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2020-07-17 10:47:14)分类: 教师修养 |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建国以后2001年的第八次课改,就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时,提出了一条核心理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怎样理解呢?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即“教教材”是把教材当作惟一,教材规定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当作“凭借”、“锁钥”,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课程建设角度看,教学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材目标,而是努力实现课程目标,以此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理念的内涵,下面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案例一: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课后有这样一道造句练习:读一读,再用“终于”说话。
师: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你经历了哪些事情,最后终于成功了?用上“终于”说一句话。
师:喜欢看这部电影吗?
生:喜欢。
师:一般喜欢做的事情不用“终于”。
生:这本书我终于看完了。
师:用了多长时间?
(师出示:师父说梅兰芳走台步的时候不够优美,他就__,走台步的姿势终于__。)
……
生:我每天晚上放学回到家,就在门前的路上练习,摔了许多次跤,终于学会了。
……
其次,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对于“终于”的理解感悟运用应该源于文本语境,而又超越文本语境,最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语境,实现对语言的运用。第二位教师的说话指导从文本语境出发,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语境,说说“有没有像梅兰芳这样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事”,且指导中注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即“怎么做”的过程。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必将检视自己的心灵深处,是否具备梅兰芳那种“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对自我心灵的审视,这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上面的分析,使我们看出,第一位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上,没有过多考虑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似乎只是完成了教材目标;第二位教师则既注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运用能力,实现了课程目标。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的一年级的语文课《小池塘》
文章被称为一篇美文。“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第一自然段)
课是从朗读开始的。读完第一段,老师在多媒体上出示第一幅图片——“像明亮大眼睛”的小池塘,孩子们一下子把目光全都集中在屏幕上,老师显得很高兴:“大家说,像不像明亮的大眼睛?”“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听课的老师都看出来了,是下载的一幅照片,池塘周围长满了芦苇,几乎都把池塘给遮住了。老师接着问:“大家看池塘边的芦苇又像什么?”“像长长的睫毛!”(其实,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因为答案书上是现成的,不假思索就找到。)
课继续进行,还是老师的朗读,“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还是展示图片,这两幅图片是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倒映在水里的情景。
和上一幅图片有所不同的是老师自己制作的。看得出来,老师费了很大功夫,看上去很漂亮,虽然好看,但是硬要把课文的描绘从图片中找出答案来,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况且这不是看图说话)。
说实话,老师的基本功不错,课堂上的气氛也活跃,字认识了,词语也学会了,课文中的答案也找到了,该解决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但是给人的感觉缺失的东西很多,课缺少一种厚重感。
再看另外一位老师上得《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片断:
文章写的是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故事。
当老师讲到周总理穿着傣族的服装,背着象脚鼓出现、全场欢腾的场面时,老师对同学们说:“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孩子们兴奋不已。老师又说:“这是一个独特的视频,不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你们闭上眼睛,谁用心谁就能看到。”孩子们全都闭上了眼睛,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诵着:“周总理穿上了傣族的服装……”(提前的准备:老师用展示图片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傣族的服装是个什么样子;共和国第一任总理长得什么样)老师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孩子们带到了美妙的情境之中,同学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朗诵完了老师问:“同学们看到了吗?”“看到了。”“看到什么了?”“周总理来了!”有的孩子甚至欢呼起来。学生真正融入了课文中,甚至感染了听课的老师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师接着说,谁能把看到的情境描绘一下。立即站起来好几个孩子,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俨然见到了当时的场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规定: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节《难忘的泼水节》在同学们的大脑里所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他们描绘的场面也各不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泼水节的场面。其实这一点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在思考。
在这样一个锻炼思维的黄金年龄,能否为孩子们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想象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正因为没有泼水节的图片,才给我们的孩子以想象的空间,思维的余地。这样组织教学即是“用教材教”,或者说是落实了课程目标;
而从第一个教学案例的片段来看,小池塘的图片有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却没有了。这即是“教教材”,课看上去很严谨、很扎实,整个教学都是按着教者提前设计好的流程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的,但是学生的认识是表层的,只是知道了“什么”,没有“为什么”的深层叩问,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谈到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一部分教师总是以受教育体制制约为由而滞后教学改革的步伐。然而,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以后再进行彻底地改革。我们应看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学校和老师仍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的影响缩小到最小的限度,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了。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悲剧,如高分低能,虽可追根溯源到体制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环境的直接导因。上述几个案例中,“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教师观念和素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