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究竟能不能模式化?
(2018-05-27 20:31:43)分类: 教育管理 |
课堂教学究竟能不能模式化?
导读
关于教学模式,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想谈三个问题:(1)关于教学模式;(2)对教学模式的研究;(3)关于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关于教学模式
大家知道,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是一种活动程序。语文教学是科学,语文教学既然是科学,当然就得建模。
我在明德实验学校,带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应届毕业生,第一次走出校门,第一次接触学生,第一次见到家长,而且都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长。所以我跟他们讲,“你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模。”
讲到这里,想想,我对这个问题,到底做了些什么。说到这里很惭愧,语文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直在琢磨的话题。但是长期以来,从2003年担任校长之后,语文教学退居第二位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2003年以前。
由单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或教学流程研究,进而到一个单元的教学模式研究,当然是一种进步,包括王荣生老师,什么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之类的,也是在进行模式化研究,建立一种模式,通过教材模式影响教学模式,都是有可取之处。
二、我所做的模式研究
作为老师,我在想,这么多名家,都有教学模式,好像我也算有点小名气的人,我想我是不是也要创立一种模式。后来想了半天,也来凑个热闹,我也研究教学模式,让大家看看,程红兵到底是咋样的教学模式。
我做了两次研究。第一次的研究成果我称之为“整体阅读语文教学模式”。什么叫整体阅读语文教学模式?我是基于那个时候的碎片化教学,那个时候虽然还没有碎片化教学这个概念,但客观上语文教学出现碎片化,太注重扣细节,太注重于对细节的研究和琢磨,总要在寻章摘句中,找到所谓的“微言大义”。
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是不是着眼于整体,是不是居高临下地来驾驭,是不是注重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联系,细节和细节之间的联系,最后它凸显的是什么,是不是着眼于这些地方。这是我做得非常幼稚的一个研究。
第二次研究是所谓教育部特级教师专项计划的课题。我们都在搞教学模式研究,我们也常常提到叶圣陶说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
从开始的“教”到最后的“不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下子解决问题的。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都有它的价值所在,但是如果你用一种模式覆盖所有的教学,坦率地讲,可能就有问题,说白了,老师腻味不腻味?学生腻味不腻味?
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由开始的接受老师教,到后来的不用老师教,而让学生自己来学习,我提出“模式群”概念,基于师生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相互主体渐变关系,由老师的“教”到老师的“不教”,是由一系列过程组成的,渐进演变的过程,做了这样的探索,构建“模式群”。
语文教学是多种多样的,自由自在的语文生活,语文模式的研究,不是静态的研究,而是动态的研究,它是着眼于学生变化的研究。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本科到博士,孩子是慢慢独立成长的,教师也顺应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保姆式的,师傅式的,老师式的,然后再是导师式的,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三、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有没有问题,有人问于漪老师,您的教学模式是什么?于老师说,我没有模式。于漪老师所说的“没有模式”就说出了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模式很难建,创建一个模式要有理论阐释,相关的实证性的研究。要说模式好建也好建,有人做过研究,目前我们中国的教学模式多达6900多种,我们把所有模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会发现,甲模式和乙模式,A模式和B模式,有差异,但差异是非常细微的,或许只是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或是换一个概念,或强调一个什么东西。模式建构到了今天,我们要反过来想,解决了多少问题,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解决。
就对模式本身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模式建构本身有问题吗?我觉得可能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太着眼于形式化的东西,形式化的程序。
我就问一句:我们建构的许多模式,这些模式有例外吗?换句话说,我们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模式之外有例外吗?这是一个问题。
我再问一下,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再问一下,模式有一定的规律,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反问,模式是不是有活力?模式有没有一定的弹性?什么样的模式既能考虑到它的基本规律又考虑到它的弹性。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讲一个概念,它有没有张力呀。
我们再问一下,我们所有的形式,我们语文教学的这些形式包括我们今天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包括广东郭思乐教授提出来的“生本教育”,有道理吗?好像有道理。但我个人觉得,如果把一种东西推到极端的时候,它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要追问:课堂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学生。好了,我们再往下追问,为了学生什么?我个人觉得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你不论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手段,说到底,你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说,模式不能僵化,要有多元模式。
我说模式不能僵化,僵化的模式一定导致思维的僵化。老师是僵化的,学生也一定是僵化的。如果学生不僵化,一定是反叛你的教学,不是接受你的教学。我们思维僵化,肯定会导致孩子思维僵化,孩子们的所谓主体意识根本没法激活起来。
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老师自我放逐,在课堂上不作为的话,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怎么体现“取法乎上”呢?换句话说,如果老师不引导的话,还要你老师干什么?
