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永晨
汪永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47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十四—在峡湾与海豚亲密接触

(2012-09-28 12:45:42)
标签:

杂谈

汪永晨文图

    2012年4月26日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新西兰的米佛峡湾。陪我们的当地华人说:那一路,瀑布挂在悬崖上,一条一条银光闪闪,那美,是一般人难得见到的。可是我昨天在《指环王》拍摄地碰到一些中国人,他们是前一天去的,说一点没意思,《指环王》拍摄地比那儿美多了。

一个地方有这么不同的评价,我们更期待着早点看到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1.jpg

又是满天的红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2.jpg 

水天一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3.jpg 

壮丽的火烧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4.jpg 

游在火烧云映满一湖的水中

    昨天早晨的火烧云我还惦记着呢,所以今天早上又走到湖边。虽然拍得有点匆忙,但是大自然的火烧云,每拍到一次,都是能记一辈子的。

    为什么大自然的云能那么轰轰烈烈,我特意在网上查了查。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 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 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 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 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 

     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蓝色。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 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有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5.jpg 

走在去米佛峡湾的路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6.jpg 

秋天的山下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7.jpg 

山谷的秋天

火烧云散去后,我们就走在一路都是“挂历”的路上。虽然还没有看到挂在悬崖上的银色的瀑布,但眼睛已经不够使了。善长扫拍的我,更是举着相机不离手。隔着车窗一会儿水中,一会山上地拍呀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8.jpg 

4月是南半球的秋天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09.jpg 

新西兰的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0.jpg 

 绒绒的山,绒绒的草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1.jpg 

草地上的生态游

     在黄黄的草中时,都是退休年纪的我们,躺在上面就打开了滚。

     镜湖前,梳妆打扮到不必了,可是拍倒影却是拍也拍不够。特别是有些树拍出来的照片,已经完全看不出哪是水面上的树,哪些是树的倒映了。而水中的山一层,村一层,草一层的层层叠加,又让你看了乱中的自然。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2.jpg 

镜湖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3.jpg 

水中的山,水中的叶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4.jpg 

哪个是水中,哪个是水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5.jpg 

水中的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6.jpg 

水中的山

     蒂阿瑙湖 Te Anau, Lake是最大的南半球冰川湖,面积344平方公里。主体湖呈南北走向。三条巨大的 峡湾像手臂一样从西面延伸出来,分别被称做北湾、中湾和南湾。 也有译为“特阿瑙湖”,是新西兰第二大湖。位于南岛西南部山区,因弗卡吉尔西北120公 里。湖长61公里,最宽处9.7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湖水深276米。湖四周多小港汊。出产鲑鱼、鲟鱼。 

蒂阿瑙湖(Te Anau)位于进出米佛峡湾及峡湾国家公园(Fiordland NationalPark)的必经之地,把它形容为“南阿尔卑斯山的珍珠”最恰当不过了。 

从蒂阿瑙到米佛峡湾约2个半小时车程,一天约有10至20台巴士,车一会儿停下来拍镜湖,一会停下来,在一处叫Money Creek的地方尝尝甜美的冰河水。沿途那些呈红色的石头,据介绍有可能是残留的矿物或是长了红色的青苔。

我试着拍那长3000公尺的荷马隧道Homer Tunnel,可是实在是太黑了,没有拍下来。它是1936年至1953年 间花费了17年才完成,地震或冬雪都会造成塌方,因此只有夏天才能通行,出了隧道就是一段长约1公里的下行峭壁车程。过了这段,接着沿新西兰94号公路行 进,先是穿过大片的草地和丘陵,然后就进入了大片的松林和毛榉树林,公路两旁高耸的松树像是列队欢迎走进一般。已经出发一会儿了,我们还是没有看到满眼的 瀑布。说是这里一年360天,有300天下雨,可我们眼前的天虽然是阴阴的,却没有雨。倒是山上的雪一点点向我们走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7.jpg 

没有瀑布的雪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8.jpg 

云进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19.jpg 

雪白,草黄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0.jpg 

一条瀑布

湖光山色,朴实纯美,我们没有看到银色的瀑布,但我也同意有人这样的形容:没有钻石般耀眼的光芒,却有珍珠般淡淡的光彩,让人心生宁静。

蒂阿瑙湖的东面以连绵起伏的丘陵山村为特色;西侧则是一片宏伟旷野中的森林和山区。

普勒和默奇森山脉和蒂阿瑙湖的大部分区域,处于峡湾国家公园和蒂瓦希普纳默世界文化遗产之内。现在生活在峡湾的濒临绝种的鸟类物种:秧鸟、秧鸡、马尾鹦鹉、新西兰吸蜜鸟、食肉鹦鹉、棕头鹦鹉和斑鸠在环境保护部的照管下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3427.jpg

黄眉企鹅(网上照片)

      在离米佛峡湾不远处,我们比计划中的多去了一个地方,去看植物的活化石桫椤。我上个世纪90年代去过贵州的一片桫椤林。当时那里正在打官司,因为这片山被分成三分,林业局一份,环保局一份,旅游局一份。谁是原告呢,地方政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地盘上的大山,怎么分来分去,没有他们的呢。

     今天我们走进的这片活化石林,从一进去,就让我们调动了所有注意力,生怕漏掉什么没看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1.jpg 

