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5)
(2014-08-11 23:42:24)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育机智(案例、故事) |
《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5)
德育篇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但愿这美好的企盼不是虚愿。
88像梨的苹果
懂得爱才能付出爱,学校本身就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
[案例]《梨苹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实施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学会换位思考,想孩子之所想。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首先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看待。尊重带来信服,理解带来真情,教育才可能起到春风化雨之效,学生才不会感到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道德濡染、陶冶情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还可以影响或改变学生原有的价值态度,这就是教师情感对学生态度的渗透过程,虽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它们有相近的心理结构,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师对学生的爱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同情心、仁爱、关心、责任感等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89铅笔的用途
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谈话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是行动的基础。
[案例]《一支铅笔有多少用途》
纽约里士满区有一所穷人学校,它是贝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
普热罗夫对此做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从80岁的老人到7岁的学童,从贝纳特牧师的亲属到在校的老师。总之,凡是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住址或信箱,他都要给他们寄去一份调查表,问他们: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他共收到3756份答卷。在这些答卷中74%的回答是,他们知道了一只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普热罗夫专门走访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老板说:“是的,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只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谁知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还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铅磨成粉后可作润滑剂,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还可以做成装饰画;一只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还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做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只铅笔有无数种用途。它让我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生存下去。我原来是电车司机,后来失业了。现在,你看,我成了皮货商。”
普热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都生活得非常乐观。
贝纳特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朴素、平凡的故事向学生阐述了深刻的做人道理,点燃了学生生活的自信。
[解析]
著名化学家瓦拉赫在读几乎门门功课不及格,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学生将来必定一事无成,校长甚至要求其家长把瓦拉赫带回家。惟独一位化学老师慧眼独具,发现瓦拉赫做化学实验非常细心,具备研究化学的素质。在这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瓦拉赫的研究天赋得以显现,并最终成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大科学家。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他激动地说:“首先我应该感谢我的化学老师,他使我坚信,我就是未来的化学家。这种信念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艾默尔·柯乌尔认为,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谈话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是行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结果必会失败;如果一个人认为我一无是处,那他肯定毫无所成;而如果他认为“我能够成功,我正在进步,并且会越来越好”,那他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铅笔都不止一种用途,何况一个活生生的人呢?所以要善于从多角度肯定自己,激励自己。
90保护自己最重要
保护自己就是使自己受到的伤害能减少到最小。
91由一封信想到的
惟一真正的教育是出自儿童所处的社会情景的要求对儿童的力量的激励。
[案例]
1991年11月1日,这是一起震惊世界的惨案发生日。一位叫卢刚的中国留美学生,在他刚获得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的时候,开枪射杀了这所学校的3位教授,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这所学校的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也倒在了血泊中。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柯莱瑞举行了葬礼。
这一天,安·柯莱瑞的3位兄弟办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了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金基金会,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她的兄长们还在无比悲痛之时,以极大的爱心宣读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信的内容是——
柯莱瑞家人致卢刚家人的信
1991.11.4
致卢刚的家人:
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重和热爱——她的家庭、邻居,她遍及各国的学术的同事、学生和亲属。
我们一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但和姐姐的众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着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
安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望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们
弗兰克/麦克/保罗.柯莱瑞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种情感——爱的情感,摒弃那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因为那是最苍白无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口号喊多了,情感就麻木了。在生命面前,我们要学会爱,学会宽容。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内在得到净化之后才有可能把美德外化。
92生命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究其自杀原因,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孩子自杀的无形杀手。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孩子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
另外,学校内部缺乏生命教育,不能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完善生命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重要原因。
93呼唤“第六伦”教育
对待自然事物地教理应成为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追求。它完全应该成为我们的“第六伦”的教育。
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社会伦理,俗称“五伦”。“亚圣”孟子为此制定的道德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94她当然在家
德育作为一种合力,只有来自各方面的德育力量方向一致时,合力的效果才是最大的。
儿童心理学家说:儿童是以家庭为中心而根植于其中的,他的语言、概念及思想方式等最初都是从与父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的。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主要来自对父母的观察与模仿。所以,从一个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爱读书,父母一般也爱学习;孩子爱好运动,一般父母也肯定喜欢体育活动……同样,孩子喜欢撒谎,肯定也有喜欢撒谎的父母。
95帮“皮孩子”立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案例]
沈从文小时候非常喜欢逃学去玩儿。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又逃学了,他的老师毛先生非常生气,毛老师令他在校园里的一棵楠木树下罚站。沈从文毫不在乎地来到树下,罚站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远远看着小从文,毛老师有些焦急,但听惯了批评之声的沈从文对教训、批评已经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之情,怎么办呢?当他看到小从文身边的那株生长正旺盛的楠木树,心里有了一些想法。
下课后,毛老师来到楠木树下,沈从文低着头已准备好迎接老师的斥责。但毛老师的口气没了平时的严厉,而是变得很平和很亲切:“从文呀,你抬头看看你面前的这株楠木树,你看它的枝叶尽情伸展,就是为了能攫取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啊。一棵小树尚且喜欢天天往上长,你作为天地间的一个人,愿意在棵树面前成为一个懒惰嬉戏、不思进取的矮子和无用之人吗?”
