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师素质观
(2020-12-05 19:38:34)分类: 回望传统精华 |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部教育论著,它是我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文只有1229个字,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它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其中包括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如,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这些思想中有很多仍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教师素质方面进行简要提炼,以飨同仁。
一、为师要德高
西汉教育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指出:“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因而教师不但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即以自身的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徳之人。《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就是指教师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吸收教师的学识才智,仿效教师的言行,继承教师的志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学识才智,而且要有较高的德行修养,才能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施以深刻的影响。同时,《学记》还指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为长、为君”的素质是需要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学记》在提出了尊师重道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这既指出了教师的重要地位,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运用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也是教师威信和魅力的具体体现。《学记》指出,教师的教育策略符合教育规律,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乐学、博学。具体说,教师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教学相长,师严道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其中包括向学生学,从而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也就是说,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学相长”不但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此,《学记》借用《兑命》一句话“敩学半”,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明白。《学记》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表面似乎是对学生的要求,其实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教师不学习,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使师生的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苦难的。教学相长是《学记》的训诫,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掌握和萌生出智慧的教育方法。
《学记》对业务生疏、不思进取的教师持排斥态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仅凭一点现学现卖的肤浅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想当好老师,必须有学问,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学记》列举了当时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诸多的典型事例来加以佐证:“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面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教育人的途径了。
《学记》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其学识将会受到尊敬,只有尊师重教,全社会才会敬学惜才。由此可见,只有“师严”,才能“道尊”;只有“道尊”,才能“民知敬学”。《学记》对于称职的教师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赞扬:“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意思是,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声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表现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官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民就不能和衷而亲。
2.了解学生,长善救失
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作为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是孔子教育的一贯主张和思想。《学记》要求要想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有针对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即“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说的是,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杂,食而不化;有的偏科偏学,过于单一;有的缺乏勇气,知难而退;有的刚愎自用,浅尝辄止。这四种缺点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理状态。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这些缺点及其心理,才能发扬其优点,弥补其缺点,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同时,《学记》还强调要了解学生的美恶:“君子知志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说的是,教师懂得入道有难易,学生的资质有美恶,就能多方诱导学生。由此可见,《学记》把了解学生的心理看作是施教成功的条件之一,这和现代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这不仅是教师进行学科的很好的策略,更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德育的效用,就是要培养和增长学生的优点,挽救其过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机灵点”。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问题点”。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学生这些“机灵点”和“问题点”之上,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带动他们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3.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揭示教育本质
《学记》认为教学是有“法”可依的,教学的成功抑或失败,全权取决于教师是否依“法”行事。这里的“法”不是方法,而是指规律和原则。《学记》中指出了诸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如:
(1)“善喻”的教育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是《学记》中对启发式教育的精辟概括。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和严格要求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
在《学记》之前,孔子就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收录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思想一致。即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原型。
(2)“藏、息、相、辅”的教育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余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学记》提出要把“正业”与“居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所谓“业”、“藏修”是指教师在校按时讲授的正课。所谓“居学”、“息游”是指学生课外的活动与自修自习。《学记》很重视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和加深对正课的理解的重要作用。《学记》认为,课外不练习调弦,就学不好“乐”;课外不练习歌咏,就学不好“诗”;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揖让,就学不好“礼”。课外自修练习要在正课学习的指导下进行;但要达到形成熟练技巧,养成行为习惯,主要靠课外自修练习。因此课外自修自习应看作是与正课相配合的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外自习是在休息时间内进行的,是属于娱乐活动之中的。因此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的自由练习,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内在的需要,即使离开师友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地形成了的习惯和志趣。
总之,《学记》阐述了正课教学与课外自习之间辩证的统一,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辩证的统一,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之间辩证的统一,学习与休息娱乐之间辩证的统一,“亲师”与“乐友”之间辩证的统一。这些朴素的教育辩证法,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对目前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的。
(3)“预、时、孙、摩”的教育原则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抗拒]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这段话里隐含着几个经典的教育原则,它对现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即:
预——“禁于未发之谓预”,“发然后禁,则捍[抗拒]格而不胜。”即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教师要注意加以预防,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采取禁止,就会遭到阻力,不以纠正了。这就是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
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即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地进行教育,把握最佳的学习时机,因势利导,便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时机,再勤奋地学,也很难成功了。这就是及时的教育原则。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和“学不躐[逾越]等[次序]也”。即孟子所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反对急功近利而搞“揠苗助长”。《学记》要求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等”,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教育。这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学记》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俗话说“多则惑”,“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器师,燕辟废其学。”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教育原则。
(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学记》反对教死书,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违背]”。这种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不启发、生硬提问,只顾赶进度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厌学,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的怨恨心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生感觉有兴趣,怎么会产生好的教育质量呢?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学记》主张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死记硬背只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记》说仅凭“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除此之外,还有上述已经涉及到的“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
4.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揭示教育规律
(1)讲解法
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既要简明扼要,语言精炼,又能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第二,“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精辟透彻,又要语言浅近微小而蕴含着至善的道理。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
第三,“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但例子要典型,有代表性,要恰到好处,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举例少而精,突出论点,使人晓喻明白。
(2)问答法
《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逐渐增加难度和深度。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即先砍易砍的地方,再砍它坚硬的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
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旁引博征,深入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根据学生质疑的多寡、难易,“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从容”、“尽声”的问答,可以使问题一环紧扣一环,步步深入地进行下去,可能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比喻,对教育工作有深刻的意义。
(3)练习法
《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认为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就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则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架车,则先由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后面跑。这种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反复的练习原则是对练习提出的具体要求,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4)类比法
《学记》要求教师要不断运用类比方法,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记》指出:“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意思是从各个事物的类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比物丑类”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学记》之所以提出“比物丑类”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类比,使学生掌握普通的概念原则,掌握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知而通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