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十——大洋路—崎岖而荒凉的海岸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9-21汪永晨文图
全民健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德智体,体育第一。
这两个说法如果问:同意的举手,不知会有多少?在我的记者生涯中,认同的国家和遵循的学校都得到了非同凡响的结果。
秋天墨尔本的早晨
墨尔本的晨练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06.jpg
准备出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08.jpg
看
在澳大利亚,我前面就说过了,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白天还是黑夜,为健康而付出努力的人真是随处可见。
2012年4月22日一大早,我们在海边去拍日出。日出没有拍到,却被一群游泳俱乐部的老人给感动得不行。最大的77岁了,在水温只有16度的海里 游泳,而且是天天坚持,真是让人敬佩。而穿着毛衣还觉得冷的我们和这些穿着泳衣的老人站在一起时,他们还骄傲地和我们说:我们中间还有度过英吉利海峡呢。 我的天呀,我们知道中国有个叫张健的横渡英吉利海峡,那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壮举。可在人家澳大利亚,70多岁的老人都能游过去。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10.jpg
天天都游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12.jpg
浪大了就不能游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14.jpg
看看这几个老头
东亚病夫,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最不爱听的评价之一,而且这也是我们说的旧社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现在我们从奥运会的成绩看,是体育强国。可是从我国现在各种病症的发病率,医院的就诊人数和各单位报销医药费的情况看,并不乐观。
我们每天早上公园里锻炼的多是老人,年轻人的要不以没时间,身体好为借口不给锻炼身体安排时间,要不就是买卡,去健身房。
澳大利亚人可不把钱花在健身房。当然这和他们的环境好也有很大的关系。海边的空气,大树就在路边,有这样的环境,还用什么健身房呀。
如果说澳大利亚人健身是国家执政者为了减少医疗费的明智。那么上世纪90年代我采访北京八中少儿班时,他们提出的体育第一,可就是在高考为独木桥的今天中国。
8中少儿班是把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八年的课用四年上完。他们认为,音乐、体育有天才,数学也有天才儿童。有人对他们这种学制提出质疑,孩子没有了快乐童年。而这一超常教育的实践者,却从创办伊始就提出了体育第一。
我采访时,他们的毕业生已经有四届了,虽然这些孩子被邻居们认为太闹了,可他们大多数考上了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字。而且很多小孩上了学后竟然还是班里的生活委员。
美国超常教育研究机构对这些孩子进行过调查,对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方法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我后来写的《少年大学生之谜》一书里,在少儿班毕业 的同学中,回忆最多的就是当年老师怎么带着他们去爬山涉水,有好路不走,专挑孩子们喜欢走的路走。体育第一,让这群孩子从小不仅锻炼了体格,还养成了克服 困难和忍耐的素质。我采访时,北京只允许8中两年招一届超常班的学生,现在超常班已经是每年都招生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16.jpg
健康第一
团队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20.jpg
追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22.jpg
一道风景线
看着海里的这些健儿,我们因热爱大自然而走进大洋洲的中国志愿者,心里有的不仅是羡慕,还有动力,回去也要把健身放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24.jpg
大洋路海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26.jpg
海边的颜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28.jpg
海天一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30.jpg
海浪
海岸
海边的美,是我们很多人都领教过的。但是像澳大利亚大洋路这么丰富多彩的颜色和景致的海边,以我这个也跑过不少地方的记者来看,真是不多。上面这些照片都是我在车上拍到的。在车上扫拍就能拍出这样的效果,试想,如果拿着大“炮筒子”等在那儿,还能拍出多么震惊的美呀!
有一点我不得不在这里提醒一下,今年我去了两次澳大利亚,两次旅行社安排去“十二门徒”都写着走大洋路。可是,去“十二门徒”的海边,有两条路可 走。这两次被旅行社安排的路都不是走海边,而是走内路。这样会近一些,可是风景就截然不同了。结果,两次都是经过奋力争取,又加了钱,才走的这美丽的海 边。所以,提醒朋友们,如果由旅行社给你安排路线,一定要强调,去时走海边到“十二门徒”,回来可走内路。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34.jpg
当年的劳工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36.jpg
自然的调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38.jpg
阳光下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40.jpg
玩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42.jpg
海边的飞翔
放了那么多海边的照片,还没有介绍大洋路的由来。
大洋路位于墨尔本西部,是为纪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修建的,参与建设的人也包括许多参战老兵,共有3000余工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这条路于1919年开始动工,1932年全线贯通。据说这247公里的路,修完后,死伤的人有一半之多。可见其代价。
大洋路所在的西区平原,当初原是火山地区,经过物换星移,如今这里是一片辽阔的荒原,只留下几个醒目的火山锥、因岩浆阻断水道而形成的湖泊、还有火 口湖,星罗棋布在这平原上。大洋路的东段则是蜿蜒著奥特威山脉(OtwayRange)。从南洋(SouthernOcean)吹来的西南风,带著丰富的 水气,受到奥特威山脉所阻隔,降下地形雨,并形成相当湿凉的气候,孕育著茂密高耸的树林,还有农民所开垦的良田。
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 漫,风大浪高,缺少灯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洛克阿德号(LochArd)在此沉没,洛克阿德大峡谷由此命名。 1878年6月1日一艘名为“Loch Ard”的英国移民船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遇难,52人死亡,只有2人生还。后人为了纪念这些遇难者,修筑了52座坟墓,并将这个地方起名为“Loch Ard”。洛克阿德大峡谷距离“十二门徒”只有约2公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峡谷的岩石景观。
