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国辉
刘国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97
  • 关注人气: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式解析

(2022-12-31 19:33:53)
分类: 语文教育

    “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式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是针对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传授轻感悟的弊端提出来到。2022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指出:“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两次课标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怎样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呢?

首先,说说“启发式”教学。这是在“启发性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是2500年前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发明并践行的教学方式。时至今日,它对我们的教学仍然有着指导价值。孔子最早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收录《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说而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的时候);启者,谓开其意;发者,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墙的角落)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正之义;复者,再告也。”这就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士”相当于“十”),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感悟能力。

孔子之后由战国后期儒家所作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著作《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对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了很精辟的概括:“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相当于“导”,是引导之意)说的是,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

这里说的启发诱导强调的是三个字:“导”“强”“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自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求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点明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后的儒学教育家都坚持和提倡启发性教学,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

后来,在孔子启发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感悟学习。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强调先试后导先学后做。某项知识的掌握,某种技能的形成,都让学生先自学,先尝试,努力让学生自己领悟,而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和盘托给学生。在感悟学习中,要处理好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集体讨论的关系。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防止以部分“尖子”学生的结论代替其他学生的感悟。

其次,说说“讨论式教学”。实施讨论式教学,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当代各种教学流派几乎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一个启迪学生的智慧,诱发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就应该解放孩子的头脑,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在《为师之道》中歌颂他的老师:“她引导我们热烈讨论——有时我们是挥动着课本,忘情地喊叫。在学校里,她的课是最吵闹的,而她似乎并不知情。我们从不局限于课堂——我们的目光触及全世界。她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引导我们用双手捧出事实和真理,就像幼时好奇地捧着萤火虫。”“她激起了我们对可知世界的无限欲望,激起了我们有增无减的好奇心。”课堂上固然要有纪律,但是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敢说,敢笑,敢恨,发展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二是,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目前来看,就怎样进行合作学习,老师们采用更多的是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讨论这里不必赘述,但应注意:为了使讨论的时候有针对性,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讨论必须是在个体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进行。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机会一样,或是等了很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