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九——悉尼歌剧院----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9-20汪永晨文图
悉尼歌剧院我们都太熟悉了,竖在船上的“白帆”在大海边张扬。不过,歌剧院除了外形的独特以外,是如何体现其音乐特性的?和“风帆”辉映的除了大海 还有什么自然?不亲临其境要想知道,恐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2012年4月21日,绿家园生态游走近了“风帆”,细细地看了这艺术的殿堂。
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04.jpg
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歌剧院对面的树林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08.jpg
歌剧院对面的奇树
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其实,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起因是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Goossens游说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当时进行戏剧表演 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尔士州总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总理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还是Goossens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
总理Cahill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共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 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两个厅都要被设计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剧,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大规模的会议,讲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 演讲。
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09.jpg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乌松
虽然约恩•乌松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
约恩•乌松的方案一开始很早就遭到了淘汰,因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 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恩•乌松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
1957年冬天,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被宣布赢得了竞赛,得到了5,000 pound的奖金。乌松于1957年访问了悉尼,帮助监督该项目。1963年2月,他将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
原本位于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麦格理堡垒电车厂于1958年拆除,歌剧院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59年3月份开始。歌剧院的建造计划一共有三个阶段。阶段一(1959年 –1963年)包括建造矮墙。阶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壳”结构。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1967年–1973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11.jpg
踩不出场的台阶
美观而不怕风吹日晒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15.jpg
细看105万瓷砖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17.jpg
梁如琴键
驴粪蛋外面光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21.jpg
一个贝壳就是一个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22.jpg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网上照片)
悉尼歌剧院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悉尼歌剧院从上台阶开始就体现着它的音乐性。什么呢,台阶所用的材料任你多少人踩在上面,都不会发出声响。此时无声胜有声呢。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这些经过处理 的瓷砖,能经受风吹雨打和曝晒。出于节约的考虑,这些瓷砖只用在“脸面”上,其他的地方就直接裸露着。而支撑这一巨大建筑的梁,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但走 近它后则会发现,它们是一排排的“钢琴健”。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都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如果不是走近悉尼歌剧院,这一面是不是很难看到呢。
天空下
歌剧院的另一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28.jpg
放“单”了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数据不是太一致,不知为何?)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这三 组壳片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剥橘子的效果。而是要遵循总理Cahill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了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剧场内的要求,大音乐厅、歌剧厅。人们 从外观看到的那两对壳片组成的“贝壳”,里面是餐厅。
人们现在看到的“贝壳”般的屋顶,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 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一个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 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不同,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物线结构,圆形 肋骨和椭圆体)。1961年中期,设计队伍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这个办法可以使用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 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
悉尼歌剧院的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 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 效果。
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这个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 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个风管组成。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30.jpg
天海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32.jpg
隔海相望
“握手”歌剧院
歌剧院海边的礁石
还有两点也是我在走近悉尼歌剧院以后才知道的。一是,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的花费只有2290万元,少于最终预算1亿零200万的四分之一。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还有,澳大利亚政府在1965年发生了改变,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将由公共工程部管辖。这最终导致约恩•乌松于1966年辞职。
约恩•乌松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直到他2008年11月29日去世。
年轻时,约恩•乌松曾自我放逐,过了一段自己的游历生活。在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 境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乌松,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 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乌松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 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1959年,约恩•乌松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在中国逗留期间,乌 松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乌松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 ——金戈居住区。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additveaarchi-tecture)的设计方法,给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约恩•乌松设计的歌剧院只完成了外部施工就被中断,一支经验并不丰富的地方建筑队伍被招募完成了剩余的内部施工。这项原本为期4年的建筑计划最后竟 然花了17年才完成。而工程的整个预算也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然而,这件艰难出世的建筑物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其“形若洁白 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2003年, 约恩•乌松因此被授予了建筑学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的评语:约恩•乌松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 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然而,悉尼歌剧院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也经历着批评:它的内部构造与它壮观的外部景象并不匹配;不仅音效不好,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观众座位之间的阶梯也太过陡峭。
当年约恩•乌松返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根本没有期望再被叫回来。他告诉妻子,他并不期望他的设计作品会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建筑。但是到了1957年,尤特松得到通知,他的设计图纸将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建筑!
