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文/图
2012年4月24日,绿家园生态游走进了新西兰。第一站是基督城。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1.jpg
猜猜这是为什么?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2.jpg
危险不能坐了
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椅子为什么上了五花大绑。经提醒才记起,一年多前,这里经历的地震,还有中国留学生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市(Christchurch)发生里氏6.3级地震,由于震中仅距离市中心10公里,震源深度只有5公里,地震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3.jpg
清理地震现场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4.jpg
地震后
让人们没有想到的还有,这次地震导致克赖斯特彻奇标志性建筑——百年大教堂坍塌。基督城中心,标志性建筑是以英国牛津基督教堂为样板建造的大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庄严肃穆。
基督城(音译:克莱斯特彻奇)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又名“花园之城”,是仅次于最大城市奥克兰(Auckland
)、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的新西兰第三大城市,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新西兰除奥克兰以外、来往世界各地的第二大门户。
基督城人口约327,211人,地势平坦。它把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有趣的文化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安静的雅芳河蜿蜒流过城市,古老的住宅建筑构成了生动的艺术区。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8.jpg
雅芳河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09.jpg
老树与河流一起染着秋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0.jpg
家住河边
第一批从英格兰乘四艘船只到来的人于1850年开始在基督城居住,城市内壮观的历史建筑和宏伟堂皇的花园传颂着先人的业绩。
有人这样评说:基督城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英国气息,是英国以外最具英国色彩的城市。这里,十九世纪的典雅建筑比比皆是,而到处花团锦簇、草木繁盛的景象,又为基督城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这也更是我们绿家园生态游最感兴趣之处。
有游人这样描绘着在那里的心情:基督城洁净的道路、浓浓的林荫、雅致的环境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人迷醉。走在这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中,游人可以看到清澈的小溪,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唱,可以接受阳光、清风的抚慰,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在基督城周围红峭壁的山洞中,考古学家发现最先在此区域定居的为猎食恐鸟的原住民部落。毛利人的口述历史显示在公元1000年起就有人定居在基督城一带。
接着来自北岛东岸的Waitaha族在十六世纪移居到本地。到1830年为止移居到基督城的还有Ngati Mamoe以及Ngai
Tahu族。
欧洲移民在1830年起开始出现,首先集中在利卡敦区域。1850年12月16日,英国坎特柏雷协会的4艘邮轮从利特尔顿港上岸。
英国坎特柏雷协会的主要观察者汤玛斯船长对附近一带做了地理调查。在1849年12月他开始规划兴建从Cooper浦,也就是后来称为利特尔顿港,到现在基督城的路,中间经过萨姆纳区。
英国皇家宪章在1856年6月30日认证基督城为一城市,始此地成为新西兰最老的城市。很多城内由建筑师Benjamin
Mountfort设计的哥特式建筑就是从这时期来的。从利特尔顿港到基督城,从1960年代起有隧道可以通过。
基督城属于温带气候,夏天气温常受到来自西北的海风调节,1月夏天温度平均最少15 °C到最高30 °C,7月冬天温度则从负5 °C到10
°C。当地天气常受来自西北方的信风影响,有时该高温信风风速可达到疾风的程度而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基督城冬天夜间温度常在零度以下,每年会下一至两次
雪。
北京的春天,南半球的秋天,不亲临其境,只能靠想象找着区别。当你真的走进这里时会发现,这个转变带给人的是对大自然的更多赞美,当然也伴随着敬畏之意。藏族人把自然中的山称为神山,海子称为神湖,真是智慧的凝聚。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1.jpg
树枝快贴地了的大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2.jpg
这样的枝繁叶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3.jpg
像座塔样的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4.jpg
像是个家族
位于市中心,建立于1863年的基督城植物园(Christchurch Botanic
Gardens)占地30公顷,其中生长着众多新西兰本土奇珍异草以及诸多异域草木。该植物园最初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儿子艾伯特·爱德华王子
(Prince Albert Edward)与丹麦的雅丽珊德拉公主(Princess Alexandra
