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五——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区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9-14汪永晨文图
凯恩斯,在去澳大利亚旅游的项目中是不可或缺的。那里的雨林至少有上亿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雨林区,不只蕴含着许多濒临绝种的动植物,它本身 就像是地球的生态进化史诗。我们这些热爱大自然的人,在生态游中,好好的领略雨林的奇特,雨林的神采,自然是重头戏。更何况,我们自己的国家,现在还有多 少雨林?或说还有完整的,原生态的雨林吗?
雨林中的红绿相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03.jpg
雨林中的小景
我们将要上去的水陆两用车
凯恩斯地处澳洲最北端,属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雨量充沛,是典型的热带雨量生长的环境。这里有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生态保护区,仍然存活着许多在其它大陆已经绝种的珍奇的动植物。有人说:这里就像一部地球的生态进化史,在您面前展开。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理解大自然是如何进化的,但那片雨林里的奇花异草。却让我们同行的每一个人的相机镜头一会儿对天、一会儿对地、一会儿又对着水中,真是拍也拍不够。
这位女司机虽然和我们难以用语言沟通,但是她用身体语言把我们和雨林,和这位半个土著的雨林人的距离拉近了。特别是她拿着那个像是棍子似的木条问我 们:你们知道我们土著人管它叫什么吗?我们猜了半天,猜不着。等她告诉我们叫什么后,我们才知道如果不是她说,我们是永远也猜不出来的。我们缺乏这样的想 象力。
这位女司机在雨林中指着一种树说,这种树的树干是剧毒的,千万不能碰,有人为此丧生过。然后又随手从地上捡起几块石子,蘸上水后,很快就磨成了不同 色彩的颜料,她告诉我们,这就是土著人用来绘画和文身的。就在我们细细看时,她又顺手摘下林中树上的几片叶子,在掌心搓出泡沫,刚刚画出图案的颜料一下子 就被洗掉了。
我们司机是混血,有一半当地土著人的血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09.jpg
这是打夫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11.jpg
两用车要带我们走进雨林了
来之前,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在土著世界里,一切自然物各有其性,各尽其用。在这种无所不包的“物性论”中,发现人类原始时代与自然万物相通的灵性,对于现代人来说,走进这样的雨林,无疑是一次“回家”之旅。
爬满了青藤的老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13.jpg
橛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14.jpg
根不是扎在土壤里,而是扎在树干上
凯恩斯是昆士兰的首府,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城市人口约15万,规模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镇,这里最高的楼房也不过七八层。由于是一座旅游城市,每 年的观光游客能达400万之多。1923年,当时昆士兰州的总督——威廉•凯恩斯(William Cairns)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此地,凯恩斯的名字由此而得。
据说50-100万年前,80%的澳洲土地上都遍布了雨林,目前大约只剩下不到0.25%了,其中有一半又都集中在昆士兰热带雨林地区。1988 年.这里被列入自然类的世界遗产热带雨林区,这里拥有绝佳的雨林生长环境,气候变化不明显,终年高温,年雨量高达4000毫米,加上直接和大堡礁海岸线衔 接,水速湍急的河流峡谷瀑布,反而让这些热带动植物快速而密集地生长起来,不只是当地的蝴蝶和鸟类的种类和色彩多到令人惊艳,这里更成为蛙类,蛇类和蝙蝠 的天堂。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16.jpg
雨林中的红黄绿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17.jpg
花与花棒
像假花一样的真花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20.jpg
像不像虫子
名字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金合欢树是澳洲人喜爱的树种,已成为这个国家的国花,金合欢树的小花枝也出现在澳大利亚国徽中和货币图案中。
而昆士兰省凯恩斯(Cairns)市选为市花的是黄金蒲桃。这种花的花色金黄,与小叶赤楠同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它还有黄金熊猫、金猫熊、金蒲桃等称谓。它是澳洲特有的代表植物之一,原产澳洲东北部约克岬角海岸雨林内,在当地广泛种植为行道树或庭园树。
金蒲桃花凯恩斯市花(碧海银沙网上照片)
黄金蒲桃有原生植物的山野气息,不开花的时候,吸引不了人们的目光,除非是喜爱山野、观察自然的人。在黄金蒲桃主干上也不难会发现红嫩新芽的抽长, 并且全株有定期萌发新芽的特性,嫩红的枝端呈现一片娇俏。此外,其叶片搓揉后有番石榴气味,一如桃金娘科树叶都有特殊的香味,南洋蒲桃(水蓊)叶子亦然, 不妨采一片来嗅嗅看。
