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据萌芽的机会。
总之,“教”是手段,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不需要教”,则是目的,是结果,是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我完善,独立实践中解决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