)结婚。1863年7月9日,一颗英格兰橡树被种植在这里,这也便意味着植物园的成立。
当地华人带着我们在植物园里走时说:“我带你们去看一棵你们从来没见过的树吧。你们猜猜那是树枝,还是树根?”随着他,我们走进了这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5.jpg
根长在外面的大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6.jpg
气生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7.jpg
确实少见的树
这几年,“80”后的“导游小姐”、著名的生态学家,80多岁的徐凤翔总是这样戏称自己。在绿家园生态游中,徐老太(我们更喜欢这称呼她)没少给我们讲气
生根,绞杀。所以今天一看到这棵大树,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叫开了:气生根!空气的气。当然,虽然我们能说出这些枝枝条条是根而不是树枝,但这样长法的根,和
我们在巴西、肯尼亚热带雨林中看到的气生根还是不同的。而且光滑的树皮,也是热带雨林中少见的气生根。
刚一到新西兰,就看到这么新奇的树,真过瘾。还不止这树呢,也有花,会冒烟的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8.jpg
花在冒烟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19.jpg
像火焰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0.jpg
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1.jpg
像假花一般
徐凤翔先生这次没能和我们一起生态游真是遗憾。我把自己拍的这棵有着气生根的大树和冒着烟的花的照片拿给她看时,她更感兴趣的是花。她认为那是花粉在飘
舞。阳光下能看到如此清晰的花粉,一是说明空气的透明,二是阳光的照射,再加上花的健康。听老太太这么一说,我可真是不能不承认,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了。
很多年过去了,基督城植物园天然湿地和沙丘已被改造成了美丽而肥沃的大公园,占地30公顷,拥有10个附属花园。其中,玫瑰园是植物园的中心,有250多
种玫瑰。无论是新品种还是老品种,都以最适度的环境展示在游客面前。旁边的药草花园建于1986年,拥有各种烹饪与药用植物。另外还有7个温室展示着从仙
人掌和多汁植物到热带兰花和食虫植物。
此外,基督城植物园中还有石楠花园(Heather Garden)、岩石花园(Rock
Garden)、杜鹃花园(Rhododendron Collection)、水恋花园(Water
Garden)和以新西兰本地特产植物为主题的柯凯因花园(Cockayne
Garden)等园区。它们以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向世人展示着地球的奇妙,同时也在提醒着人类关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2.jpg
黑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3.jpg
黄绿相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4.jpg
秋天来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5.jpg
植物园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6.jpg
老桥
基督城与中国的武汉市互为友好城市,两市之间多有文化交流。
告别基督城,我们的车沿着蓝色的湖水和银色沙滩到南阿尔卑斯山峰,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地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美景之地。坎特伯雷地区人口50余万,面积
42,200km2。其特色依次为:海洋全景、山脉、美丽的牧场和湛蓝的天空。该地区的最高点也就是新西兰的最高点。
库克山海拔3754米,毛利语称为奥拉基,含义是“穿云破雾”。与之相比的,在凯库拉有数千米深的海水,那里为鲸鱼、海豚和海豹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他们常年栖息于此。
从基督城向北大约2个小时的行程就可到达凯库拉(Kaikoura),这里是观赏海洋动物和欣赏自然美景的绝佳地点,没有比凯库拉小镇更迷人的了。它依山
傍海,被南阿尔卑斯山所环抱,濒临着太平洋。从绿色平坦的坎特伯雷大平原到崎岖延绵的凯库拉海岸线,行车沿途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我们走的是湖边,而不是海岸线。这里的景色是雪山白与湖水蓝的交融。先看看我们行驶在路上时,我扫拍的绿色的山野和黄色的农田吧。南半球的热爱自然的人们居住的地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7.jpg
路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8.jpg
绿色的田野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29.jpg
山树中的人家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0.jpg
大地的色块
从我拍的这些照片中,是不是可以领略到那壮观的高山景观。夹杂着碎石的高山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地貌特征。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1.jpg
湖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2.jpg
雪山下的湖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3.jpg
3D拍出来的湖景
Tekapo湖(蒂卡波湖),来源于毛利语,“teka”的意思是睡觉用的席子,“po”是夜晚,是基督城到库克山的重要中转站。