碧海银沙网上说:2007年和凯恩斯是友好城市的中国湛江的中澳友谊花园引种数十棵金蒲桃,现在已经长成两米多高,株形挺拔,亮丽壮观,花簇生枝 顶,花色呈金黄色,花序呈球状,丝丝放射的花蕊更显别致,整团花序远观有如满树金黄的绒球,近赏又有一点像黄澄澄的粉朴,是花色特殊的珍奇花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24.jpg
老虎须(碧海银沙网上照片)
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植物,真是太可惜了。或许它就从我们眼皮子底下过去,我们不认识呀!这种奇特的花,一辈子能见到,应该说实属不容易。
妖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28.jpg
节节高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30.jpg
大自然的编织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31.jpg
老树生花
植物摇篮,是人们对凯恩斯的又一称谓。年平均2400毫米,最多时达6000毫米的降雨量,让那里乔灌类、攀缘类、菌类、苔藓类植物竞相生长。在那里,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在参天大树的缝隙中穿行,不时看见林中惊飞的小鸟,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凯恩斯,不管是雨林中,就连路过一个小镇街边的树,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城市里的人们要大呼小唤地叫着、拍着。因为那些树真大呀!而且一棵树怎么那么复杂。把树称为复杂,实在是上面长的内容太多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33.jpg
够不够复杂
长的东西实在是多
这树的根是长在外面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38.jpg
长着大树的小镇
再次进入原生态森林。些许太阳的光束照射在林中。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在巴西亚马孙流域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我们认的树的“绞杀”、树上的“空中花园”。还有那悠着的,荡着的,缠着的树和根横陈于空中和地上。
雨林湿地中的雾气蒸腾,身在其中的我们,分不清是水,是雾,是山,是树,是人间,还是仙境。
绞杀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40.jpg
纺织中
包围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43.jpg
荡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44.jpg
套中
排队中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47.jpg
仰天长啸
瀑布,导游说是送给我们的,原来行程上没有。冥冥中的天神,你一定知道我们这行人爱水,我们正在为中国水的命运而疾呼。看到这样的水势,我们回家后的呼声能不更大吗?聪明,智慧的大自然,你找对了人。我们不会辜负你的良苦用心。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49.jpg
拜
近观拜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53.jpg
林中的湖
请细看这水流过的地方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57.jpg
织
根
我们为眼前呈现的一切而惊叹、而折服,并深深地体会着这份古老的美丽。也再次感慨澳大利亚人尊重土地,尊重土地的自由后所得到的是什么。
住在这样仙境般地林子里的是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他们的穿着、他们扔着的利器、吹着的长管、短笛,都来自于林中,也都还是他们今天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的,虽然已经旅游化了,但依然能感受到,所有这些在土著人生命中的位置。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60.jpg
飞标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61.jpg
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叫声
土著人的图腾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善猎的民族,他们勇敢机智,创造出的飞去来器——回力标,既是狩猎工具,又是御敌武器。在旅游纪念品商店里随处可见到大小各异,颜色各异的这种“小东西”。
回力标投掷者只有动作得当,它飞出去后,在空中划一个弧形大圈,倘未击中目标,便会自动飞回投掷者跟前,投掷者可接着再投,因此土著人称之为Boomerang,意即“会回来”。它运用的是物理学原理,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今日澳洲人既把它看作玩具也当做运动器械,开展投掷比赛。这项运动也已风行欧美。不仅如此,它甚至深入到澳洲社会的主流文化中,于是出现一种特殊的风俗:当客人离别时,主人买一个“飞去来器”作为临别赠品,礼物含有祝福的意思,即祝他飞去了,再飞回来。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64.jpg
画岩:袋鼠造型(网上照片)
