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记》中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阐述

(2020-12-05 19:35:28)
分类: 回望传统精华

《学记》中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阐述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专著。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地论述,可以说它是现代教育学的雏形。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其中就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阐述的非常精准到位,对时下的教学仍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下面根据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加以提炼,并论述之。

第一次出现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说的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这里是以教学原则——“教学相长”的形式出现的。《学记》中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都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其中包括向学生学,从而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学习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也就是说,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学相长”不但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韩愈后来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他在《师说》中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明确提出“相互为师”的新思想。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向他学习,建立新的相互为师的师生关系。这个原则对于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该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

第二次出现是:“敩学半”。

“敩”是教导之意,是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敩”是教师的事情;“学”是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敩学半”,表面指出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各占一半,实质指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难以解决的困惑时,教师“要言不烦,启发几句”,使之茅塞顿开。只有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了。

第三次出现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这便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关系的明确论述。就教师起何作用,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认为教师只是做个“引路人”,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某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只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的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又说:“我看做教师的,最好是当学生的顾问。学生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再顾而问之。但顾问也不能跟学生一辈子。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不必用顾问了。”所以,“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第四次出现是: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通“导”,引导、诱导)而弗牵,强(qi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里又以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形式出现的。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和严格要求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这里提出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开山之述,它对现当代教育学的形成都具有指导作用。

在这之前,孔子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曾经提出过启发性的教育原则,曾记录在《论语中》。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和时间,不要开始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使学生茅塞顿开。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变得“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