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国辉
刘国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546
  • 关注人气: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分析与点评

(2007-10-18 22:51:57)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教育机智(案例、故事)
 案例分析与点评

1、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案例一:有一位小学生在看连环画时,发现其中一个人物画得前后不一致,前半本上此人长着胡子,后半本上胡子却没有了。他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轻蔑地一笑说:“书上印得还会错?小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不要瞎提问。”一瓢凉水浇下去,学生再也不敢提问了。

 案例二:据某杂志报道:有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回国后,决定将其父的遗产100万元留在国内设立教育基金会。1986年,又决定每年从中赠款500元给母校用作奖学金,授予10位学生。

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振奋,首批奖学金奖给哪10位学生呢?经过推荐、评议,最后10名被认为校中最有资格的“三好”生顺利地获得了提名。一切都像惯常那样,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办妥了评议手续。

出乎意料的是,学校接到基金会措辞明确的答复:“我们不赞成把有限的奖学金授予‘三好’学生,我们的标准是:品行不坏,考试成绩不一定十分出色,但在某一方面有独特长处,能发现并研究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奖学金必须全部用于奖励那些尚未受到重视的中学生”。

基金会的一声“NO”,顿时在学校中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奖学金到底发给谁?

于是乎,校级行政会议、年级组会议、班主任会议、师生员工对话会议等开了若干次。

校园里很快出现了“教育观”、“学习观”和“人生观”等观念撞击与反思的热潮。

[ 分析及点评]:

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以下两方面严重的弊端:

首先,“惟师”、“惟书”,禁锢学生头脑,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突出弊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一切以课本为限,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主宰一切,不准学生越雷池一步。将学生置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说:“青年人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可是从六、七岁上学起,就被管得死死的,只有老师让你做什么,你才能做什么;回答问题,你不能离开那统一的答案一步;你没法问老师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你不敢举手质疑……从小学就知道有个‘高考’,如果几年、十年、十几年整天就是上课、作业、考试,没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长此以往,就会磨灭好奇心,磨灭求知欲,磨灭想像力。这样又何谈创新意识的萌生,又何谈具有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以往基础教育的弊端。

其次,只强调统一要求,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中国传统的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只是体现了它的全面性。而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发展已经达到了充分重视的程度。现代教育思想应体现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上。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里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我国建国50多年,但本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以往那种一味地“唯师”、“唯书”乃至整齐划一的教育有关。

 2、教育既要重视模仿又要重视创新

案例:《教师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比较中国、日本、美国美术教学的不同——同样是画苹果,中国是美术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边向学生讲授画苹果的知识,从顺序到色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画;日本则是由老师拿着一个苹果,让全班学生画;美国则由老师提着鲜果篮,让孩子们任拿一个画。结果中国的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

[分析及点评]:

其实中国孩子之所以画得最像,是输入了教师的观察和分析,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孩子能力比人家强。因为中国孩子所付出的劳动只不过是机械地模仿而已,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做到中西“合壁”,既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前人总结出的画法,又要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画法,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画具体的苹果。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案例:有位老师让学生用“自信”、“开朗”造句时,学生写道:“小路自信地伸向大路。”“冰雪融化了,小溪变得更加开朗。”老师打了两个大红叉,批道:“不通顺,重做。”学生又造了两个句子:“小刚变得更自信。”“我的同桌性格变得十分开朗。”老师便打了两个对号。

某学校一名教师让学生用“骄傲”和“像……像……”造句。学生写道:“我家的大公鸡骄傲地像一位将军。”老师的批语为:“将军就骄傲了吗?重做!”学生改为:“我以后再也不犯骄傲的毛病了。”老师的批语:“很好”。“妈妈像一朵花,爸爸看见她就笑了;爸爸像一棵树,妈妈靠着他就睡着了。”结果老师的批语:“太俗气,重做!”学生重做为:“我就像一棵小树苗,老师像辛勤的园丁。”教师的批语:“很好!”