表演蛇舞(网上照片)
研究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学者认为:当地的土著人很有艺术天赋,在土著公园的山崖石壁、树皮沙土上,到处是土著人的绘画。艳红、赤褐、乌黑、纯白…… 热烈而直接地表达他们梦幻般的精神世界。他们没有文字,但口头相传的历史便是一部文学巨著。他们善歌善舞,天生好嗓子、好舞姿,粗犷而质朴。
澳洲土著人体形健硕、皮肤棕色、黑发卷曲,深凹的眼睛衬着粗眉、宽下巴……
历史学家们从其外貌特征判断,土著人应是来自南亚。大量的历史研究与考证,使史学界确认:土著人在澳洲大陆已经生活了五至六万年。他们从南亚来到澳 洲,世代繁衍生息。大约在两万年以后,随着冰川融化,海水上升,使这批土著人被隔绝于澳洲大陆上。他们狩猎捕鱼为生,尽管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至今 仍然通用的语言达五十种之多。
文章写到这已经不短了。可是我还是想把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凄惨的故事抄录在这,让我们记住,那就是“塔岛悲剧”。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68.jpg
澳州大地
根
二百多年前,当欧洲人初登澳洲大陆时,土著人口达到三十万。欧洲移民带来了现代文明,也给土著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统治者对土著人驱赶屠杀,把他们 从富饶的东南沿海地带逼进内陆沙漠或高原北部的炎热地区,使他们处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因而人口锐减。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1788年土著人口三十一 万四千人;1933年是六万六千人,仅仅一百四十多年间,土著总人口减少了79%。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塔岛悲剧”。
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连同附近一些小岛屿,成了一个“岛州”(Island Srsre),是人类距南极最近的居民点。那里,原来居住着人类大家庭的一族——塔斯马尼亚人,但他们在殖民者掀起的腥风血雨中迅即消逝了。那是世界近代 史上骇人听闻的悲剧。据资料显示,当首批欧洲殖民统治者于1803年在塔岛登陆时,全岛居民约有二万。1804年英国在岛上建立监狱殖民地,关押流放犯, 并大肆屠杀土著人,其残酷程度令人发指。殖民当局先是缩小土著人的生存空间,把他们迁移到狭小的“保留地”去,隔离社会。然后,举起屠刀,玩着花样杀人: 或带上狼狗和猎枪,在灌木丛中逡巡搜捕,像打猎般射杀大批土著人;或把夜袭土著宿地当成“体育运动”,开展“杀人竞赛”,优胜者重奖。殖民当局还在塔岛实 施铁壁合围的“三光政策”,组成搜捕土著人的环形包围圈。1832年,当最后一批土著被捕获时,殖民者们弹冠相庆,喜极忘形。幸存的土著仅一百二十人,全 被驱逐到一片沼泽地去,在水深火热之中殘喘挣扎。1847年,殖民当局再把这些土著人迁至塔岛的蠔湾,那时仅余四十六人了。十七年后,只有一名男子和四名 妇女存活,而这最后的一名男子于1869年去世。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1876年,那四名土著妇女也相继死亡。至此,一个顽强生息了漫长岁月的民族在 地球上彻底消失了。从殖民者踏上塔岛,到该岛土著灭绝,前后仅经历了七十三年。那并非由于大自然的灾害,而完完全全是人为的罪孽。
到了二十世纪,殖民当局的手法渐渐改变。对土著人的政策从“灭绝”,改为“隔绝”,把土著人集中到“保留地”和“教会区”内,那儿条件恶劣,劳动沉 重,生活贫困。二战前后,则强调“同化”,“同化”也是灭绝,不过要摧毁的不是土著人的肉体,而是他们的民族文化,甚至血缘连带。
这种状况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白澳政策”受到公众非议之后,在澳大利亚政府提倡“多元文化”之后,才逐渐有所转变。
我们的导游告诉我们,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又采取了“白澳政策”。就是借口土著家庭贫困,无法给予下一代良好教育,把一大批土著孩子从他们父 母怀中夺去,交给欧裔人士家庭抚养。从那时至今,五十多年过去,那一代孩子渐渐长大成人,渐渐进入壮年甚至老年,可是他们仍不知道自己是谁,生身父母是 谁,不知道“根”植何处,心灵一片空白。这些人在社会上既不是土著人,也不是白人,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后来,一首为《把孩子们带走》的歌,唱遍了澳洲的大城小镇、乡村山野……
如今,澳洲有良知的人士对土著表示极大的同情和深深内疚,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向土著人道歉。可是,政府始终缄默。于是,公众自动发起道歉活动,街头征 集签名,并拟定从1998年起,每年5月26日为全澳的“道歉日”。那一天,在市区街头,就会出现土著游行队伍,他们载歌载舞,与其说是抗议历史的不公, 倒不如说更像宣传自己的文化。土著民族多么憨厚、宽容!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72.jpg
雨林中的花色
雨林中的花兜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2/image074.jpg
树的图腾
明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澳大利亚享誉世界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大石头所在地——阿尔斯岩石。