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改革
(2022-03-29 17:40:14)分类: 教育管理 |
不一样的改革
——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有感
2018年,赤峰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的课改理念,可以说这是历次本土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最不一样的教改行动——它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叩问了教育的系统改革。
一、整体着眼,全景推进
回顾建国以后的课改,时至今日已经进行了八次了。粗略地梳理一下,不难看出,国家下了很大的力气,颁布了详细的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过多版本的教材,“一标多本”的局面百花齐放。但是到了地方,要么师资短缺,要么课程构建缺乏有力指导,要么就是评价跟不上去等,致使改革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就教学改革而言,诸多地区、学校和老师进行了有力探索与实践,但也只是停留单项改革的层面上,如,课堂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好一点的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校本研修等方面进行尝试性地推进等。从教育的内涵来看,这些都是“拼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略,教学效果自然还是摆脱不了“少、慢、差、费”。
从我市这次课改(严格说应该叫“教育改革”)提出的主题——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来看,是一次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改革。
(一)内容上,囊括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等。强调了课堂教学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六项行动:如,提到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关系时,指出要改变“传递式”的教学为“协同研究”;提到如何看待教材问题时,指出要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提到要改变以往那种时效性差的教研时,指出要改变“观摩——评价——建议”的听课方式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新范式;提到要真正提升教师内在涵养时,指出要建立“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提到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时,指出建设“适合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动作,其核心就是聚焦学生的学习,剔除以往那种由于我们教的不当而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得到真正地发生。
(二)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模式。旨在呼唤教育要回归本真,实现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和“人性化”,概括起来起码有以下几层含义:
1.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平等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防止学生辍学、不失学——一个都不能丢弃;
2.缩短城乡之间的差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平等;
3.千方百计让学生坐在课堂里实现真学习,防止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
通过教与学的翻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个性。
4.改变以往教师单纯地“输入”,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同学习、协同发展。
5.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成果”、“欣赏+帮助”、“表现+考试”的学生、教师、学校评价新机制。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李希贵曾说:“很多时候,工作成效如何,就取决于评价。大家都批评今天的应试教育,但要想改变它非常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评价必须以促进成长为基本目标。如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审判,那么被考评的对象就比较容易接受。”
二、深厚的理论,科学的依据
“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体现的是“全纳”教育的思想。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就会发现,这一思想是有着较强的理论支撑的。
首先,追溯到2500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致使学生千差万别是客观存在的,怎么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呢?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有教无类”与 “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其次,要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论语》提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这与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提到的“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观点是一样的: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我市提出课堂上的倾听、对话、基于小组学习的学共体即是对上述思想的很好继承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
第三,学生学习自动性是他们天性所定。就此,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就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要靠自己努力钻研、探求才能掌握知识和真理。他讲:“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成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教师起何作用呢?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教师作为“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再商量的过程中适时地启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市“学共体”课堂提到的教师要在设计基础问题和挑战问题上下功夫,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恰当地“串联”,这一要求可谓是上述思想的具体落实。
实践表明,当我们习惯了一味地“灌输”、纠正,学生表达起来就会战战兢兢;当孩子习惯了等待“喂”,他们就会产生惰性,不再思考,当然,真实学习也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他们就会创造你意想不到的奇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