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故事——尊重与宽容

(2022-09-21 10:49:54)
分类: 教师修养

  教育故事(教育艺术)

                         ——尊重与宽容

 故事1——明天你依然是个可爱的孩子

有位老师在学生时代曾经犯过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名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小女孩,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时,成绩平平的我好想有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到了。下午,我无意间发现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语文试卷带进教室后面的办公室。“如果能实现得到一张考试的试卷,我将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这想法不仅使我耳热心跳。

 黄昏时,校园里静悄悄的。可我走在校园里却不像平时那么自然,总觉得有很多眼睛在看着我。推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开始猛地撞击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脚地打开办公室的窗户,跳进去时地板被踩得很响,我蹲在那憋住气一动也不敢动。良久,发现无异常情况,我才开始找试卷。

“笃笃,笃笃……”这时有人敲门。这敲门声无异于平地响起一阵炸雷。我无处可逃,又无法面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惊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劳地用双手抱住脑袋,钻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抖成一团。那持续的越来越急的敲门声像把抛向我的利剑,折磨着我本来已不堪一击的神经。

 敲门声终于停了,同时,我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因为那人已从窗户爬了进来,并很快地拉亮了电灯。我绝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来,依然用双手紧紧地把脸藏起来顽强地守护着自己最后的一点可怜的自尊。那人一直保持沉默,并没有像预先想象的那样走过来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不知过了多久,我渐渐平静下来,那人才开始说话。

“小姑娘,你在这学校念书?”我点点头。从他的声音,我听出是教我们美术的男老师。他是一位上课生动幽默的极其年轻的教师。他就住在楼下,一定是听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来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回答我的问题用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我点点头。“这东西属于你吗?”我摇摇头。“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管他价值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拿走,对不对?”我又点点头。“记住我的话,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我缓缓地走出门去,感觉到背上温暖的目光。我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是感激?是悔恨?还是兼而有之?

 事过时迁,星移斗转。多年前那个想一鸣惊人而去偷看试卷的女孩,现在已回到母校“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了,每当独坐窗前,想起当年把我那一不小心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轻轻捧起,又温柔地交给我的那位上课生动幽默的美术老师时,我总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动着,感动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孩子虽然是单纯的,但是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个性和有自尊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为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因为有时一个不恰当的行为,甚至一句不十分恰当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上述案例中,面对一位不小心犯错误的小学生,这位美术教师即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故事2——我也不知是谁

在某婚宴中,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他小学的教师, 于是上前恭敬的说: 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

老教师: 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

学生:老师您再想想, 我是当年在课室里偷了同学手表的那位学生。

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 还是摇了摇头说: 我真得认不出你。

学生:当时您叫全班同学站起来,面向墙壁,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的谴责和处罚,一定会遭到班上同学的鄙视,也将在我人生中烙下不能磨灭的耻辱和创伤....

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我想像的,您把手表归还给物主后,就叫我们坐会原位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过或被传过。

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

老师微微笑说: 我怎么会认得你呢? 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 当时我也蒙上自己眼睛来搜查学生的口袋。

学生听了,紧紧抱着面前这位老师,师生俩就这样彼此默默拥抱着... 拥抱着。

给人容身的空间,给人转身的台阶, 这不止是慈悲和智慧,更是一个高超的境界。

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误,但又总会有“觉醒”的时候,在觉醒之前是否有人帮助扶一把很关键;案例中有可能所有的老师都能想到,也能做到,但最精彩的就是这位老师将自己的眼睛也蒙上——恐怕影响自己对孩子们的印象,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总评: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犯错误,但又总会有“觉醒”的时候,在觉醒之前是否有人帮助扶一把很关键。

故事1中那位上课幽默而由极其年轻的美术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没有拉下“我”捂着脸的双手,又没有让“我”出声地回答老师的问话,而使用点头和摇头来代替——老师既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不想认出她来,以免后来教学中改变对这孩子的态度;故事2中有可能所有的老师都能想到,也能做到,但最精彩的就是这位老师将自己的眼睛也蒙上——恐怕影响自己对孩子们的印象,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给人容身的空间,给人转身的台阶,同样表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良好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故事3——含蓄地暗示

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的一道题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3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这一点,然后来找陶行知先生要分。先生从墨迹上看出了试卷是改动过的,可没有批评,没有当面点破,反而满足了女生的补分愿望,只是在试卷改动过的地方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作为一种暗示。那位女生在此暗示的警示和激励下,终于成人成才。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风,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却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温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总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其身上存在的不足,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次机会,多一些鼓励,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宽容他们,从行动上关爱他们,并积极地引导他们调整方向,改正错误,驶向理想的彼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陶行知先生装作“糊涂”,不动声色地一个小小的暗示既使女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又保护了她的自尊心,这看似平常的教育方式,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法国作家那简短的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委婉的说服比强迫更为有效,言辞激烈、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能让学生收缩“防线”,形成自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极为正常的。

宽容是爱;宽容也是教育;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的一面镜子,又是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一座桥梁。她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