看着眼前这常常相对而立的大树,听着老师有文采的形容,树的形象开始深深印入小从文的心中。毛老师走后,他抚摸着楠木树,反复打量着它,渐渐地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暗自发誓:“楠木树啊,我一定要比你长得快,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
这株楠木树在沈从文心灵深处扎下了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想到它。在成为著名作家后,他有一次故地重游,抚摸着已长得挺拔高大的楠木树,深情地怀念起可敬可爱的毛老师,还向身边的同学们意味深长地讲了这个让自己终身难忘的故事……
小的时候,达尔文非常贪玩,在校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为此,常常爱到父亲的批评:“你关心的只是打猎、打狗、捉老鼠,这样下去你会使自己及我们全家蒙受耻辱的。”
然而,父亲的责骂,在达尔文的心灵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有一天黄昏,父子俩沿着河边漫步,看着一条条在河里穿梭的船只,小达尔文非常入迷。这时父亲走过来充满爱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你看,虽然是在这同一条河流里,却只有那些高挂着白帆的大船,才能航行到很远的地方,不断地去开拓自己航行史中一次又一次辉煌。而那些小舟呢?你看他们只能在自家门前的地方捕捉点鱼虾,永远也创造不出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历史。做人也是一样的,你不学习,不上进,不把自己打造成一艘大船,那你永远也没有机会到外面去实现你心中的伟大理想啊。我的儿子,你不想一生都做一个只在自己家门前打鱼捉虾的没出息的小舟吧?”父亲的话,加上眼前生动、壮丽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达尔文的心灵,让他突然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神圣感,他感到自己不能再在游乐上虚度岁月了,他一定要把自己打造成一艘“巨船”。去远方,在人生的海洋中,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从那以后,达尔文感到自己成熟起来了,他把自己过去用于玩乐的精力和兴趣,转移到了读书与研究中,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开始像只饿虎一样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后来,由于他在博物学方面的热情和和渊博和知识,被英国皇家海军邀请到“贝格尔”号军舰上作环球航行。这次航行,让他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对物种进行大量而又深入的研究,终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论……
[解析]
怎样才能让“皮”孩子立志呢?首先,不要站在这些“皮”孩子的对立面上。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再有,“皮”孩子并不是样样都“皮”的,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总有些东西是他们喜欢的、在乎的,这就看你会不会适时地借用它了。
96可以为对手喝彩吗?
教的不当比不教还要坏。
97我为你骄傲!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
98老师,我会飞的!