Tekapo湖是冰河时期的遗迹,它的水色非常独特,近乎于乳绿色。但其实这颜色并不真的是水的颜色,而是冰河的移动摩擦溶解了一种特有的青绿色岩石,岩石的粉末悬浮于水中,一路随之沉入湖底,从而将整个湖水倒映出好似掺了牛奶似的,迷幻般的奶绿色。
湖边的好羊倌教堂和牧羊犬雕像也都是举世闻名的。那里是观看蒂卡波湖和皑皑雪山的绝佳处。好牧羊倌教堂,是为了纪念最早来到这里开发的先驱者而建的。据
说当初考虑过很多的建筑方案,甚至考虑建成一个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但是因为不想破坏自然景观的协调性,所以最后还是建成了这间小小的石头屋。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4.jpg
好牧羊人教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5.jpg
近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6.jpg
湖边的牧羊犬
我在网上看到介绍,好羊倌教堂是由着名建筑师本杰明·伍尔菲尔德·芒福德于1935年建造的,整个教堂完全是用岩石块垒砌而成,这正是它的独一无二之处。
这个小教堂看起来真是太袖珍了,面积不过二三十平方米,但是里面设施齐全。据说,在这里结婚可以像着名的“世界结婚之都”拉斯维加斯一样便捷,因而世界各
地的很多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选择在这精巧的小教堂举办婚礼,以期望以小教堂坚固的岩石,象征爱情的坚如磐石和天长地久,真是浪漫又神圣。
在好羊倌教堂旁边,有一尊牧羊犬的铜像赫然而立,紧密相伴。据说这个铜像是为了纪念牧羊犬在新西兰为牧主保护羊群所做的贡献,也是对当初开创农田和麦肯齐(Mackenzie)地区的先驱者的一个称颂,永远铭记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十分有纪念意义。
库克山国家公园以新西兰的最高山为中心展开,公园内有新西兰最大的冰川。公园是南岛西部地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区(蒂瓦希普纳姆)的一部分。从特威泽尔,沿普
卡基湖边的柏油公路就可进入库克山,沿路一直向下就到了胡克冰川和穆勒冰川的脚下。我们没有时间进去,只能在车上一路走,一路饱尝它的壮美。
根据毛利传说,奥拉基和他的三个兄弟是天父拉基努的四个儿子。在他们围绕地球之母帕帕图努库的旅程中,他们的独木舟撞上了暗礁。阿卡若基爬到了
船顶,寒冷的南风猛烈的吹着,把他们卷到了风暴之中。他们的独木舟就成了新西兰的南岛,毛利语称为:Te Waka o
Aoraki,意思是阿卡若基
阿卡若基是四兄弟中最高的一个,库克山的最高峰也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南阿尔卑斯山的其他山峰则用他的兄弟和其他船员的名字来命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7.jpg
这里的秋色更浓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8.jpg
像是走在了挂历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39.jpg
大地的卫士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0.jpg
站有站姿
再往前走大约40公里吧,就看到了Pukaki湖(普卡基湖)。由于冰川运动,“库克山”附近的水溶入了大量特殊矿物质,这个湖也呈现出泛着蓝绿的奶白色,就好像是一条流动着的“碧玉”。
有这样的评价:普卡基湖是新西兰最漂亮的冰河湖,湖水的颜色格外炫目,看上去就如同在湛蓝的湖水中倒进了乳白色的牛奶,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奶蓝色的光
芒。有资料介绍,普卡基湖面积有169平方公里,它的形成与冰川运动有关。很久以前,当库克山的冰河消退之后,在南阿尔卑斯山区冰河的侵蚀以及冰矶侧堆石
的作用下产生了一个盆地,使大量的冰雪融化后的水流聚集其中而形成这个堰塞湖。
后来,为了更好地利用堰塞湖,新西兰人在其砾石和砂层上建造了一座高61米、长823米的大坝,由水闸控制水位,总库容足有63亿立方米,是一个大型水力发电站,如今,新西兰55%的能源来自普卡基湖和附近蒂卡波湖(Lake
Tekapo)的能量储备。
此外,还听说当地的土著人至今还把这里的湖水当作圣水,并在一些祭祀活动中使用。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哪都一样,有要利用的,也要视为神的。我们走过的地方,没有看到大坝,看到的是湖的自然。
普卡基湖畔是眺望南阿尔卑斯山最佳的地点。新西兰最高的山峰库克山(Mt.
Cook)清晰可见。库克山矗立在南阿尔卑斯山脉的群峰之间,山顶终年白雪挤压堆积,切割出无数的壮丽冰川。库克山巍峨宏伟,以他那伟岸的雄姿守护着如女
神般温柔恬静、风姿绰约的普卡基湖,并把他的身影投射在清澈的湖水之中。
不管是在车上行驶,还是湖边住足,湖天一色的美景,配上秋色,那里都会像明信片般,永远地定格在人的脑海之中。这是走过这条路后,很多人的共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1.jpg
太阳在云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2.jpg
光与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3.jpg
路边的小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4.jpg
路边的果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5.jpg
路边的杂货店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2/pic046.jpg
路边的秋天
新西兰的秋色正浓。我是北京的春天去的,那里是秋天。我写这篇文章时,北京已经进入了秋天,而新西兰的春天又到了。那里的春天,我什么时候也能写一写呢。
2012年4月25日,我们要去的地方叫皇后岛。此行我们安排在那里整整三天。可是离开时,大家一致认为的是:没呆够呀。好,明天说说为什么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