约恩•乌松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另一项传奇是它的第一场演出。当然,正式的首演贵客盈门,开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请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现场,但也有人认 为悉尼歌剧院的第一场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为工作者献唱的那次。这位黑人歌手当时爬上了还在兴建中的鹰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与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关于悉尼歌剧院的种种幕后故事还不只这些。由于兴建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实在太离奇了,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 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以及一只在首演彩排时跑来插花的临时演员—— 负子鼠(Posum),后来有人将这些写成了一出歌剧,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
我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篇幅编写有关悉尼歌剧院从外表看不到的故事,以及建筑师约恩•乌松的个人经历,是希望朋友们在看到外表的华丽时,也应该知道其内在的艰辛与不容易。这是规律。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在歌剧院和皇家植物园成长的三胞胎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0.jpg
枝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1.jpg
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3.jpg
天
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的是悉尼皇家植物园,面积30公顷,于1816年在当时总督Macquarie主持下建立。后来,悉尼歌剧院和中心商务区成了它的紧邻。
悉尼皇家植物园第一任主管是Charles Fraser,直到1847年才任命John Carne Bidwill为第一任园长。Charles Moore于1848年接任,并一直担任了48年园长,期间他对植物园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并解决了用水和资金短缺等重大问题,为植物园的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5.jpg
澳洲的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7.jpg
休闲场所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49.jpg
生命力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50.jpg
怪圈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植物园也经历了一段萧条时期,直到1959年授予了“皇家”称号后才逐步复苏。尤其是1986年Carrick Chambers教授成为第九任园长后,植物园建设取得广泛支持,卫星园Mount Tomah植物园和Mount Annan植物园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开放,展览温室(Tropical Centre)1990年建成。在他担任园长的十年期间,建成园区还有1988年开放的月季园、1993年开放的蕨类植物区(The Fernery)和1994年开放的草本植物园。之后1997年建成的东方花园(Oriental Garden)和1998年珍稀濒危植物区进一步丰富了植物园的观赏内容,每年吸引了300多万游客来参观。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52.jpg
大
找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55.jpg
一对儿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57.jpg
果实
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植物园收集展示了热带和亚热带植物7000多种,其中不少是殖民地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如柑橘,有些 是在国内和太平洋地区考察引进的,有的甚至是植物园前身第一农场时期通过种子交换而来。植物标牌提供植物收集的历史信息,特色的园区更是植物园历史的写 照。
我们没有时间去植物园里的一个个展示,宫廷花园(The Palace Garden)也没有去成。但从路边的介绍中,我印证了网上看到的信息:该址原是一幢大型的维多利亚式花园宫殿(The Garden Palace),它是悉尼举办的1879~1880年国际博览会的场馆,1882年烧毁后,地块成为植物园的一部分。该园最具特色的是纪念喷泉和下沉式花 园,前者是为纪念菲力浦总督而立,后者建于1938年,是为纪念欧洲殖民地一百五十周年,中央是座花园宫殿幸存下来的雕像,周边花床种植了各种草花。
棕榈园(The Palm Grove) 建于1851年,是植物园最具特色和历史最长的园区之一。收集展示了140多种棕榈科植物,有澳大利亚最常见的澳洲蒲葵(Livistona australis),其嫩梢可以食用,叶片可制作草帽。种植区用君子兰镶边,春季是最佳观赏季节。此外,还可欣赏到一些参天古树,它们是19世纪20年 代和50年代植物学家野外收集的种子开始培育长大的。1853年种植的昆士兰贝壳杉(Agathis robusta)是植物园中最高大的一棵植物,其他古树有茶、锡兰肉桂等。
根、叶、果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59.jpg
扎根
拧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63.jpg
玩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65.jpg
对话
蕨类植物区(The Fernery) 紧邻棕榈园,原来是总督的家庭花园,原产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蕨类植物被艺术而便于教育宣传地布置。近来改造的精美钢结构遮荫系统更为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座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69.jpg
植物园里的石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71.jpg
海边的大树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73.jpg
枝繁叶茂
由于麦考利总督工作出色,成就辉煌,在他的领导下澳洲发展很好,而且悉尼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麦考利还因此被后人誉为“现代悉尼的缔造者”。
对悉尼歌剧院的了解,真是是给了我们绿家园生态游一行人很多感慨。除了它建造中的“世界第八奇景。还有歌剧院里的志愿者和一天排得满满的演出,国家 对这类艺术的支持。而皇家植物园里对大树的“收藏”,回家后也会丰富我们每一个行走在大洋洲土地上的行者的电脑“藏品”。而当地人的悠闲自在,更是让我们 在想,勤劳勇敢的我们,得到的和我们想要的一样吗?
歌剧院里的志愿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7/image077.jpg
映
起飞
把根留住
明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叫墨尔本,又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不知道的有什么?这是诱惑我们的生态游要去寻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