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约北极光之二——在冰湖与冰川边穿行

(2014-03-11 13:50:05)

相约北极光之二——在冰湖与冰川边穿行

 

汪永晨文图

    2013年9月5日,绿家园生态游从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卡雷奇乘火车去美国国家公园迪纳利。昨天说过,这趟火车我1999年就坐过。相隔14年,旧地重 游,有了更多的对自然的领悟,也有了更多的对自然的向往,心情和14前比,是不一样的。如果说那时更多的是好奇,此行更多的则是欣赏。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jpg 

                                 安卡雷奇火车站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jpg

                                   旅游火车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jpg

                                感受阿拉斯加自然的河流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jpg

                               感受火车两边的大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5).jpg

                                      阿拉斯加的湿地

    这趟火车很舒服,也很暖和,还管一顿很不错的午饭。对于充满好奇与欣赏心理的我们在火车尾部的露天车厢拍一会儿照,再回到车厢里暖和暖和然后再出去。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6).jpg 

                                          路上的雪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7).jpg

                                          我们在车上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8).jpg

                                     阿拉斯加的小镇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9).jpg

                                           湖边的生活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0).jpg

                                    阴天的光亮在水里

     19世纪时,早有俄罗斯人在安克雷奇附近定居。1867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用七百二十万美金来买下阿拉斯加,合每英亩地两分钱。尽管这样,当时还有许多政客因此嘲讽他。

    1888年,黄金在坦纳根海湾被发现。阿拉斯加在1912年成了美国领土。与其他在阿拉斯加的城市不同的是,它不是渔村也不是矿营,因为安克雷奇方圆十里内都是矿物贫瘠的。这可能也是阿拉斯加的原汁原味能留到今天的原因。

    安克雷奇出现在1914年的都市计划中,原先是作为1914年至1923年间建造的阿拉斯加铁路的铁路港口,因此安克雷奇迅速的成为了一个帐篷城。

    安克雷奇在1920年11月23日被整合成都市。在1920年代时已铁路四周为商业中心。随着空中交通与军事在1930年代-1950年代的发展,安克雷奇于是大幅度的成长,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1).jpg 

                                  火车上拍的水中森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2).jpg

                                  住在大自然中的人家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3).jpg

                                  路上的秋色越来越浓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4).jpg

                                    火车造就的朦胧

     阿拉斯加地处极北,北极圈横贯这里的荒原和森林。阿拉斯加隔着白令海峡和西伯利亚遥遥相对,和美国本土也隔着加拿大。无尽的原野和高山,深深的海峡和终年寒冷的冰河,。

    晓玲告诉我们,阿拉斯加的铁路是1903两个人开创的私人公司,直到1938年归了国家,开始赚钱。

    如今,阿拉斯加有名的,就还包括以蓝黄为标记色的阿拉斯加铁路线。这道从安卡雷奇发车,直插阿拉斯加内陆重镇菲班的铁路,是纵贯美国阿拉斯加荒原的交通主动脉,也是探索北美第一高峰麦金利峰的必经之路。

    那天,开车不久,就开始下雨。车速虽然并不很快,但在车尾露天的车厢里站着拍眼前的极北雪山,森林和湖水,还在水中的天鹅……还是冷得让我们手冻得拿不住相机,浑身寒战。阿拉斯加,毕竟地处极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5).jpg 

                                           夫妻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6).jpg

                                       又一对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7).jpg

                                    水中的自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8).jpg

                               像是离北极那么近的地方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19).jpg

                            天虽冷,树却长得格外茂盛

     火车穿行在一片片的黑松林和湖泊湿地中时,再冷久居都市的人,也忍不住要看看黑松,听说那可是阿拉斯加的特有;还有极北地下深处就有的永久性冻土层。有人 这样形容那里的大自然:松树树根无法深入地下扎稳,冬天狂风暴雪后,松林就会醉汉般变得东倒西歪,成了有名的醉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0).jpg 

                                      有树就有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1).jpg

                                       像醉汉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2).jpg

                             我们的家乡还有这样寂静的小河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3).jpg

                      在阿拉斯加,火车就在这样的自然中悠悠的开着

    因为这是一条旅游观光路线,一年也只在有限的时间里才开通,所以列车员从我们一上车就说:如果你需要在途中某个地方下车野营,可以提前和车长打招呼。回程 可以事先约定,也可以招手即停。火车司机不需要赶时间,观光火车的乘客对误点也不敏感,很少会有人会抱怨。不知,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这样的心 境。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4).jpg 

                            列车员给车上过生日的人收回的生日贺卡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5).jpg

                                      森林小站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6).jpg

                                  生态学家在阿拉斯加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7).jpg

                       拉着火车上的乘务员拍一张阿拉斯加火车

     火车行进中看到的阿拉斯加森林太让人羡慕了,有树就有水,在这里可是让我们眼见为实。

    我在网上找到有关阿拉斯加的森林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阿拉斯加东南部沿海的大小岛屿上,气候湿润,大地经常在云雾和水气的笼罩之中。这里生长着大片森林。早 在1907年,这一带就建立了汤加斯(Tongass)国家林业区。林业区不但监管森林,还参与制定林木采伐的法律法规。