[分析及点评]:

可以比较一下,两组句子究竟哪句俗气,哪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原作句不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表现出了儿童特有的智慧和灵气,这种创造性和特有的灵气,被老师的一句“重做”驱赶得烟消云散。

 4、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

案例:一位教师讲授语文《乡愁》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她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她叫起一位学生。

“多情。”学生答道。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这个人呆在外乡的时间很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学生很干脆地说:“月是故乡的明。”

教师有点着急地说:“不应该这样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忙着补了一句,显然回答得不太自信了。他看着满脸阴云的老师,赶紧又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的语气有些强硬。

“深情。”学生嗫嚅道。

幸好下面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顺着乡愁讲了下去。

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课前教师做了精心准备,叫起来的学生也是语文尖子生,但一开始就让教师卡了壳。在课后总结中,这位教师抱怨道:“在别的班试教时,导入根本不成问题,没想到这班的学生如此不配合!我已经多方引导,可他们就是启而不发,差一点连教学计划都不能完成。”

[分析及点评]:

看罢这则案例,使我们不仅想起,有人把我们传统的教学比作“设套”或者“挖坑”。就是提前设计好套子,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套子里钻;又像是挖出一个个的“坑”让学生往里跳。学生回答问题无论你怎样回答,教师早有了封口的结论,这结论已明白无误地写在教案中。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提前的预设,至于学生的发展如何,教师全然不顾。 

5、教育呼唤真诚

案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

[分析及点评]:

这位老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老师丢弃了真诚时,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时,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 

6、教育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案例:某班一位同学有口吃病,上课若是让其发言,口吃得就更厉害,常常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因此,了解情况的任课教师就不再请他发言,时间一久,这位同学不但成绩极速下降,而且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愿和同学接触,更不愿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面临辍学。班主任为了消除他的心理障碍,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讲明有生理缺陷本来是很痛苦的事了,而讥讽别人的生理缺陷是不道德的事,要求大家都来尊重他。同时班主任还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开始甚至把问题事先告诉他,对他课上的成功发言,不但老师大加表扬,而且同学们也为他鼓掌祝贺。时间一久,他消除了自卑心理,有了自信心,每堂课都表现得异常投入,很快他的成绩也赶上来了,性格也活泼起来了。

[分析及点评]

一个工作认真、富有博大爱心的教师,会把学生当作完全平等的独立的人来看待,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尊重的情绪,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7、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孩子

案例: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问图上画的是谁?一个女孩子说:“是一个阿姨,这个阿姨是女的。”老师马上笑起来,并对全班同学说:“阿姨当然是女的啦,你们见过男阿姨吗?”

[分析及点评]:

显然,这位老师并非有意嘲笑那个孩子,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但悲剧也正在这里。听课者清楚地看到,当老师说完之后,那个女孩子害羞地低下了头,一直到下课,她没有敢再举一次手。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以后是不会再积极发言的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好的东西而敞开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因为有时的一句有失分寸的批评,甚至只是不恰当的一个词,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灵上极大的伤害。就以回答问题为例,有许多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荒唐的,可对孩子来说却视为重大的发现。教师如果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一句讽刺的话,很可能就会影响他的一生。

听课时,还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今天也能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真是不错,请同学们掌声鼓励!”细细分析一下,这算是表扬吗?老师的“评价”已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位学生平时在老师眼里是个“差生”。老师也许是无意的,但我们不知道老师的“表扬”会对学生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8、联系生活实际绝不能迷失教学目标

案例:有位老师在执教《赵州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现实生活,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各种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甚至让学生到自己所熟悉的桥边去观察或进行拍照。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照片。学生一边介绍一边相互传阅着,课堂热热闹闹,兴趣盎然。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仍意犹未尽,教师表示下节课还要接着进行欣赏。

[分析及点评]: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生活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中必须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他们将来生活、工作秣兵厉马。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为了使课上得“精彩”,在整合教学内容时,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却游离了“文本”和教学目标。从上述案例看,学生的确很愉悦、轻松,但是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多少收获呢?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品味呢?课文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如何熏陶、感染学生呢?学生的语言能力怎样培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