海边的石岩
它们丰富着海岸景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48.jpg
拍岸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50.jpg
细看会发现很多
网上有人说:再没有一个地方能比这片辉煌绚丽、饱经风霜的崎岖海岸线更能使人忘却日常琐事了。
这些气势宏伟的石灰石柱从南大洋上升起,是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的主要特色,它们在一两千万年前曾与大陆上的悬崖相连,海浪和风在悬崖上凿出一个个洞穴,然后又雕刻成拱门,最终把它们砸倒,剩下高达45米的 石柱。
“十二门徒岩”中最前面也是最大的一块崩塌于2005年7月3日上午。高达45米的大岩石突然崩塌,数秒钟内变成碎石块落入海中,碎石块堆积起来比 海平面高出10米。据悉它在崩塌前至少抵挡了6,000年的海浪冲击。据目击者称,当时大岩石发出了点“微光”并且“抖动”起来,随后就彻底崩塌了。当岩 石崩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就像“一座建筑物倒塌”那样。现场有一家三口的游客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抢拍下了岩石倒塌前后的珍贵照片,时间前后只差一分钟。 现在此处留下状似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小块岩石。
澳洲的地质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虽然外表看上去是一整块巨岩,但实际上,海浪的侵蚀作用每年使巨石根部减少数毫米,除了海水常年的冲刷侵蚀,渗入巨石 体内的雨水及海水已在其内部尤其是根部侵蚀出许多大小缝隙和空洞,削弱了整体强度,一旦超出支撑自身重量的临界点,庞然大物也就瞬间倒塌了。
猛烈的自然力量继续以每年约两厘米的速度侵蚀着这些石柱。目前仅剩八座石柱,而且近年来有些被消蚀得更为明显。伦敦拱门(London Arch)曾经是自然双跨度桥的一部份,1990年,离海岸最近的拱门塌下来,将两名被吓坏的游客困在了上面。2005年,另一座50米高的门徒石倒塌 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52.jpg
断了的“伦敦桥”
自然越走近,越觉得它很神奇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56.jpg
像是要出发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58.jpg
一个美字怎能表达出对这里的感慨万千
大自然的功夫
这一组“伦敦桥”的照片是我8份去澳大利亚时拍到的。4月份去,因为和导游的争执,他们没有带我们去这么惊心动魄的地方。
伦敦桥从前这个岩石是突出海面与陆地连接的岬,由于海浪的侵蚀冲刷形成2个圆洞,正好成双拱形,所以起名为“伦敦桥”。在1990年1月15日的傍 晚时分,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现在看到的断桥。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大自然塑造的景观有一种人工无法比拟的神奇。
4月去那里,让我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的还有,我们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太短了,以至,明明已经看到七色彩虹从海面上升起架在了天空,我们却上车走了。能在这样的海边拍到彩虹中的“十二门徒”将会是什么样的绝照,可是,走了,只能靠想象在心中描绘了。
不管什么时候去,只要上在那里,这片海岸线经受咆哮狂风和巨浪鞭打的画面就会给人以身处天涯尽头之感。感受海浪飞溅到您的脸上,倾听卷水洞内水流撞击发出的巨响,观赏海浪拍击石柱形成的浪花,这不是一个人在那里的感慨,应该是每一个到那里的人,对那里的形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62.jpg
有浪,有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64.jpg
海边的植物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66.jpg
顽强的生命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68.jpg
与岩石同在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70.jpg
飞过大海,也飞过了丛林
风平浪静时,十二门徒石色彩变化是深沉的,而阳光下,它们显得则是辉煌,是绚烂而沧桑的黄色。在巨大的石柱面前,会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自然的伟大和人在自然面前的的敬畏之意。
大洋路不仅有多彩的海岸线,有伦敦断桥和十二门徒,还有安格尔西野地。有生物学家统计过,大洋路这里一公顷的园地上,便有162种当地特有植物。大洋路此地曾在1983年2月发生灾情惨重的大火,许多专家认为大洋路的安格尔西再也无法恢复旧日自然景致。
然而,在几年之内,在原本是一片荒芜的焦土上,焦黑的残干又冒出绿叶,园内又恢复旧日生机,甚至连绝迹多时的植物也在大洋路园内重现人间。
事实上,许多澳洲植物经过进化演变,都具有火后余生的特异功能,其中甚至有许多种类,如山梗菜、WallflowerOrchid等,趁大火烧尽一切竞争者之后,赶紧在大洋路占地为王,迅速在大洋路扩张族群数量。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72.jpg
原野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74.jpg
树连着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76.jpg
一层又一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77.jpg
老根
暮归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81.jpg
成排的树
在澳大利亚的原野上,这样一排一排的树,被修剪地整整齐齐地站在天地之间。我问了当地人后被反问,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防风。我猜对了。这是澳大利亚农民,在田间和屋后竖起的屏风。这些屏风,也成了这里的一景。
排队回家的牛也很有意思,像是受过训练,一头跟着一头,走得步调那么一致。
生态游,就是让我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学习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83.jpg
树红了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8/image085.jpg
夕阳来到家门口
想像力
明天是我们在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天,要去看一个古金矿。然后我们将要去新西兰感受那里秋天大自然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