    现在,汤加斯国家林业区的面积有一千六百八十万亩,整个阿拉斯加的东南部地区都在它的覆盖之下。林区内盛产高大挺拔的锡特卡云杉 (SitkaSpruce),西部铁杉(WesternHemlock)和各种雪松。这些都是直径大,树干长的宝贵自然资源。一些铁杉的材径近一米,主材 干长度在十米以上。其市场价格高得惊人。

    在上世纪80~90年代,北美和欧洲的消费者们负担不起这些高价木材。大批成材被日本人买走,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大量投资美国,不仅购置了很多商业房产,如纽约著名的的帝国大厦等,还大手笔地收购原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8).jpg 

                                     行驶在林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29).jpg

                                       密林深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0).jpg

                              森林与湿地在阿拉斯加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1).jpg

                              森林与河流在阿拉斯加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2).jpg

                                  天鹅一直伴我们同行

  根据美国法律法规,在国家林业区内开采林木受到开采时间、开采区域和开采数量的限制,以及其它种种制约。

      举例来说,由于只可采伐大树而不准砍小树,这样就不便在林区修路,中国的很多林区是采取“剃光头”的采伐方式——大树小树全砍光。小树虽然没有商业价值, 但不砍小树就不便修路,砍了大树也运不出来。由于砍大不砍小的规定实在不利于林区操作,后来在阿拉斯加部份林区也采取剃光头的作法,一座座山坡上的林木被 砍个精光。美国林业法规要求采伐公司在砍光林木之后必须整理林地,种上树苗,并负责未来50年的森林养护。这一招太厉害了,这使得林木的再生有了保证,但 是林木的价格增加了。这50年的森林养护要花多少钱?

  不过,美国政府对印地安部落网开一面。在印地安部落的林地上采伐的清规戒律要少许多。这样保证了当地土著能有较为丰厚的收入。

    阿拉斯加州代表动植物是勿忘我(Forget-Me-Not)。一种浅蓝色小花,能适应阿拉斯加境内各种不同的气候。

    还有阿拉斯加云杉(sitka spruce)。云杉雄伟高大,在阿拉斯加州的东南区和中部都可以找到这种长青树。

    王鲑(chinnok salmon、king salmon)。阿拉斯加的水域可捕到超过100磅重的王鲑

    柳松鸡(the willow ptarmigan)。外形与雉鸡相似,羽毛会随着冬雪的来临由浅棕色转为雪白色。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3).jpg 

                                       生态系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4).jpg

                                     林中的小溪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5).jpg

                                   大自然的搭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6).jpg

                                   叫不上名字的花们

     有一种说法,不知是不是共认,阿拉斯加人来自亚洲中国北部,从白令海峡过来,发展为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

    爱斯基摩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最早记录的欧洲人来自俄罗斯,到阿拉斯加为其皮毛捕捉海獭。

    阿拉斯加的历史是人类发现并适应这个丰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的历程。从人类踏上这块土地开始,它就一直对生活在此间的人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最早的阿拉斯加 人(The First Alaskans)生活在约15,000年前的冰川期,那时的地球表面大多被冰雪覆盖。今天沉没在洋底的大片陆地当时是屹立于海平面以上的,其中一块就连 接着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7).jpg 

                                      阿拉斯加大拐弯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8).jpg

                                       彩虹桥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39).jpg

                                       彩虹在树梢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0).jpg

                                      家在林中

     人类学家相信阿拉斯加原住民是从西伯利亚南下北美的游牧猎人。这些首批登陆阿拉斯加的人主要有三个种族: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分散在阿拉斯加的北部和西部地区;阿留申人主要定居在阿留申群岛; 印第安人的两大族the Tligits和the Athabascan则主要定居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The Tligits印第安人在森林茂密、鱼群丰富、食物充沛的阿拉斯加东南部繁衍,以图腾柱、庆典服饰与精致地毯著称。他们也是凶悍的战士,当首批俄国人带着 枪炮想进驻Sitka时,他们奋勇赶走了入侵者。生活在中部地区的The Athabascan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事。他们是天生的狩猎好手,经常长距离追捕驯鹿和大型鹿,钓鲑鱼等河鱼,还与其他部族交 易毛皮等物品。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1).jpg 

                                    麦金利峰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2).jpg

                                大自然的又一搭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3).jpg

                                中国还有这样的山河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4).jpg

                                   大自然的调色

     这座海拔6144米的山峰在大多数时候藏身云雾之中,顶峰难得一现。我们赶上的是雨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出彩虹了,可经过这座大山时,拍到的还是这样的照片。

    麦金利峰的绝对海拔自然不如坐落在青藏高原的珠穆朗玛峰,但如果说起目光可及的绝对落差,麦金利山从山脚至山顶5500 米,比珠峰要高出1800 米,山体也因此宏大许多!

    明天我们会到离它更近的地方,去领略它的丰采。 明天我们要看到的,还有阿拉斯加的野生动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5).jpg 

                                        穿行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6).jpg

                                   阿拉斯加的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7).jpg

                                    阿拉斯加的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4/9/x2-%20(48).jpg

                                   阿拉斯加的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