模式的建构,除了形式的规程,我们还有什么?模式的研究,模式的建构,可不可以有变化?再问一句,模式的建构是不是也应该有一定的张力?
我在明德实验学校,我也在不断建模,让老师建模。我跟今天的明德老师讲:我们是不是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一切的形式,说到底根本目的在哪里——激活学生。如果这个是可以承认的话,那么我就引出另外一个概念,叫作“思维流量”。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这节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维流量到底怎么样,老师流出多少,学生流出多少,流出的质量到底如何。
“思维流量”是我组装的一个概念。课堂当中,师生对话,激活学生思维,让孩子信息流量,思维流量更加充分,让孩子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能够得以提升,孩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许多积极有益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都在讲以学生为本,到底“本”是什么,到底要学生干什么。老师千万别自我放逐,否则就是老师责任的丧失,和学生自己学没有什么差异。
我举一个历史课的例子。比如讲朝鲜战争,我们可以把人教版的这个历史教材当中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等,全都呈现出来,然后我们去讨论。无论你是用翻转课堂还是不用翻转课堂,无论怎么翻,得出的都是一个结论,就是人教版的结论。
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比如把人教版的教材这个结论给学生看,把朝鲜教材的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给孩子看,把韩国教材关于这一章的内容给学生看,把美国、俄罗斯的教材,关于这一内容的五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通通给孩子看,那么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概念?那么孩子看问题还是单一的角度看问题吗?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会养成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我们应该教孩子思考的方式。当孩子没有的话,你必须告诉他;孩子不会的话,你必须教他。当孩子在低层次、浅层次的时候,你必须让孩子提高层次。
先给你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是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拍的,对美国人当年抗税,加以评价。站在英国人的角度,认为这是错的。看完以后,学生心中有了观点了。老师接下来再给学生看另外一个视频,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评价美国人当年抗税的事情,完全是美国人的立场,和英国人的立场完全是针锋相对的。当你给孩子提供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的视频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我们老师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聪明的人,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而不是给他现成的结论。我听了太多的课,当然展示的好处,可以使孩子活跃起来。但很多展示只是展示教辅读物上现成的答案。这是我非常恼火的,尤其是所谓优秀学校仍然是这样,让我非常反感。
过去我们常讲辩证思维,现在换个概念比较时髦,批判性思维。我们老师上课,自己都没有批判性思维。
我们现在老师提供给孩子的都是套路式的结论,它是不解决问题的结论。比如历史课讲隋朝为什么能开通大运河,三条理由,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前代有基础。经济繁荣就一定能修大运河吗?看看中国的现实就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五六十年代做的。我们今天其实还在享用当时的水利建设的红利。经济繁荣和大运河开通有没有必然联系?你要让孩子思考。你是要把孩子教成傻子,你就给他提供套路式的结论;你要是想把孩子教成聪明的孩子,就要激活他的思维,这值得我们掂量掂量。
再举一堂历史课。“伐无道,诛暴秦”,提到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极大地鼓舞农民起来推翻暴政。对不对?教材上说的肯定是对的。老师只认识到这个层面。你就知道这一点,你就跟孩子讲这一点管用吗?考试可能是管用的,可对孩子的成长是不管用的。应该还给孩子讲什么,讲马丁·路德金,讲曼德拉,讲圣雄甘地。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更好,人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诉求?批判性思维,首先对我们老师来讲是最大的考验。
从程红兵老师的论述来看,起码有以下几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教学可以建立一定的模,但是不能模式化,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应该符合本学科的教学的特点;
二是,我们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想办法把孩子教成聪明的孩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三是,在教学中不要全盘授与,而是要相机诱导,贯彻启发式教学。关于启发式教学,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
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说的是: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
这里说的启发诱导强调的是三个字:“导”(引导)、“强”(激励)、“开”(开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自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求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点明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记》还提醒教师,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要是讲解后学生还不大懂,就不必讲下去,留待以后因势利导,即所谓:“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转引自《人民教育》1981年第一期:《谈教学的着重点》)“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给教师的建议》146页)
四、教学改革的实质是观念的更新
综上所述,任何教学方法改革都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而首先是教育思想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现当代几位教育家的论述说明之。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强调:
学习别人的成功的教法当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变通。同一种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80页之《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
根据叶老的观点,我们把它具体化为三点理由:
李镇西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以来,担任过语文教师、学校的校长,根据他多年的教育实践曾一度指出:
总有人喜欢归纳出这样“规律”那样“法则”,似乎教育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或“法则”,任何难题便迎刃而解,甚至无往而不胜。
然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但所有的“绝招”都具有“针对性”、“现场性”、“临时性”甚至“一次性”。(程红兵。整理过程中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