走进桫椤林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2.jpg 

长在峡谷里的桫椤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3.jpg

桫椤里玉石般的小溪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4.jpg 

峡谷里的水竟会这般神秘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5.jpg 

桫椤

         这片林子里,桫椤固然是最珍贵的,可那峡谷里流出来的水,太绝了,简直无法用我能说得出的颜色来定义。

其实,这些都是峡湾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是新西兰最大的国家公园,位于南岛的西南角,濒临塔斯曼海,占地面积12500平方千米。这里有著名的MILFORDSOUND米佛峡湾、TEANUA湖和MANAPOURI湖。

公园内呈现出一派被多次冰川作用雕磨而成的景观:峡湾、岩石海岸、悬崖峭壁、湖泊、瀑布等等。因为海湾峡地有如此错综复杂的地貌,所以被誉为“高山园林和海滨峡地之胜”。1986年,峡湾国家公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也号称“世界八大奇景”。

来这的所有游客都会选择乘游船游览。米佛峡湾山体被垂直冰川侵蚀1000米,不论在船上仰望冰川断崖,还是空中俯瞰险峻陡峭的米特峰(Miter Peak),看到的都是峡湾的曲折,瀑布的倾泻,还可能会有野生企鹅和海豚的不期而遇。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6.jpg 

路上没看到的瀑布,在船上时看到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7.jpg 

曾经的“三峡”两岸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8.jpg 

山水一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29.jpg 

峡湾中的海豹

峡湾是由冰川侵蚀河谷所形成的。冰川由高山向下滑时,不仅从河谷流入,还将两岸磨蚀得高大、陡峭,最终成为峡谷。当这些接近 海岸的峡谷被海水倒灌时,便形成峡湾。峡湾在世界上集中分布于几个地区:北欧的挪威、冰岛、格陵兰;北美洲西岸的阿拉斯加;大洋洲新西兰南岛;南美洲智利 的南岸。

米佛德峡湾国家公园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南端,公园内一共有14条峡湾,可供人们游览的一共有三条峡湾:米尔福德峡湾 (Milford Sound)、神奇峡湾(Doubtful Sound)、达斯奇湾(Dusky Sound)。旅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坐船、 坐小型飞机,或者是徒步,世界三大著名徒步线路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米佛德峡湾最深处与麦特尔峰(Mitre Peak)相差达265米。峡湾地区的天气变幻莫测,据说在这里很难碰到晴朗的天 气。路上没有看到的一条条银色的瀑布,在峡湾里我们看到了,也拍到了。船到那时,整个船都可以说是化沸腾了,因为开得就在瀑布边上,人们抢着和瀑布拍照, 我们被人拉着帮他们拍与瀑布同在的照片,拍得浑身都湿了。但是那水喷薄而出的瞬间,弥补了我对路上没有看到的瀑布的遗憾。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0.jpg 

峡谷里的瀑布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1.jpg 

挂起来的银河和水中的河交汇

毛利人最早发现这处绝景,他们穿越米佛步道Milford Track到安妮塔湾Anita Bay来找绿石,这条步道被登 山者誉为全世界最棒的步道,在当时得要非常了解山谷和林间通道,才能找到正确路径,困难度不在话下,可能也因此多半时候在森林里找路,毛利人叫这里 「Piopiotahi」,跟河、海、峡湾都没有关系,而是「唱歌的画眉鸟之地」,据说这种鸟现在已绝种。

至于米佛峡湾这个名字,则来自第一个发现此处的欧洲人Captain John Grono,因躲避风暴,意外发现此处后以自己的出生地来取名,为英国韦尔斯的Fiord Milford Haven。

船上的介绍说:夏天和冬天在米佛峡湾居住的人数有相当大的差别,夏天约200人,都住在公司宿舍,没有私人房舍,冬天只剩下 50到70人左右,因为主要从事旅游业,冬天淡季,员工便回家休息,加上峡湾高山众多,此处收不到电视或收音机的讯号,是新西兰境内唯一不需付讯号费的地 方,只有报纸是每天都收得到。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2.jpg 

海豚跳出水面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3.jpg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4.jpg 

与我们同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5.jpg 

一群(苏京平摄影)

我们真是和这群海豚不期而遇的。是回程的路上都快要结束航行的时候。虽然是偶然,但是它们跟着我们走了好一会儿。开始因为我 们的船走得也很快,豚游得也是一会儿伸头呼吁,一会儿潜入水中,根本拍不到在水面上的一刹那。可是我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中国长江里的白鳍豚,直到唯一 一头人工养护的淇淇2002年7月去世,我们绿家园为它募捐,为它找“媳妇”和它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后来在巴西的亚马孙秘鲁的亚马孙 我都在人家说不是看的季节,说很难拍到它们出水面的瞬间。我是既看到了,也拍到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6.jpg 

亚马孙豚拍于2011年1月秘鲁

在香港我还拍到过中华白海豚。所以今天从看到它们,我就相信我能拍到它们,果然,我拍到了。

   结束了米佛峡湾之行,我们的车又在湖边和森林里穿行,静静的湖水,静静的大树,陪我们回程。狂拍的一天结束了,真正留在我脑子里的是什么?火烧云、镜湖、桫椤、瀑布、峡湾还是海豚?还是新西兰的旅游方式,我们生态游应该如何在不同的自然中行走?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7.jpg 

想睡觉吗,歇会吧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8.jpg 

鸭子在哪睡觉?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5/pic39.jpg 

湖边的暮色

   明天,我们将要去的是皇后镇的中国村,那里叫箭镇。是一百年前华人到过并留下来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