“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当然也不会太少”,做老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的优点发现更灿烂的光芒,让他们的个性发展得更充分。
99老师,别拿承诺作秀
教师的失信不仅失去的是学生的信任、自己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失去的是学生对诚信的信仰。
100白纸与黑点
一位教书匠也许只会用限制手段去控制学生,而一位教育能手是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内化”而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起到春风化雨之效。
[案例]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即将开战的前两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只身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终调停成功,避免了第二次海湾战争的爆发。记者围住了安南先生。
“安南先生,是什么让您在其他人都认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之时,看到了避免战争的希望?……”
安南先生回答说:“您的提问让我想起了我中学时代的一堂课。”安南先生面对记者困惑的表情,平静地讲述着让他受益终身的那堂课。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教室。他先拿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着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老师告诉安南说:“做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看问题的眼光要与众不同,别人世间看到的是黑点,你应该看到白纸。”安南谨记着老师的话,总是以与众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
[解析]
一个好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向他的学生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你们都是重要的,你们都是优秀的。
101一堂人生游戏课
经验往往只意味着一种经历,而体验则注重作为主体的人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关注经历之后能够让人有所回味。
[案例]
初一思想政治课进行到一定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打开电脑,大屏幕上显示出了“16种受人欢迎的品行”:正直、礼貌、诚实、守信、孝敬、宽容、节约、进取、合作、敬业、守时、慷慨、坦率、责任感、独立性、平等待人。“14种不能容忍的不良品行”:欺骗、浪费、自私、依赖、吝啬、霸道、懒惰、迷信、不守时、不负责任、歧视妇女、欺软怕硬、虐待动物、歧视他人。我让学生把这30种品行端端正正地抄写在作业本上。
“同学们,这节政治课我们来做一个人生游戏。”一听说做游戏,同学们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游戏之一是:让学生从16种优秀品行中选择3种抛弃掉,时间为3分钟。我告诫学生说:“你抛弃掉的这3种品行将永远离你而去,永远不会再回到你的身上,同学们可要慎重选择。”
几乎所有同学的脸上都显出郑重的神色。有些同学犹豫再三,划去了又觉舍不得,重新用橡皮擦掉,再另行选择。我眼前的王朋同学划掉了“慷慨”,重又改了回来。我问他为什么要改掉,他说:“没有了慷慨,我不就是个小气鬼、吝啬鬼了吗?同学们会嘲笑我的。”3分钟时间到了,有些同学还没有完成这看似简单的作业,在老师的催促下,很勉强地划掉了3种。然后,我又告诉学生说:“在剩下的13种优秀品行中,你必须再选择4种抛弃掉。”游戏进行到这里,下面已是一片埋怨之声。我注意到,即使是平日很调皮、大大咧咧、上进心不太强的同学,脸上也是一片凝重之色,很严肃、很认真地斟酌、选择,就好像一笔下去这种优秀的品行真的会一去不复返似的,显得是那么留恋、舍不得、难以决断。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在剩下的9种品行中再舍弃掉3种,最终只保留6种你认为最珍贵的品行。随着游戏的进行,同学们选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少同学,划掉了又改回来,反复掂量,试图从剩下的品行中能找出相对次要一点的划掉,但结果往往是都感到弥足珍贵,不愿舍弃。
第一阶段的游戏时间到了。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有些没完成的同学,胡乱划去了几个,算是完成了任务。
游戏之二是要求学生在14种不良品行中,依次选择3种、2种不良品行。我一再提示学生:“同学们,你所选择的这些不良品行,将终生伴随着你。你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意味着,你将成为一个那样的人,同学们可要认真对待。”
舍弃困难,择取也不轻松。面对着14种不良品行,每一个同学都不愿在任何一项上轻易划上对号,有不少同学把自己的本子遮了起来,不愿让同学看到自己首先选择了什么……
游戏终于结束了,同学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我要求学生就本次活动写一点感悟体会,在班上交流。
朱晓丽同学写道:“游戏开始了。我一遍遍反复地读着这30种品行,妄图从这16种好的品行中找几个低贱点的、不那么可贵的然后弃它们而去;从14种不能容忍的品行当中找几个罪恶小一点的然后加以选择,可惜,我找不到一个。最后,我不得不闭上眼睛忍痛割爱,才算完成了任务。”
王洪伟同学写道:“虽说这只是一个小游戏,但却让我感悟到了世人总在拥有时不加珍惜,失去时才倍感它的可贵。正如健康的人总是不认为自己在幸福中,而在疾病缠身时才认识到健康的珍贵。这个游戏让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拥有的可贵。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珍惜今天,把握住明天,不要在失去时才蓦然回首,空留下许多后悔、嗟叹、无奈。”
吴洪波同学写道:“在做这个游戏时,我很严肃地划着。当我把笔停留在每一个优秀品行上时,我都很犹豫,都不舍得划去,因为我不知道我失去这些品行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过去拥有这些品行并不在乎,而真要割舍掉这些品行,却是难舍难分了,因为我现在切身感受到了这些品行的重要性。当老师让我们必须选择若干个我们必须拥有的坏品行时,我更是无从下手了。这时我更觉得自己不能拥有它们,不能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活动会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品行优秀的人。”
[解析]
体验的本质特征就是强烈的情感,可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也必须在体验中产生。某种道德原则的灌输在短时间内可能能够使人选择某种道德行为,然而真正能促使人长期选择某种行为的动力因素是道德的情感体验。它激发着人们真正地从内心深处认同某种道德或思想的准则,使人感受到精神的震撼,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充满了人情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也才是真正有效的。
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带着一种爱、一种情来做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